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初二文下册:重点文言文《桃花源》知归纳
一:写作背景
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57。当晋末期,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黑暗的政治现实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三方协议现实有更深的了解,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作者
1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先生,因宅曾有五棵柳,又自号五柳先生
2晋(365—427
3地:阳柴桑(在江西九江)人。
4文辞,其多描写自然景象及村生活。朴自然,被称田园5作:作品有《园田居》《桃花源》《酒》《五柳先生》《去来兮辞》等。
三:字音字形
遂(suì)邑人(隔(jiànɡé云(然(yǎn)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刘子太守()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豁然朗(huò)便要家(yāo
四:文章
晋太元/,武陵人//为业./,/路之.忽逢/桃花林,jiā)岸订婚礼金/数百,/杂树,芳草/,如何设立私募基金落英/缤纷.//异之,/前行,//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极狭,才通人./数十,豁然.土地/,屋舍/shèyǎn)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qiān)陌交通,犬相.其中/往来,男女衣着(zhuó,/如外人,/垂髫(tiáo,/怡然自.
见渔,乃大惊,/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杀鸡/作食.村中//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率妻//邑()人/来此,/,遂(suì/与外人/jiàn)隔./今是何世,/不知/,/魏晋.此人一一/wéi)具言/,/惋(w
ǎn.余人各//至其家2022立春是几月几日几点,皆出酒食./数日,辞去.此中人/(yù)云:不足/如何光子嫩肤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郡(jùn)下,/)太守,/如此.太守//遣人/随其/,/所志,遂迷,/得路.
南阳/刘子,高尚士/,,欣然/.未果,/,/遂无津者.
五:文章翻
晋太元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着溪水行船,忘了路程的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在溪水的两岸,达几百,中没有,花草嫩美,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此(眼前的景)感到十分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桃林的尽就是溪水的源地,于是便出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容一人通。又走了几十,突然开阔明亮了。(呈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广的土地,一排排整的房舍。有肥沃的田地、美的池沼,桑竹林之的。田小路交相通,鸡鸣狗叫到可以听到。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村里的人看到人,感到非常惊他是从哪儿来的。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杀鸡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自己的祖先避秦乱,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个与人世隔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渔在是什朝代,他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魏晋两朝了。
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尽地告了他,听完以后,他都感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来款待他。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村里的人们这个地方不外面的人啊。
人出来以后,到了他的船,就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告了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以前所做的标记于迷失了方向,再也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是个志向高士,听到件事后,高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桃花源路的人了。
六:文言词语
(一)古今异
1芳草美[古鲜艳,美:(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行数十,豁然朗(古宽阔明亮今乐观快,不郁低沉)
3阡陌交通(古:交相通今:运
4率妻子邑人(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沈浩事迹5来此境(古:与人世隔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乃不知有,无魏晋[古:不要,(更)不必:表条件系的连词
7不足外人道也[古:不得今:不充足;不(某个数目)]
(二)通假字
便要家(同,邀
(三)词类活用
1人甚异之(形容动词……感到惊异)
2前行(方位名做状,向前)
3其林(形容动词尽,走到
4处处志之(名动词,做标记
5未果,(名动词实现
(四)判断句: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表判断)
(五)省略句:
1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
2便要家(的后面省略宾语
3此人一一具言所的后面省略宾语,指代桃花源中人)
(六)倒装句:
所从来(所从是介从所的倒装)
七:文章主旨
全文以武陵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离桃源后再桃源的情形,都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
寄予了作者黑暗现实烈不,表达了作者没有迫、没有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烈愿望。
en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