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第14章班主任
14.1 复习笔记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的地位和功能
班是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和学业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的相对稳定的基层体,以这个体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和管理活动,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
分班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交往体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稳定感等需求,使他们拥有了开启新生活的家园。班级生态环境的创建会使学生自然的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为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他们与新环境之间的互动。
(2)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
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系统的教学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并且关注学生品行的规范,发挥了教导功能。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主体,而班是有着相对独立性的体,学校教导功能的效果需要和学生个体与体的参与和支持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发挥教师体和学生体两方面的能动性才能促进学生和班积极向上的发展。
(3)社会化与个性化功能
班有着共同的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规范,班级共同体中的学生都要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团结协作,为了班的成就和荣誉而努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在班上分担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位,处理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各自的技能和性格,这就加速了学生的个性化。
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2)要相信教育的力量;
(3)要有家长的情怀;
(4)要有较强的组织亲和力;
(5)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二、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与学生体
(1)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指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是班级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学生体及其主要类型
①正式体
是指在学校、班主任或有关教师的领导下,根据学校和班级的需要或要求,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体。通常包括班学生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包括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
②非正式体
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体,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体。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非正式学生体,不可偏爱正式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体,而要关怀它和尊重它,善于引导非正式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③参照体
参照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体。它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体。
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和心目中向往的参照体与他实际参加的学生正式体往往并不
一致,这就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极为复杂的情况。班主任只有系统、深入了解学生,弄清学生选择的参照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2.集体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1)组建阶段
在该阶段,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班主任。班主任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的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与要求,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集体的发展。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班主任可以向班干部提出建议,由他们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已形成,并成为教育的主体。
3.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
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个别教育工作包括:
a.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b.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c.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写的资料三类。
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题。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
(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习惯。
3.组织班会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好一次班会需要做到:
(1)要确定能引人注目、激动人心、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主题;
(2)要选择能表现主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
(3)要尽可能使多数学生参与准备。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1)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
在开展课外与校外活动方面,班主任主要负责动员和组织工作,此外,班主任还要为本班开展课外活动创造条件,聘请有关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或有特长的学生担任指导,解决物质条件;特别要做好思想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把活动开展好。
(2)指导课余生活
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班主任的责任是:经常关心、了解、给予必要的指导。在课余生活上,班主任要尊
重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爱好,但也应严格要求他们遵守学校制度和纪律,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习气的侵蚀。
5.组织学生的劳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