即将消逝的三墩桥腾
即将消逝的三墩桥腾
三墩多桥,冠绝周边地区,这与三墩的特殊地理有关。
东苕溪出自临安天目山脉的马岗尖,流到杭州西北部时,就着低缓的地势,袅袅地铺开了一张绵密的水。但与良渚、蒋村等地不同的是,三墩地势更低,除了唯一一座看上去极像古代陵墓封土堆般的“方山”,其他地方全是平原及密布的河流。于是,陆地宛如河中沙洲的土墩,散布在水脉盘绕间,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便是其中最大的三个——三墩之名,或即由此而来。
它们四面临水,彼此间只能以桥相连。于是,沿着五里塘河两岸、每个墩之间,架起了数不清的小桥,据说一度曾达四五十座之多:大港桥、望月桥、永兴桥、兴福桥、穆桥、环隆桥、卸紫桥……三墩之桥,乃是水上的迷你桥。
又因为三墩之水的纤秀——这里的河流绵密却又窄浅,以至于隔水相望的两岸,总是让人感觉触手可及,于是三墩的桥也便多是精致而微的单孔石梁桥,大多像肖家桥一样,桥身短到几个箭步就可以冲过。
然而这些近乎迷你规模的桥,却大多伴随有亦真亦幻、史实与传说夹杂的故事。如卸紫桥的来由,据说就关乎明代三墩人、兵部尚书柴车。
三墩镇北水月湖墩附近,湖边至今还有个叫柴家坝的小村,村中故老相传,在正统五年(1440年),柴车
奉旨回乡省亲扫墓。到达杭州后,便星夜乘船赶往他阔别多年的故乡三墩柴家坝。船行至三墩水月湖墩附近,两岸有十八棵大垂柳,此时又正是明月当空,柴车看到此番美景,脱下身着的紫袍,停舟驻足,细细品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柴尚书,就在此建了一座石桥,取名“卸紫桥”。
人与桥的生命勾连
沈国桥最近有些失落。他祖居的三墩镇肖家桥村,全村土地都已经被开发商圈走。今年以来,陆续有村民签完字拿到补偿后迁走了,沈国桥知道自己很快也将搬离。但对他来说,最深的失落并非是离开祖居,而是很可能再也见不到门前的那座永兴桥(肖家桥)了。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年间的迷你型石拱桥,如今是市级文保点。它形制很小,从桥这头大跨步走,一步、两步、三步,就到了桥中间的石梁顶。然后,踩着精致的鲤鱼跳龙门石雕图案,又一步、两步、三步,就走到了河对岸。
永兴桥重修于1933年,沈国桥也正好在那一年出生,而他姓名中的“桥”字,也正是由当时在修的永兴桥而来。这位80岁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楚地复述父母告诉他的取名过程:他出生时,桥刚好修成,于是父母抱着襁
褓中的他,进行了一场“行桥”祈福仪式——就是捐资建桥后,再从桥这头走到那头,然后继续穿行若干座不同的桥,以祈求一方平安、祈者幸福。
杭州到西塘怎么坐车
仪式结束后,带有吉祥意味的“桥”字,自然就被沈家父母作为神灵的恩赐,给予了孩子。因这场人生初始时的生命仪式,从此永兴桥便成了沈国桥生命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国桥这一辈子果然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他务农为生,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点水稻蔬菜,然后坐着小船去周边集市贩卖,虽无大富大贵,然而安乐康泰。他甚至没有去过太远的地方——最远是到海宁硖石或是德清新市买崽猪,呆一个晚上就回家。
然而他现在不得不担心,那几乎日日相见、从出生伊始就已成为他生命一部分的小桥命运——最近十多年来,三墩的许多老桥,都已经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消失了。而他与永兴桥的生命勾连,是否也会从此中断?
水上的迷你桥
三墩多桥,冠绝周边地区,这与三墩的特殊地理有关。
东苕溪出自临安天目山脉的马岗尖,流到杭州西北部时,就着低缓的地势,袅袅地铺开了一张绵密的水。但与良渚、蒋村等地不同的是,三墩地势更
低,除了唯一一座看上去极像古代陵墓封土堆般的“方山”,其他地方全是平原及密布的河流。于是,陆地宛如河中沙洲的土墩,散布在水脉盘绕间,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便是其中最大的三个——三墩之
名,或即由此而来。
它们四面临水,彼此间只能以桥相连。于是,沿着五里塘河两岸、每个墩之间,架起了数不清的小桥,据说一度曾达四五十座之多:大港桥、望月桥、永兴桥、兴福桥、穆桥、环隆桥、卸紫桥……三墩之桥,乃是水上的迷你桥。
又因为三墩之水的纤秀——这里的河流绵密却又窄浅,以致于隔水相望的两岸,总是让人感觉触手可及,于是三墩的桥也便多是精致而微的石梁桥、石拱桥,大多像永兴桥一样,桥身短到几个箭步就可以冲过。
然而这些近乎迷你规模的桥,却大多伴随有亦真亦幻、史实与传说夹杂的故事。如卸紫桥的来由,据说就关乎明代三墩人、兵部尚书柴车。
卸紫桥在三墩镇北水月湖墩附近,湖边至今还有个叫柴家坝的小村,村中故老相传,在正统五年(1440年),柴车奉旨回乡省亲扫墓。到达杭州后,便星夜乘船赶往他阔别多年的故乡三墩柴家坝。
船行至三墩水月湖墩附近,两岸有十八棵大垂柳,此时又正是明月当空,
柴车看到此番美景,脱下身着的紫袍,停舟驻足,细细品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柴尚书,就在此建了一座石桥,取名“卸紫桥”。
至于文星桥、武星桥的故事,就更接近传说了,说是当初朱元璋为江山代代相传,对风水宝地怀有戒心,因此到处破坏可能出皇帝的风水宝地。一次刘伯温到三墩,他站在关帝庙前见杨家湾这块地方象一顶方形官帽,珠珠庵像一颗帽卜的玉顶翡翠。刘伯温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建造了文星桥和武星桥,破了这个地方的风水。
即将消逝的桥图腾
其实,故事真假与否,三墩人并不在意,他们津津乐道、眉飞舞间,无论讲述的是否事实,都别有一番对故乡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骄傲。而村以桥名、地以桥名,乃至人以桥名,也便由此成了三墩桥文化的鲜明特:在这里,人、地、桥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生命勾连。
至于沈国桥经历的那种“行桥”仪式,则更将这种生命勾连外化、让桥在三墩人心目中成了图腾般的存在。
没有人能说清,三墩的行桥习俗究竟从何而起,据说当地自从有造桥技艺以来就伴随着这一习俗,新桥造好后,为安全通行,就要“行桥”,以求“三神”——水神、路神、桥神保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