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九要论
《九要论》是武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自公诸世以来备受习武君子和学者专家的关注。《九要论》文笔流畅,理论透彻,而又简明易懂,不涉玄虚,某些方面又发前人之未发,精炼独到,不可多得。然究其本源则不知始作于何人何时,亦不知来源于何门何派,形(心)意拳视之为己出而又不敢独专,太极拳珍之为秘本而又不敢掠美。近百年来《九要论》相继面世的版本有数种,人们传抄研习之余,对其来历源出的探索也从未曾停止,然而虽兢兢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铩羽而归。
&|9\
s
_!{q/{l0 据考《九要论》最早面世见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中,称名《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和《交手法》(简称李本),书中交代为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济源郑濂浦先生得自于其乡原作杰家。其后相继问世的《九要论》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版本(简称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版本(简称董本),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版本(简称陈沟本),以及1991年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
s
_!{q/{l0 据考《九要论》最早面世见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中,称名《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和《交手法》(简称李本),书中交代为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济源郑濂浦先生得自于其乡原作杰家。其后相继问世的《九要论》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版本(简称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版本(简称董本),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版本(简称陈沟本),以及1991年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
版本(简称赵堡本)。其中陈沟本题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即《九要论》(有删节)外加一节《刚柔论》,赵堡本在1930年起被赵堡太极拳传人传抄(见吴文翰《<九要论>的来历》,《武魂》1996.9期),印入书中首见于刘会峙著书。
!{Z2ha8IO*Q.xk d0 笔者于2006年夏曾去济源考察,(见《武魂》2006.10通讯《济源发现<九要论武 打一字>》)有幸见到济源神拳传人酒小郎收藏的《九要论》(简称济本)。神拳是流传在济源地区的一个古老拳种,约起源于清初,以勋掌村为中心流传,清代至民国,神拳相继出了多代功夫高手,在民间素有传说的有原太和(外号小迷糊)、原作杰、原可莲、酒一和、原传理等等。济源是郑濂浦的故乡,是李本《九要论》的来源地,酒先生所藏为民国时期手抄本,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九要论》版本。通过在济源的考察了解到,给郑濂浦抄拳谱的原作杰先生居住于小牛庄,与勋掌村毗邻,原作杰即是神拳大家原迷糊的后人,神拳正宗传人。酒先生所收藏的拳谱已经传了几代人了,和原作杰的拳谱应是同宗同源。对照济本《九要论》,可以纠正许多李剑秋抄本的漏误,所以,济本《九要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LW1D t ^3p6v'^ ]0 济本《九要论》的出现给《九要论》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史料,并且济本《九要论》比已知最早的李剑秋本更要早,是李本源头上的发现,无疑会对《九要论》的出处、源流、
演变、求真等等带来便利,许多谜团将通过对他的发掘而一一打开。通过对济本以及其他各版本《九要论》的分析研究,对《九要论》的一些疑问也渐渐明晰起来。武术万维网Z%]!n?2u
