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4水(节选)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24水(节选)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
1.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流(jìnɡ)    其面目(xuán)
然(xīn)        夷(bó)
B.沟水汩汩的意思仲尼之闻(shǎo)  莫若(yī)
信(fú)          于(zhì)
C.崖(zhǔ)        道(wèn)
流(shùn)      百(chuān)
D.两(sì)          笑(chánɡ)
(qiōnɡ)        秋(shuǐ)
解析:B项,“己”应为“jǐ”;C项,“闻”应为“wén”;D项,“穷”应为“qiónɡ”。
    答案:A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A项,“泾”通“径”;B项,“辩”通“辨”;C项,“无”通“毋”。
    答案:D
3.下列对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河伯欣然自喜
河伯乐滋滋地得意起来,写出了河伯的动作、神采和心理。
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河伯见到北海的情形,表现出他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写出北海的形态。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既是引用,又写出了过去自己洋洋自得的神情。
D.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写出了秋雨既大又多的特点,又照应了标题,而且总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
解析:A项,欣然自喜:没表现动作,只有神情和心理。
    答案:A
4.下列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洋向若叹曰(连词,此处表递进,译为“并且”。)
B.顺流而行(名词作状语,“向东方”的意思。)
C.吾长大方之家(“于”表被动,“见”是看见的意思。)
D.闻道,以为莫若者(“莫己若”,否定句中宾语与动词倒装,“闻道百”不是倒装。)
解析:A项,而: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C项,“见……于”:构成被动关系,相当于“被”字;D项,闻道百:也是倒装,可理解“闻百道”。
    答案:B
5.对下列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文章隐晦曲折,是故意不让人们读懂文章的意思,理解庄周的主张。
B.庄周继承发展李聃的思想,散文方面却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写法和风格。
C.庄周文章以寓言说理,逻辑严密,但人物刻画不生动。
D.庄周是先秦诸子中民间文学的代表,孔孟则是官办文化的代表。
解析:A项,庄子没有不让看懂文章的意思;C项,用寓言说理很生动,不会不生动;D项,
孔孟不是官办文化的代表。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民不饥不寒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A项,古义:到了。B项,古义:面向东。D项,古义:因为用心。
    答案:C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二)夔(kuí,独脚兽)怜蚿(xián,多脚虫:蜈蚣类),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én huō)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啧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而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
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肋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qiú,蹴踏)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秋水》)
7.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使:派遣。
B.庄子持竿不            顾:照顾。
C.予无矣                如:从、跟从。
D.杂而下者不可数也      胜:尽、完。
解析:B项,顾:回头看。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与“庄子钓于濮水”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藏之于庙堂之上      B.蓬蓬然入于南海
C.蓬蓬然起于北海        D.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解析:题干例句“于濮水”属倒装句,状语后置;A、C、D三项都属此句式。B项“于南海”为补语,不能看成倒装句。
    答案:B
9.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派大夫二人”“先”表明了楚王做事的慎重和对庄子的敬重;“焉”代词,代指庄子。)
B.“庄子持竿不顾”和“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前句写庄子的傲慢,是因为楚王未亲自请他;后一句写庄子的立场,甘愿自由生活在下层,不愿意囚禁在上层生活中。)
C.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今子使万足,独奈何。(前后两句形成对比,疑惑不解中,流露出对蚿的仰慕和对自己的炫耀。)
D.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予、吾都指代蚿;天机:天然机能(功能);所 以:……原因;然:语气词,无义。〕
解析:B项,“庄子持竿不顾”是因他甘愿过清闲自由的民间生活,不愿受官场束缚。C项,无“对自己的炫耀”的意思。D项,原句“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然”是代词,代“使万足”,译为“这样”。
    答案:A
10.对文章内容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文(一)、文(二)都体现了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的特点。
  B.文(一)中“吾闻楚有神龟”三段对话中,用了选言推理法,巧妙拒绝了楚王的邀请。
  C.文(二)第一句,作为起始,总括全篇,但此句中的“风怜目”“目怜心”文中没有谈到,真
是美中不足。
D.文(一)、文(二)谈论的话题不同,观点也不一致,文(一)谈“追求自由”,文(二)谈“怎样对待事物”。
答案:C
11.请分析“风曰……”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风”对自己的认识是什么?
参考答案:看到了优点,看到了不足(为人所动 )。
(2)“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把自己的不足转变成自己的优点。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桓公读书堂上。轮扁斫轮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糟魄(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可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粕)也夫。”
(《庄子·天道》)
12.翻译“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参考答案:砍制车轮,要是慢慢地砍,虽然感到轻松却砍不动木头;要是快速地砍,不仅感到疲劳而且砍不深木头。
13.庄子这段言论,表达了庄子哪些见解?(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1)按人的劳累限度和作用大小的规律去做事才会成功。
(2)施政治国也当分清“轻、重、缓、急”,才会政通人和。
(3)不能照搬前人的方法。
14.请说说“轮扁”采用了哪些说理方法。
参考答案:(1)比喻;(2)类比(自己的切身感受)。
15.试分析桓公和轮扁两人的性格特点。(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桓公:好学好问,善于听取下层的意见,但也有残暴的一面。
轮扁:斫轮能手,善于进言的贤者。
16.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叙述语言简约,对话语言严密准确、个性鲜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7.读了课文和这几段《庄子》选文,总会有所感受。请谈谈本文和《秋水》在叙事、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开放性试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