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
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
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现代化;⑥全球化;⑦信息化;⑧具有科学性。
4、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对象)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研究目的)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萌芽:①中国:孔子的论语⑴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⑵论教育目的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⑶论内容:非礼勿视⑷论教学原则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因材施教)。墨翟的兼爱非攻,学记是中国(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②西方:苏格拉的的问答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提出分阶段教学(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
独立:培根提出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归纳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学著作(班级授课制)。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费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洛克提出白板说 
规范: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传统教育的代表。
杜威是新教育的代表,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
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第一马克思教育学著作。
1930年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的第一马克思教育学著作。 提倡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洛姆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
白板说: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②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学生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
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③多因素互相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③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④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是社会实践活动。
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教育自身的历史延续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01072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方针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国家教育目的体现在文件和法令中。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主要内容:①人的全面发展;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八届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6.6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
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学制的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人口发展状况;⑤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