5o+\1?'Mc)p8ftHu0 李本为郑濂浦抄自于济源原作杰家,原作杰正是神拳传人,原家版本和今之济本关系最近。通过济本和李本的比较可知,两本还是最为相近的,并且对照济本,屡见李本中的错讹之处,一些漏字不同之处在济本中可以到答案。济本“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李本作“可分为二”,二者意义大相径庭。济本“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三”,李本少“何分为三”四字,济本此四字开篇明旨,非议“三节”之论,无此文眼即错之毫厘,“三节论”本为否定三节,前者与主题相合,后者却着意分出三节,意义又差千里矣。济本出现了“拳打脚踢,膀摇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一句,此外所有的版本中都不曾出现过,凌本作“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 ”,就语气看,“能叫一思进”后面似应有一句“莫叫一思退”,但观诸版本都没有,济本“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的存在证实了上面的猜测,也解决了与后文 “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重复的疑惑,妙不可言。但现知济本也有不同传抄本,神拳门内也把《九要论》视为经典,对它十分重视,据酒先生讲,过去神拳传人手中都有抄录。可以认为,济本正是李本母本的姊妹本。
李本和凌本诸多相同之处,即便是李本抄误处也错之相同,可表明二者同出或抄袭关系。如李本、凌本皆作“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对照济本知“勿误”原为“思悟”,应作“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李本之误,凌本承袭。然在李本抄误、错漏等文理不通之处在凌本中都有相应的反应,作了有明显的修订和改正,修改痕迹一目了然。可以肯定凌本源于李本,是李本的修正本。济本的“鹞”字写作左要右鸟,是鹞的异体字,凌本在《心意要诀》中写作“鹯”字,在《交手法》中又写作“鹞”,这是凌本的一大典型特征。董本语句又加整饬,去除了些虚词的应用,文风大变,更显古雅,但细考其文字来源,当为凌本的改头换面。但从董本中可以看出是以凌本为原型所作的修改,凌本中所抄误的地方依然存在,凌本中所修正的地方也出现在董本之中,所以董本的所依原型昭然若揭。如李本同济本作“心者为心”,凌本改作“凸者为心”,董本作“ 突者为心”;济本“本此为问”,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赖”,董本作“惟首是瞻”;济本“意则索然无能为也”,李本、凌本作“意则堂然……”,董本作“意则瞠然……”,“堂然”语义不当,显系“索然”之误,董本作“瞠然”显系修正;济本作“身若有攒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攒捉之形”,“捉”显系“促”字误,“攒捉”难解,董本改为“扑捉”;济本作“回转扶势”,李本、凌本作 “伏势”,董本改作“伏敛”,可见董本是依据凌本而修改,从李本到凌本到董本沿承之迹明显。
B!fpB.T-_gSS0
赵堡本和济本在很大程度上有相像之处,济本和李本的某些差异的地方,在赵堡本中却吻合无误,赵堡本和济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以前有学者认为太极拳的《九要论》抄自于李本或凌本,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赵堡抄本的来源还待深入考证。赵堡镇和济源相距较近,两地有人情来往以及武学交流,所以推测赵堡本《九要论》可能来源于济源的神拳。赵堡本和济本比较,赵堡本更多存在错漏,可知赵堡本不是《九要论》的产地,济本比他更称善本。在现在所见的赵堡本中具有明显的口传的痕迹,字句间有很多的白字可见一斑。赵堡本中白字如:“ 诚不其(期)然而然”,“是岂(其)无所致(自)而云乎尔”,“气以月(当为“日”形误)极(积)而有”,“功闻(唯)自进(尽)”、“不须气急(急遽)”等等。赵堡本版本较多,各本亦有差异,说明赵堡传人在传抄中各有抄误。武术万维网2qL#SX L3n
陈沟本称作《十大要论》,比之《九要论》篇末多了一篇《刚柔论》。陈沟本《十大要论》为:一 理,二 气,三 三节,四 四梢,五五脏,六 三合,七 六进,八 身法,九 步法,十刚柔。称之“三合”和“六进”是陈沟本的独创。陈沟本在诸多方面和济本及赵堡本相像,具备了赵堡本的特点,但也有几处陈沟本反而比赵堡本更正确的地方,说明赵堡本在后来传抄中又有抄误,而陈沟本得自于赵堡早期的版本。陈沟本出现了“太极拳”一词,可知,陈沟本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整理,有几处明显做了修改和添加,而明显不同于其他版本,说明了陈沟本
抄写的粗劣。陈沟本“一要论”中曰“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这里明显的强调了“劲”,而回避了“气”,愚以为不无合理,这与陈式太极拳重发力是呼应的,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武术的本质。其实这句话继承了赵堡本的“劲”字误(赵堡本有“气”、“劲 ”两种版本),而结果修正却别有新意,善莫过此。有句赘言,《刚柔论》的添加,并不高明,恰恰否定了“一要论”中“劲”的观点,且内容拉杂重复,想来又是后人的狗尾续貂。在“二要论”前,陈沟本同赵堡本都多出两句话,可见陈沟本和赵堡本为同源或抄袭。“五要论”中陈沟本略写掉很多内容并交代说:“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陈沟本《九要论》(或称《十大要论》)屡屡被冠以王宗岳、陈长兴、陈鑫等名号,可见太极拳界托名的盛事,徐震曾慨叹道:“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九要论》在太极拳内也不能幸免也。武术万维网3A [%Q _ E#}p
