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拍摄技术规范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
    第一章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的扫描规范
    1.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采集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的数值化方式。
    本规范规定了适用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采集的方法、设备、环境、技术要求,界定了相关的术语,给出了藏品二维影像的采集样本。
    1.2引用及参考的标准
    《博物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2001年版《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部分
    《馆藏文物档案影像采集样本》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古拓碑》典藏数字化影像制作规范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淡新档案》典藏数字化影像制作规范
    1.3具体要求
    馆藏文物二维影像的扫描规范适用于采用传统银盐胶片等透射式影像载体和照片、图片等反射式影像载体的扫描加工。
    1.3.1 扫描设备
    光学分辨率不低于4800×4800的平板扫描仪一台
    1.3.2 扫描规格
    l 按原件尺寸的100%扫描
    l 使用RGB真彩模式的位图表示法
    l 珍贵品采用光学分辨率 600 dpi (含)以上,RGB真彩模式进行扫描;以彩深度:每像素24 bits。
    l 普通品采用光学分辨率300 dpi (含)以上RGB真彩模式进行扫描;彩深度:每像素24 bits。
    1.3.3 存储规格
    l 珍贵品采用TIF格式存储。
    l 普通品采用JEPG格式存储,压缩后影像质量为“中”。
    1.3.4 扫描工作规范
    l 数据尺寸偏小者,仍必须单件扫描为一幅影像,不得数件合扫于一幅影像之中。
    l 扫描时必须涵盖原件外围至少0.3公分之范围。
    l 仅在原件尺寸大于A4 之情况,才能将原件分部分扫描;将数据分为数部分扫描时,各扫描区域边缘必须有1公分之重复扫描区。扫描后的每一分段以独立的影像编号命名,拼合后的影像数据给予一个全新的影像编号。例:藏品编号为100的原件分为三部分扫描,获得三个影像文件,分别命名为100—1、100—2、100—3,由三个影像文件拼合而成的完整影像文件命名为100—4。
    1.3.5 扫描数据加工规范
    l 扫描文物影像的扫描机应进行过彩校正,确保扫描影像的彩忠实于原影像载体。
    l 对于获取的数据要根据原件进行修正(纠正歪斜的图像)、去痕(去除图像中由于原稿的问题所留下的污点、霉斑、刮痕等不属于藏品信息的缺陷,这些缺陷基本上存在于图像背景中,对于反映藏品信息部分的图像基本不做处理,以避免造成信息误差。)
    l 对于分为多部分扫描的影像数据,在经过上述加工后应进行拼合,每一部分的调、对比度、明暗度要保持基本一致。
    第二章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的拍摄规范
    2.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采集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的数值化方式
    本规范规定了适用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采集的方法、设备、环境、技术要求,界定了相关的术语,给出了藏品二维影像的采集样本。
    2.2 引用及参考的标准
    《博物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2001年版《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部分
    《馆藏文物档案影像采集样本》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古拓碑》典藏数字化影像制作规范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淡新档案》典藏数字化影像制作规范
    2.3 具体要求
    2.3.1 拍摄设备
