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纸收藏风生水起纸是文房四宝之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有人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人们将东汉创造发明的“蔡侯纸”作为古纸的起源,千百年来,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历史文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古纸收藏、升值潜力更是无可限量。
古纸发展传承有序
一直以来,东汉创造发明的“蔡侯纸”被看作是古纸的起源。据《后汉书》中记载:伦(蔡伦)为尚书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通称“蔡侯纸”。
东汉纸的遗存很少,有些出土古纸又早已流失海外。如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盗走的文物中,就有数封写在麻纸上的残信。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用一种“蚕茧纸”写的。当然,由于《兰亭序》原本真迹已被唐太宗殉葬于昭陵地下,现在我们无法看到这种纸的实物,但古籍上说:“以绵茧造成,自如绫,用以书写,发墨可爱。”可以想像,这一定是一种洁白如丝、坚韧光洁的优质纸了。
唐代的造纸,在原料上比以前要丰富,除了用麻、藤以外,还用竹、楮树皮等造纸。此外还有一种“水纹纸”,迎着光亮可以看到发亮的线纹和图案。唐宋时期,徽纸、池纸和宣纸著名于世。徽纸是徽州(今安徽歙县)地区所产的纸,池纸是池州所产。颇具诗文书画天赋的南唐后主李煜曾命人在池州监造纸张以供御用。所制的纸细薄光润、洁白如玉,这就是著名的“澄心堂纸”。
到了宋代,造纸业逐渐集中到了安徽的泾县,现在通常所说的“宣纸”就源于泾县生产的纸。元、明、清以来,造纸的原料更多,花品种也更加丰富,上等的纸趋向于艺术加工,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纸工将精细的画工与造纸术结合起来,以各种生动明快的山水、花鸟、龙凤作为笺纸的底纹图案,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如明宣德年间的素馨纸、磁青纸、金花五笺,清初内府的梅花玉版笺、洒金五蜡笺等,都是价格昂贵的加工纸。
古纸行情如日中天
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古纸较之古笔、古墨和古砚而言,似乎还不被人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近年来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收藏价值和拍卖市场价格的上扬,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纸开始引起藏家们瞩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的时有发生,
令人防不胜防。收藏者若掌握了各时代纸质和纸的制法、形式、装饰图案的基本知识,便可在鉴别古代书画作品和版本书籍时使用上,正所谓“识画先看纸”。
2006年北京琉璃厂举行的一场“古籍书刊资料春季拍卖会”曾引起藏家们的普遍关注,该场拍卖会的“压轴戏”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是旧纸素绢等非书非画的边缘拍品。旧纸素绢是这几年随书画热带动起来的抢手货,人们购买它们是为了在鉴别名家书画的真伪时作原始旁证用,同时也用来修补明清善本书。拍卖结果显示,“素纸民国制50张”的成交价达3520元,“素笺纸,民国木版套印制4册”以15400元成交,“美浓纸,日本制2卷(136×28厘米)”以1100元易手。
而对于我们所熟知的“宣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它的收藏和交易就已逐步启动,而且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不仅清代、民国年间的名宣卖出了较高价格,而且建国后乃至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宣纸精品价格也扶摇直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前身——安徽泾县宣纸厂在20世纪70年代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定制的“师牛堂”纸,现在达到了每刀10万元以上的价位,即每张纸在1000元以上。此外,1999年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红星牌”建国50周年纪念纸,当时售价为每刀980元,仅隔不到十年时间,目前其市场价格已超过了每刀3000元。
∙ 纸质藏品翻新六法在各类收藏品中,纸质藏品最讲究品相好坏,若有一点瑕疵,都会使藏
品的价值降低许多。故此,笔者介绍几种使纸质收藏品翻新的妙法,与同好切磋: 一、纸质收藏品出现黄斑后,把一小勺精盐溶解在加热的牛奶里,待牛奶凉后,把藏品完全浸泡在牛奶中1至2小时,然后取出,用软布轻轻擦拭,再用清水将其漂洗干净,晾干后黄斑便已除去。 二、纸质收藏品染上了蓝墨水,可将漂白粉和小苏打以相同的比例溶于水中,然后将纸质藏品放入,浸泡片刻后蓝墨迹即可除去。 三、有折皱缺陷的纸质收藏品,可放入清水中浸泡15至20分钟后捞起,用吸水纸吸干其表面水分,再将其夹入书籍中压干即可。 四、揭薄了的纸质收藏品,可在揭薄处涂上胶水,再贴上一大小相同的纸片,用圆形物体滚动压平即可。 五、纸质收藏品沾有油渍时,可用棉花球蘸些汽油或酒精,将其轻轻擦拭,即可除去油渍。 六、沾有蜡迹的纸质收藏品,可将其放在两张吸水纸之间,用熨斗在上面熨一下,即可将蜡迹除去。
∙ 古朴淡雅话素笺笺,纸也。这里说的素笺是旧时文人用来写信或题诗填词的一种特殊用纸,它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鲁迅先生曾说:“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元和年间(距今约1200多年)就有“薛涛笺”问世。《南部新书》载:“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狭小之。蜀才子后减诸笺如是,号薛涛笺。”宋代有著名的“芦雁笺”,到了元代有“清江笺”、“观音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五
石斋小品》一书中,有一篇写笺纸的文章《唐宋元明笺纸》,文中写:“明大内各笺,洒金五粉笺,印金花五笺、青纸,俱不如宣纸。有褚皮青,茸细而白,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元有绍兴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等纸。宋有藏经纸、匹纸、碧云春树、龙凤团花、金花等笺。唐有浆石垂六合漫麻经纸,入水不濡,硬黄纸以黄药染可辟蠹。”
