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
第9课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重点)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难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主题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2.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
4.出自本文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报考公务员要求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徐字组词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音乐版权申请
桃花源记
专科生可以考公务员吗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句解】交待时间、地点、人物。
【句解】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行船,因为专注寻鱼,走得远了,所以迷路也就不奇怪了,“忘”字顺理成章。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句解】树木花草,美不胜收。“忽”,美景的发现是在渔人浑然不觉的时刻,毫无刻意。
【释词】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当 歌词
【句解】好奇,人的本性,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段落解析】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释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译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句解】幽微的光,吸引人的眼神,这是游人对未知世界进行的窥探。
【译文】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句解】游人内心对更美风光隐隐的期盼,有舍才有得,“舍”是“入”的开始。“极狭”到“豁然”相隔几十步,却是坚持与放弃的分水岭。
【译文】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句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