    馆藏文物二维影像的拍摄设备至少不低于以下要求:
    l 600万像素(含)以上数码单反机身一台
    l 具有可以移动和俯仰镜头光轴的中焦距镜头一个(用于校正视差)
    l 电池两件(原机附带一块,再增配一块)
    l 闪光灯/三脚架(含云台)/摄影包一套
    l 背景纸/架一套
    l 影室灯一套(不少于三盏,每盏输出功率≥500WS,造型灯功率150W;调光范围<全光∽1/4级>;有同步触发和闪光触发;含柔光箱),对于需要多段拼合的影像拍摄,建议采用重复性能好,温稳定的数码闪灯系统。
    2.3.2 拍摄环境
    l 馆藏文物二维影像的拍摄必须有专门的摄影场地,场地宜高大有进深,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高度≥3米,如有条件,面积及高度越大越佳。
    l 特大型文物如飞机、汽车等,选择暗背景拍摄。
    l 场地宜选择阴凉干燥处,适于保护藏品与摄影设备。
    l 建议采用深浅不同的灰背景拍摄不同泽的藏品。
    2.3.3 拍摄规格
    l 藏品数码影像采用RGB真彩模式的位图表示法。拍一拍后缀怎么加
    l 藏品数码影像每个原的灰度等级不低于64级(26)。
    l 藏品直接数值化采集数码影像时,每帧不小于300万象素。
    2.3.4 格式与精度
    l 珍贵品应采用TIF格式,不压缩储存。
    l 普通品可采用JEPG格式存储,压缩后影像质量为“中”。
    2.3.5 拍摄工作规范
    2.3.5.1 立体藏品拍摄工作规范
    l 每件独立编号的立体藏品必须以主要代表面,拍摄全形图像一张,并拍摄正视角度的顶面和底面图像各一张。
    l 对没有独立编号的成套藏品必须拍摄组套图像,并加拍独件文物的全形图像。
    l 对具有花纹、附件、内壁铭文或其他特殊情况的立体藏品各相应部位进行局部拍摄。对
具有不同花纹、铭文的各个面都要进行正面拍摄。
    l 对扁平形器物(如扁担、钱币等)一般拍摄正反两面,如有边沿上的特殊信息,加拍边沿影像。
    l 对具有连续花纹、内壁铭文或其他特殊情况的文物(如不规则形状的文物)每隔30度—45度拍一张。
    l 藏品如附有图纸或拓片的应加拍相关资料的影像。
    2.3.5.2 平面藏品的拍摄工作规范
    l 每件平面藏品必须拍摄全形图像一张,尽量用一幅画面记录平面文物的影像。
    l 无法在一张影像中记录全形的,以分段拍摄形式记录时,胶片上画面的接口重叠部分不得小于0.5厘米。(每一分段以独立的影像编号命名,拼合后的影像数据给予一个全新的影像编号。例:藏品编号为100的原件分为三部分拍摄,获得三个影像文件,分别命名为100—1、100—2、100—3,由三个影像文件拼合而成的完整影像文件命名为100—4。)
    l 对有铭文、款识等附加信息的平面藏品要加拍相关影像,如有特殊的装裱形式亦应对其做影像记录(如宋画以明代封套盛放,除对画心拍摄外,对装裱部分亦应予以记录)
    2.3.6 拍摄技术规范
    2.3.6.1 藏品拍摄基本技术规范
    l 主体突出,背景干净。
    l 为保证影像信息含量,被摄体应尽量充满画面。
    l 注意视点的选择,减少由于镜头透视产生的视差。
    l 调准确、层次丰富。
    2.3.6.2 立体藏品拍摄技术规范
    l 主题图案清晰(详见《馆藏藏品档案影像采集样本》)
    l 器型完整,无明显的俯仰变形。
    2.3.6.3 平面藏品拍摄技术规范
    l 布光均匀,画面内无明显亮度差别。
    l 拍摄平面与被摄物平面保持平行,保证画面无畸变。
    第三章 术语解释
    3.1 数值化方式
    指获得数字化影像信息的方式
    3.1.1 直接数值化
    采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对藏品直接拍摄或扫描获得的数值化信息。
    3.1.2 间接数值化
    采用传统的银盐胶片、照片、图版等媒体形式记录的藏品影像,经扫描仪数字化后获得数
值化信息。
    3.2 数码影像
    系指采用数码形式记录的影像信息。藏品数码影像是文物影像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是计算机储存、检索和交流的资源信息。包括用数值化技术直接拍摄所得和传统影像扫描数字化后得到的数码信息。也称为“数码图像”、“数字图像”、“数值化图像”。
    3.3 立体藏品
    主要以三维形体体现价值的器物类藏品。如陶瓷类、青铜类、石刻等。
    3.4 平面藏品
    主要以二维形象来体现价值的藏品。如绘画类、碑帖类等。
    3.5 像素
    图像都是由许多点组成,每个点叫做一个像素。像素是组成电子图像的基本单位,用来存储颜信息,像素一般用Pixels或px表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