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相知、尽情狂吟的知己——浅谈黄仲则与洪亮吉一生的友谊_百度文 ...
一、黄仲则与洪亮吉的主要介绍
黄仲则一生体弱多病、家境贫寒、科考失利、怀才不遇。但身边不乏众多好友知己相伴,尤其是清代学者洪亮吉,他将洪亮吉视为人生中最重的知己,洪亮吉与黄仲则少年时都居住在白云溪畔,他俩是龙城书院的同学,孙星衍有诗:“溪头昔立双少年,对影璧合齐吟肩。”当时两人诗名远播,时誉“黄诗似李白,洪诗似杜甫”。二人均被列入“毗邻七子”,老师邵齐焘称其为“二俊”。后来,他们同入安徽学政朱筠幕府,到常熟虞山祭拜恩师邵齐焘时,黄仲则深知自己体弱多病,触景伤情,便以后事相托。1783年,黄仲则客死山西运城,洪亮吉收到好友临终遗言,连夜奔驰700里奔丧,扶黄仲则灵柩回常州安葬,又为好友编撰刊印《两当轩》文集。
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常州武进县人,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后裔,黄仲则自幼聪慧过人,9岁便吟诗“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惊艳四射;16岁应童子试,于 3000人中得第一,翌年补博士弟子员;28岁时,春赴津门应乾隆帝东巡召试获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其一生七应乡试均以失败告终。在他18岁时,师从经学家邵齐焘,一向视恩师为亲人的黄仲则,在邵齐焘卒后即开始浪游于浙江、安徽等地,其间多以讲学,客幕维持生计,先后安身于知府沈业富署及安徽学政朱筠署中,乾隆四十八年,黄仲则卒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运城官署,他的一生诗词、书画、骈文、篆刻无不精通。
洪亮吉,名洪莲,字华峰,后改名礼吉,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常州武进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
家、史学家、地理学家、骈文家,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五十五年进士,点翰林,授编修。嘉庆朝,因批评朝政,遣戍伊犁。后赦还,改号更生居士,致力于主讲书院、研究经史、修纂方志等事,至嘉庆十四年(1809)卒。洪亮吉工诗文,骈文负时誉,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1793年撰写的人口论思想的专著《意言》,第六篇《治平篇》中阐述了人口增长过快之害,集中表现了洪亮吉的人口论思想,被誉为近代人口学说的 先驱。
二、黄仲则与洪亮吉相识相知
相识:黄仲则七岁随祖父黄大乐迁居至白云溪畔的黄氏老宅后,与10岁父亲死后随母亲迁居至白云溪畔蒋家外祖父家的洪亮吉相识,黄仲则 的诗《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曾写道:“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然而,翌年洪亮吉就随母迁居兴隆里旧宅,黄、洪二人再次重逢于一次夜间长读,黄仲则曾有诗写道:“读勤母颜喜,读倦母心悲”,“风雪夜授经至鸡鸣”,基于二人在学问上的交流切
磋,境遇相同,使二人的友谊日渐深厚。
相伴: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仲则与洪亮吉二人先后受恩于邵齐焘讲学,成为同窗,恩师邵齐焘十分喜欢洪黄二人,经常称其为“二俊”。他二人的才华在邵齐焘的教导下很快脱颖而出,黄仲则在这段难忘的同窗生活中作《三十夜怀梦殊》尹范同衣日,荆高纵酒场,吟风推两小,立雪忝同堂。我病甘摇落,
君才更老苍。”
同作幕僚:恩师邵齐焘因染病去世,同年,应应浙江观察潘恂之邀,黄仲则与洪亮吉先后离开书院,开始客幕生涯,此后三年,黄仲则以浪迹游学为由,觅贤探友,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素材,而洪亮吉寄居在阳湖亲戚家中,陪伴奉养母亲,孜孜不倦读万卷书,并致力于经籍金石的研究与考订。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仲则与洪亮吉先后入被邀请至安徽学政朱筠幕府,在府中他们除了作幕宾以外,二人白天饮酒校文,夜间共寝品诗。但这样的生活并不久,入府两年后,性情孤傲敏感的黄仲则因与同事意见不合,再一次外出游历,而洪亮吉也回到阳湖家中,除了教书授徒维持生计外,平时还种植蔬菜。洪亮吉的诗中曾记载了他的真实生活:“食力祈无暇,经旬独种蔬。狂难知死所,俭欲梦生动。”
