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平粜理论与管子轻重理论思考
范蠡平粜理论与管子轻重理论思考
摘要:范蠡的平粜理论与管子轻重理论是我国古代经济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政策的具体实施背景和范围有极大差别,但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通过基本商品的储备,支持价格,调节市场,实现百姓均平。本文在论述理论产生的背景、内容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二者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提出当今我们应该从这两者理论中可借鉴的部分。
中国国旗头像>三棱核桃关键词:平粜理论轻重理论宏观调控
范蠡的平粜理论与管子轻重理论是我国古代经济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起到了调剂粮食供求,平抑粮价,稳定农业发展,保证消费和充实财政的作用,并且实现了各自富国强兵的目标。平粜,就是政府在丰年谷贱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粮食,在灾年谷贵时,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售出,以平抑粮价,使粮食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轻重,最初指货币的轻重,后来也指其他物品的轻重。管子的轻重理论主要是阐述货币与商品,特别是谷物的轻重关系,以及把两者作为控制经济的两个基本工具。“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谷重则万物轻,谷轻则万物重”,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二者理论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思想特
征是紧密相连的。
一.范蠡与管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征。
范蠡生于公元前518年,卒于公元前445年,春秋末期的越国上将军。春秋末期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争霸;经济上,封建私有制经济正在产生,没有明显的重农抑商思想,商业已有发展;文化上百家争鸣,主流意识衰微。范蠡受命于越国危亡之际,在助越兴国方面,提倡顺应自然,发展生产,以农为本,农商俱兴,主张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林、牧、副。范蠡的思想儒道结合,前期积极入世,关心政治,助越兴国。他的思想里还包括道家的“天、地、人”一体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遵守“天地之恒制”,提出人要根据客观规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基于此,范蠡根据天体运行规律提出作物丰歉规律和粮食储存及收购价格规律。范蠡的思想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有其局限性,但其讨论问题的思想深度和在治国中的影响,足以说明他的思想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管仲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春秋中期齐国宰相。春秋中期,政治上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周王室衰弱,边境少数民族内侵。经济上,齐国自姜太公以来一直有重商的传统,商业有很大的发展。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主要运用经济强国。管仲重经贸,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设轻重以富国”、“令商人聚而州处”、使齐国“家殷而富,志高而扬”。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
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管仲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认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仲的“天地人君“的思想就是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上之性及水、旱、风雾雹霜等自然现象的征服和利用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管仲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摆摊卖烧饼
二.平粜理论与轻重理论的主要内容。2019中考分数查询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出售粮食时,如果每石跌到二十钱,农民因为粮价过低受到损害;如果每石涨到了九十钱,手工业者和商人则因为粮价过高受到损失。手工业者受损,财货就不能流通;农民受损,田地就要荒芜。因此粮价每石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工商业者都能得利。政府实行平粜政策,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其他物价,管卡税收和供应都不缺乏,这就是治国之道。由此可见,范蠡已经认识到价格对于粮食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和社会作用;范蠡提出国家要采取措施调控粮食价格,并认为调控的力度以不损害农业生产和保证社会流通为益。范蠡还提出平粜的措施,即政府在丰年谷贱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粮食,在灾年谷贵时,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售出。
“轻重”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乘马篇》:“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管子特别强调轻重论体系要建立在对货币和粮食的认识及利用上,并把这两者作为控制经济的两个基本工具。管子提出“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意思是说,货币购买力高则商品价格低,货币购买力低则商品价格高。在古代农业社会,谷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民之司命”的地位,也就是百姓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管子认为谷物与其它商品存在着同样的相互关系,“谷重则万物轻,谷轻则万物重”。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而国家一旦插手其间,通过对谷物的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就会使物价向相反方向发展。本来是很贱的谷物,国家一大量收储,价格就会上扬,即“藏则重”;反之,国家在谷物贵时大量抛售,价格又会下降,即“发则轻”(《揆度》)。这样,国家便可以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相反方面操作“以贱泄平”,以实现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即其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dnf物攻宝珠有哪些三.平粜法与轻重论的经济学分析。
范蠡的平粜理论和管子的轻重理论是一种平价思想。范蠡提出国家在丰年购粮、欠年售粮的政策使粮食价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管仲的轻重理论实质上是国家可利用收缩或者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或积蓄重要物资,以实现价格稳定。平粜法与轻重论的特征在于:
上海哪里最好玩
首先是在调控幅度上,二者都认为调控要在一定的幅度内。平粜法主张粮价调控在一定幅度内,要求“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范蠡认识到价格波动不能废止,只能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使之不要离开价值过大,以有利于农商发展为平衡点。轻重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桓公问於管子曰:“衡有数乎?”管子对曰:“衡无数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之序,发号出令,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故曰衡无数。”《管子》中所说的衡,就是商品价格围绕一个中心线而上下波动的运动。尽管《管子》不懂商品价值,不懂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的道理,但《管子》却观察到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因此,在《管子·轻重篇》看来,把物价绝对地稳定在一点上没有必要,应在价格的上下波动中求其准平,不能使其“常固”。
其次在调控的方法上,二者都主张贱时买,贵时卖。平粜法主张以经常性收放性政策,控制粮食价格的波动的幅度。范蠡是通过观天象来判断农业年成好坏,即“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进而判断粮食当年的价格波动趋势,以决定当年应该大量收购还是大量售出。《管子》在调控方法上则引入货币的概念,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管子·轻重甲篇》对这个问题讲得比较具体:“粟贾(价)平(釜)四十则金贾(斤)四千。粟贾釜四十,则钟四百也,十钟四千也。二十钟者为八干也。金贾四千,则二金中八千也。然则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一农之事乃中二金之财耳。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