《九要论》经过辗转流传至今,观诸《九要论》版本,都各有其错讹之处,并无一个可称得上是真本。尤其,在各版本之间还有很大的同性,存在着相同的错处,足以证明现存各版本渊源不是很远。举例言之。“ 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之句,揆度文意及语气,在“豁然之境”之前似应有“始臻”二字以衔接,但观遍诸本皆无此二字,想来古人为文不致如此突兀,当为抄漏,并可见此脱漏久矣。“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由文意可知此处“海底”指下颌,似有不当,然而观诸版本都作是言,可知原本如此。“六
要论”中济本、赵堡本、陈沟本同作“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李本、凌本、董本同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怀疑李本等人为修改。所有的版本中都作“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心毒称上策,手眼方胜人”、“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其实“背”是个白字,是“蔽”字的河南发音,“眼”当为“狠”之误,“道”应该是“行”之误。这些字误在各个抄本中存在,可见来历已久,也说明他们同根同源。武术万维网9] f'd3i"{6BR H
Y WX(w^3g&G:Cp0 济本《九要论》不署撰人,形意门内署名岳飞,太极门内或无署名,或署名陈长兴或王宗岳,皆无理无据,乃后人伪托。《九要论》的作者及写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也许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从内容上判断,《九要论》必是心意门内的作品,正如郑濂浦所识——“此形意旧谱也”,至今心意六合拳的练法和《九要论》内的记述都丝毫无差,只是现存的马学礼一脉的心意六合拳中并无《九要论》一文的承传。可见,《九要论》出自于非流传至今的心意门分支里面,可能这一个分支已经失传,而作为文字留世的《九要论》却辗转流入到了济源等地,并延传至今。《九要论》的原型是《心意六合拳谱》,所以《九要论》中的错误可以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加以改正和理顺。关于《九要论》内容的寻源和正误问题,笔者另文专述,不赘。
《九要论》传抄久矣,其间错讹脱漏之处颇多,就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来说,各有其错漏不通之处,所以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容易辨识。李本抄自于济源原家,对照济本,李本中屡见错讹;凌本和李本大致相同,但在李本抄误、错漏等等文理不通之处作了有明显的修订和改正,痕迹宛然;董本语句又加整饬,文风大变,但细考其文字演化,不脱凌本窠臼,源出亦不难推断。后来形意拳界著作所采用的《九要论》大都不外乎以上三种版本。赵堡本的一些字词和李本、凌本不同而又和济本同,来历仍是个谜,尚须专家们进一步考证。陈沟本具备赵堡本的特征,而内容上又比赵堡本为少,所以认为陈沟本实是抄自于赵堡本。太极拳内流传的《九(十)要论》皆为上述二版本,或为二版本的结合。
IaE g|M0 所以,目前可以认定《九要论》的不同版本有:济本、李本、赵堡本,其中李本衍发出凌本,凌本又衍发出董本,赵堡本衍发出陈沟本,所有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概不出此六种范围。李本源出明确,郑濂浦序言明是济源本的抄本,赵堡本在极大程度上同于济本,疑也是抄自于济本,而济本中尚有错误处,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可以了然,济本的来源是个不解之谜。
下面再谈谈世传各《九要论》版本的归属问题,以期求证于方家。武术万维网$n/v9K }8zy6X&kz
凌本对李本作了修正,后世作品中多采用之。1986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刘玉增《形意剑术》中《九要论》为凌本,从字句判断还曾经参考了董本。1996年内部版李紫剑《狂生谈拳录(续二)》中的《九要论》即是凌本,往前推溯明朝、宋朝等没有可能,除非把凌本的历史提早了。2001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版马国兴《古拳论阐释》中为《十要论》,内容大体以凌本为主,兼参考了赵堡本和董本作了校正,并补充了陈沟的《刚柔论》。2002年8期《少林与太极》杨鸿尘供稿《经典拳论——九要论》也是凌本。2003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李洳波《心意六合拳》所采用是凌本,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版李金波、武冬、孙跟银著《形意拳真传图谱》中也采用了凌本,所有标志都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