嘱托身后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黄仲则与洪亮吉一起前往常州祭奠恩师邵齐焘,黄仲则对此因触景伤情突然感伤,向好友洪亮吉托付身后事。多年后,黄仲则因感染肺病暂住在山西运城盐运使沈业富府中。躺在病榻上的黄仲则,病痛中书写下遗书,并送信给洪亮吉,洪亮吉再次嘱托身后事:“衣裘为医药质尽,卒后馀名纸及冠数事。”接到书信后的洪亮吉四昼夜疾驰七百里赶赴千里迢迢的山西运城,一路扶黄仲则的灵柩回到常州。事实证明,黄仲则所托之人洪亮吉将他所属托的身后事料理妥当,友谊可见牢不可摧。
此后,洪亮吉不忘好友黄仲则的生前嘱托,整理他的遗稿,安置老母妻儿皆由洪亮吉一手操办,黄仲则
的一生虽然诗负盛名,但怀才不遇,科考失利,终身布衣,穷困潦倒,而洪亮吉与黄仲则相识十八载,与黄仲则的友谊始终不渝,真正做到重情重义,贫贱富贵不移的知己。
三、黄仲则与洪亮吉喜好相投
黄仲则一生游历江南各地,交友颇广,但都是对他的欣赏他的才华,但真正与他穷途相知、尽情狂吟非,与黄仲则患难至交非洪亮吉莫属。这份友谊存在与长久,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结果。
从生活经历来看,黄仲则与洪亮吉一生有着类似的身世经历,在当朝时代的角、二人的人生目标类似,早年二人都出
穷途相知、尽情狂吟的知己
——浅谈黄仲则与洪亮吉一生的友谊
黄诗艳
(常州三杰纪念馆,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在常州市区一个叫神仙观弄里存在着一座文物古建筑,为江南典型的民居,现已经是常州市重
点保护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清代天才诗人黄仲则的故居——两当轩,虽然他的一生只有35载的短暂生命,却为我们留下两千多首诗词,尤其是他所著《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深受海内外称赞,他忧愁善感、博学多才。直至百年后的今天对于他的诗,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其中的深切情感,句句都体现他真实、袒露灵魂深处的思想,这也许正是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称赞其为乾隆六十年诗人第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黄仲则与洪亮吉 一生友谊
(下转第178页)
·176·
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认为对于音乐的追求以及从事音乐活动不利于农业生产,制作乐器需要花钱,雇人奏乐需要花钱,而且被雇佣来奏乐的人本来是可以去从事农业生产的,这样就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从事的音乐活动最终只是给少数贵族分子欣赏和享受,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就是利益的损害。墨子还主张节葬、节用,他反对儒家所认同的那种厚葬久丧之风,也反对贵族阶层过分讲究的生活方式,认为那些都是对平民老百姓的现实利益的妨害,他希望一切活动能俭即俭,宁俭不奢,这种主张背后的逻辑与他反对音乐活动的逻辑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同样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诉求。墨子的其他思想与主张,如天志、明鬼、上贤尚同等,也是以功利的目的为立七夕过后鹊纷飞
论根基的。
由此可见,撇除那些表面的分歧与主张,儒家哲学和墨家哲学思想差异的真正所在,就在于儒家哲学的理想主义与墨家哲学的功利主义的思想内核的根本差异。儒家哲学的全部思想,核心就在于对“仁”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而墨家哲学的内在逻辑,核心就在于对现实生活功利化的热切关注,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使得两家哲学不但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即使看来相同或类似的主张,其实背后的立论根据同样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这种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峙,使得儒墨两家对待艺术的态度截然相反,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看起来好像都是主张人和人之间的相爱,但是由于思想内核的差异,“仁爱”的背后是一种必然,而“兼爱”的背后是一种应然,即在“仁”的理想境界中,相爱是必然的,而在功利的现实生活中,相爱是“有利”的。可以说在儒墨两家哲学分歧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的分歧。
