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惊现无锡鸿山
范蠡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他制订、实施“九术“谋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功帮助越王勾践灭强吴、兴弱越,并成就勾践开启一代霸业。功成之后,他又凭着超越的识人之明,果断离开“长颈鸟喙”、忌讳功高震主的勾践,变名易姓逃赴齐国,开始从商生涯,并积聚万贯家资,成为天下首富。他因提出“农末俱利”的经济思想以及从商所创造的传奇,而被后人尊奉为“商贾之祖”,冠以“商圣”之荣。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关于范蠡传奇的一生,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记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马迁所说的“三迁”分别是:一迁,由楚迁越,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二迁,由越迁齐(逃避越王残害);三迁,由齐迁陶(山东肥城,古名“陶”)。
信史对历史人物记载的寥寥数语,只是一种抽丝剥茧的高度概括,并不能令今人完整并充分地领略与了解来龙去脉,虽然有众多野史杂稗加以补益,但情节出入扑朔迷离,并大都充满了传说与仙家的味道,留给了今人无数的谜团和想像,反而引发世人更多的猎奇。比如,人们关于范蠡墓的追问。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共出现五个范蠡墓,分别是湖南华容范蠡墓;湖北石首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山东定陶县范蠡墓和安徽涡阳范蠡墓,其中湖南华容范蠡墓在业界的呼声和认同度最高。实际上,上述的五个地方都提出了“此墓就是范蠡墓”的充分依据,引史立论,以物、迹佐证,似乎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相信。然而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时拥有五个安寝之地的,真身只有一个,或在五个其内,又或另有他处。
观察上述地区给出的依据,无非有这几大类,一是地方志为据;二是以信史为据;三是以当地历史遗迹、传说、文人墨迹为据。
仔细研究,其实还是有诸多可推敲之处。如地方志,我们知道,地方志并不如信史那般治史严谨,地方彩强烈;如信史,虽然可信度较高,但上述给出的证据只是依靠信史一鳞半爪的记录,里面仍有较多臆测的成份。历史本身就是个谜。举个例子,史书记载,范蠡三迁时,“止于陶,自谓陶朱公。”仅此一条,就在山东肥城和山东定陶两个地方(古名都属于“陶”地)出现范蠡墓,更何况史书并无明确指出范蠡墓是死并葬在“陶”的。至于以一些当地的历史遗迹,以及历代文人的墨宝作为论据,那恐怕多是后人追忆古贤、表达心境、加以附会的寄寓罢了,说服力则更要大打折扣了。
令人疑惑的是,据史书记载,范蠡的二迁和三迁,都是变姓易名,分别化名为鸱夷子皮、陶朱公赴齐、止陶。至于为什么要变易姓名,当与范蠡逃离勾践魔爪、离开越国不无关系。对于一个观人功夫和预见力极强的智者来说(范蠡曾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语,说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并劝说文种离开勾践,最终文种不听,遭勾践残杀),何以一边隐姓埋名,一边显山露水地让别人知道“我是范蠡”,并且留下那么多的故事与传奇,而为人称道。要知道,越王勾践自灭吴兴越之后,可是一代霸主,称雄中原。范蠡,这个曾逃脱勾践魔爪的“预知奇才”,难道会预料不到身份暴露后再一次的追杀?忌惮范蠡之“才”的勾践难道会眼睁睁地看着范蠡不听招呼就私自离开,而就这样轻易地放过?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有时决定着一国的兴与衰。
2003年,无锡市新区鸿山地区发现了一处规模庞大的越国贵族墓,邱承墩是墓中最大的一个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高等级的随葬品,由于墓中不铭一文,导致墓主身份悬而未决,成为谜团。然而,通过对随葬物品以及墓葬等级、形制的分析,仍可以到确定墓主身份的蛛丝马迹。
笔者认为,此墓与范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此墓不是范蠡最终的安寝之处,也必将
是范蠡掩人耳目、金蝉脱壳为逃离越王勾践追杀而在生前预先为自己建造的逃生之墓。依据主要有三:
感恩节句子的经典句一、有墓可考。根据考古发掘,鸿山越墓邱承墩在墓葬形制、等级上仅次于已发掘的绍兴印山越王陵,大体相当仅次于越王的越国大夫一级。范蠡在吴国灭越之后,随勾践充当奴隶便官拜上大夫,勾践灭吴后,又被封为上将军,在越国地位仅次于越王,墓葬的等级与范蠡的身份匹配。其次,从邱承墩建造时间看,它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至公元前468年越徒琅琊之间,与范蠡逃离越国、二迁的时间相符。
临清市邮编二、有迹为证。鸿山墓土墩里有仙蠡墩,传范蠡成仙处;西施墩,又名绣鞋墩,传西施沉于此,瘗绣鞋于内,范蠡顾之,三叹而去。
三、有口相传。鸿山乃至无锡一带的地名多与越大夫范蠡有关,著名的河湖有蠡河和蠡湖,传范蠡,西施泛舟五湖之地;
与范蠡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一位大美女,那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着沉鱼之容貌的西施,由于信史中从没提到过有这样一个人,许多学者都在质疑历史是否真有其人,但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品身份证到期换证流程在许多可信度较高的史书中,让人对西施的真实存在无法置疑。《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这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生活的时代距吴越争霸时间最近,因而他所说的西施当是可信的。
此外,在《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书中也出现过西施的名字,在《庄子》一书中,三次提到西施,其中有著名的“东施效颦”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据说,越王勾践灭吴后,西施便被装入皮囊沉入湖中,应了“沉鱼”之景,范蠡二迁,由越入齐,化名鸱夷子皮(皮囊),当是对西施沉湖的纪念。西施不是本文叙述的重点,此处不复赘说。当然,我们出于一点范蠡和西施爱情的想像与祝愿,说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把从河中捞出西施的尸骨置于他为自己逃生而建造的邱承墩墓中,让曾经的美人和爱人尊享高等级、高规格的安息之地,以遥寄当年的郎情妾意,则又是另外一种可能与戏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