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献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献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献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之间的社会鸿沟是巨大的。明朝政府通过召集抄写者和公众演说家,传布政府所希望人们了解的信息,填补了这一鸿沟。洪武皇帝并没有把这种信息传播的事留给地方政府去办,而是建立了一种公共宣传亭制度,在那里地方官员或他们的代表张贴布告或口头宣传地方事务。在旌善亭张贴和诵读本地道德模范的名字,并在旌表新选出的模范百姓的仪式上定期更新名单。在申明亭公布犯罪人的名字和恶迹,以儆效尤。此亭还是解决与婚约、田产、斗殴有关之纠纷的集会场所。地方长官有责任使这些宣传亭避免流于形式或因时光流逝最终被彻底废弃。
    不识字的人也不仅仅是国家法令的被动听众。他可以在县衙中与政府代表交流意见,洪武皇帝准许那些不会写字但想写状纸的人向衙门里的书吏口述,由书吏写成“口告文簿”拿给知县看。
    文字也有它的经济用途,经济文书是明代通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依靠文档掌握土地占有状况,与此同时,个人也通过撰写买卖土地契约文书——这种做法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来——确定买卖土地的面积、地望、成交价格、买卖条件、结果、随土地交割转移的法律责任等。契约文书写明买卖双方、见证人及受雇撰写文书的书手的姓名。每人都在自己的名字下签字画押,保证文书所写的内容符合他本人的意愿、与双方约定的条款相一致。不识字的人画押:只要简单地画一个叉就行了。尽管文书中所见的参与土地买卖的任何一方都不代表国家,但国家在公堂上承认这些材料为土地所有权的最有力证据,借此保证了此类文书的法律效力。唯一可以否定这种签字文书所规定的土地所有权的方法,就是另立一份修订文书或更有效力的文书。
    明朝前期有成千上万的职业书手,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便利了明代经济生活中的文书书写。士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并借此爬上社会阶梯的顶端,是为了把他
们的学识赋以更永久的使用价值,同时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保存相对完好的材料中;与他们不同的是,这些书手多数都已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只是他们写的那些薄命的文书借偶然的机会生存了下来,才打破了原有的沉寂。
    现存的大多数文字都出自男性之手,但一些妇女也同样识文断字。提到明朝前期女性的识文断字,就让人联想到她们的有学问的父亲。如海南卫镇抚程凯的女儿十七岁嫁人,据说她除了“有德容”之外,还“颇涉书史”。
    在大家闺秀的小圈子之外,一般妇女大多仅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而已。当洪武帝于1372年派太监到苏杭选征有文化的成年妇女进宫教嫔妃们读书写字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四十四人被选中带到南京,但后来仅有十四人通过了为她们出的考卷;其他三十人都未达到考核的知识水平而被遣送回乡了。
    (摘编自卜正明《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集思成文》)
    材料二: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
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一些东西来代话。在熟人中,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中,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出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
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各种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接触文字或文书。
    B.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需要携带姓名录,是因为其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环境中。
    C.明朝前期,一些女子虽能识文断字,但也大多只是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而已。
    D.在乡土性的熟人社会中,眉目可传情、指石能相证,文字和语言都是多余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政府通过召集抄写者和公众演说家,传布政府所希望人们了解的信息,填补了有、无文化的人之间的鸿沟。
    B.明朝统治者对公共宣传亭施行地方长官责任制,是为了避免公共宣传亭流于形式或因时光流逝被废弃。
    C.地契文书是土地买卖中一种实用的通用文书,文书中所见的参与双方都不代表国家,但国家在公堂上认可此材料为土地所有权的最有力证据。
    D.靠口口相传来沿袭祖先的文化必须有时间、空间不受阻隔的环境作为保障,一旦遭遇外在侵扰,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可以说是致命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B.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C.我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和“失望”的意思了。
    D.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中,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们谈恋爱,通过书信传递情意,含蓄而温馨,引人怀恋。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在对待识文断字的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沟水汩汩的意思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
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