儒墨两家这种内在逻辑与思想内核的分歧是有根据与渊源的。孔子虽然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但是孔子本人无论是内在思想还是精神气质,都带有浓厚的贵族彩,所以他的哲学是一种立足贵族阶层的思想形态。而墨子出身平民阶层,一说是墨子为侠者出身,但无论如何墨子代表的是底层的小生产者,所以他的哲学处处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表达着底层人民的渴望和诉求。这就很好理解两家的思想为何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异和分歧,因为贵族往往是理想主义者,而底层往往是现实主义者。
但这并不是说孔子思想或者儒家哲学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形态,恰恰相反,儒家思想的革命和进步的一面就体现在这里,它虽然是一种贵族形态的哲学,但是它并不局限于贵族阶层,孔子本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教师,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把文化教养向平民输出,他是想把本来适用于贵族的文化和礼仪传播给平民大众。本来在周朝的制度中,一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正是想要把本不下庶人的礼下致庶人。而墨家哲学虽然代表着底层的诉求,但也并不意味着墨家就是全然代表着一种进步,因为底层的现实主义视角会让他们忽视很多非现实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格局,对待音乐艺术的否定态度就是很好的例证。
儒墨两家虽然在先秦时期都是一时的显学,但是秦汉以后的命运却相去甚远,儒家经过博采众长的思想融合之后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思想界一统天下的地位,而墨家则迅速衰落,沦为一种民间学说,直到近代才被学者重新发掘和重视。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从儒墨两家对待艺术的态度这个小小的视角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即一家哲学的内在逻辑和精神气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命运。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魏义霞.“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J].江淮论坛,2012.(02).
[4]景鹏.儒、墨、道家的音乐美学观点浅析[J].时代文学, 2010.(14).
生于书香门第,后因家道中落在少年时相识,成为同窗,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皆才气过人,屡次科考失利成为一介寒士,为养家糊口又一起同为幕僚,成为同事,这也是他们友谊日渐深厚的客观原因。
从另一方面看,黄仲则与洪亮吉爱好相投,他们二人都热衷于文字创作,黄仲则在外出游历时,写下大量的诗词,被称为“小李白”,在书院学习时,二人因诗词才被称为“二俊”,在府中做幕僚时品诗创作等,他二人无论是游历、离别、聚会、思念时都会以文感慨,因而二人留有大量的诗词文学等待后人研究。二人在性格上有互补的优势,黄仲则个性孤傲敏感,其之所以能狂,有其姿容美、诗才高傲,使之鹤立鸡,与众不同,使人觉得此人不可理喻,无法按照常人常理来与之交往,而洪亮吉的性格则与之相反,他修身养性,厚道豁达,温良礼让,老成稳重。洪亮吉的作品回忆中对黄仲则的褒扬、欣赏、思念混合在一起的感情已跃然于他的笔下,这些都是二人长久友谊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黄仲则与洪亮吉的友谊在相识、相伴的点滴中变得深厚而感人,二人的关系既相互欣赏又相互疏离,正如洪亮吉的《黄君行状》中写下他们从自幼相识,到“缘知来日非今日,已觉吾亲即若亲”的身世相连视为一体,到写出黄仲则卓然不同俗流的孤标傲立,再到时不重人才,怜惜黄仲则生不得其位,“君言少贱耽百忧,欲为卑官已不羞”的刻骨深恨,一直写到黄仲则被债主逼迫,无奈抱病离开京都,最后客死,于
弥留之际写信给洪亮吉托付后事的沉痛过程,可谓一字一泣血。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性格又相互取长补短的结合,最终成就他们一生的友谊。
参考文献
[1]纪玲妹.清代诗人黄仲则情事考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v.36;No.197(06):156—162.
[2]武才娃.洪亮吉义理学试探[J].孔子研究,2009,(05):91—100.
(上接第176页)
·17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