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分组学习
罗华中
为什么要进行分组教学?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现在入校的小学生中往往存在教育水平和自身水平严重不均衡的现象;第二,学生在入学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不被重视的;第三,在现今,学生所拥有的学习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和生活、网络、社交媒体等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出于这些因素,教师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改变差生的学习环境。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分组教学。
一、分组前的准备
1.使用分组教学的时机
在大多数的教师看来,分组教学有其突出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每门课程都应使用分组教学。比如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生电脑绘图之前,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很小,很零散,在绘图的时候不利于使用分组教学。只有在制作一些稍大的案例时,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2.熟愁分组教学模式
在分组之前,教师是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的。教师必须首先熟悉分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步骤与方法,然后才能将这种方法具体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去。
当教师采取了分组教学模式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学生的了。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接收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分组教学模式一时间难以接受。因此,在分组教学实施的前夕,教
师可向学生讲解分组教学模式,分析分组教学的优势,对比以往教学,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接受分组教学模式,不至于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教学进展。
二、分组学习过程
1.学生的分组
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成败,而在大多数的小学中,一个班级的人数都在六十人左右,属于大班制。根据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一个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5~6人。如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机房上的,现有的机房都是以一排10台电脑的方式排列。因此,笔者建议以5人为一个小组为妥,全班学生可分为十组左右。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并在这个基础上做调整,最后公布分组名单。学生基本上没有意见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2.小组成员的分工
分配好组员之后,每個小组的成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工,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事情可做。
以4人小组为例,分配一位学生做组长,这个学生可以由小组推荐,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他必须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统领整个团队进行小组合作;安排两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对电脑进行制作;再指派一个学生总结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分组后的学习
人员分工明确了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分组学习了。在分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人员参与其中,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把控。在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学习的资源。比如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并请教教师,也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总而言之,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学或者交流的方式,来获取学习过程中所遇见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分组总结
在分组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置总结环节,让学生对整个分组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小组演示
小组演示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成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机房的教学软件进行演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互评
小组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发放互评表,让其他小组对这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这个评分过程有效体现了评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教师总结
当所有小组的制作和展示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小组的学习和表现进行点评,主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同时,教师也应该评价小组的不足,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分组教学不仅适合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适用于其他课程教学,它在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美工能力、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太窝乡中心小学 )endprint
-全文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