最早的笺纸只注重实用性,上面并无考究的装潢和图案。大约从明代中期始,在我国南方的金陵一带,发明了一种“板拱花”的彩印技术,才使笺纸有了一定的观赏性。这个时期的《萝轩变古笺谱》较有代表性,其彩较丰富,立体感也很强。
而素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真正成为一种意趣盎然、品位高雅、清俊疏朗的艺术品,则是清末及民国初年的事。那时的制笺,以文人画取代了作坊俚俗的作品。刻印高手众多,风格细腻流畅,用匀称妍雅,并选用上好宣纸,使用木版水印技术。印制笺谱的店铺,在京城有20多家。琉璃厂地区著名的就有:荣宝斋、清秘阁、松寿堂、松古堂、松华斋、淳菁阁、懿文斋等。更有画坛大家齐白石、林琴南、吴昌硕、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姚茫父、张大千、王雪涛等人作的笺画,其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草虫等等,使素笺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融名画、名店、名刻、名印四绝于一体,广受赞誉。
应该说,素笺发展到此,已失去了当初的实用功能,因为它太美了,成了极具中国文化特的艺术品,很少有人再舍得使用,不忍心用墨迹去遮盖神韵生动的画面。人们把它结集、装订成册,就成了笺谱。既可文房清赏,又是值得研究借鉴的珍贵绘画资料。最著名的有《芥子园笺谱》《十竹斋笺谱》《诗婢家诗笺谱》《博古图书页子》《百花诗笺》等。
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先生从琉璃厂等地的南纸店中,购买了各类笺谱达四五百种之多,从中精选、编辑出版了《北平笺谱》(全国解放后,荣宝斋重印时更名为《北京笺谱》),白宣纸、线装,一函六册,被称为“中国木刻史上断代之惟一丰碑”。现在这部笺谱成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品,十分难得。
笔者也收藏了几张印有“慎园居士徵诗文书画笺”、“勤斋”、“饮冰室”(梁启超)等的私人笺纸,视为珍宝,有贵客至,如数家珍,可谓人生一大快事。
纸的起源和发展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
古书上有东汉蔡伦造纸之说,这一说法至今尚有争论。从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资料来看,在西汉墓葬中已发掘远古的纸张。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这些纤维碎末经过再加工就被制成了纸张。自东汉起,造纸技术经过改良,人们仅利用植物纤维就可以制成薄纸。
可以推断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扶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的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用纸。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
古书上有东汉蔡伦造纸之说,这一说法至今尚有争论。从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资料来看,在西汉墓葬中已发掘远古的纸张。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这些纤维碎末经过再加工就被制成了纸张。自东汉起,造纸技术经过改良,人们仅利用植物纤维就可以制成薄纸。
可以推断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扶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的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用纸。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丰富,造纸的原料逐渐增多。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采用藤皮草(稻草、麦秆)、橘皮、桑皮、麻竹、荨麻等材料造纸。东晋时,被用于造纸,这种材料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这应该是宣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要属南朝时安徽歙县等地出产的一种银光纸,当时梁武帝的咏纸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水平。
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纸的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是当时的一大特,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纸。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发明于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大为盛行。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笺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在制作工艺上,除施胶、加矾、加蜡、染、印花、洒金银等技术,人们还采用拱花的印刷方法,制造出各种工艺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日益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
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纸的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是当时的一大特,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纸。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发明于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大为盛行。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笺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在制作工艺上,除施胶、加矾、加蜡、染、印花、洒金银等技术,人们还采用拱花的印刷方法,制造出各种工艺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日益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
纹纸、六吉纸、夹贡外,还有不少特制纸,如南禹县布纸、湖南耒阳棉纸等。到了清代末年,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