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其一《望天门山》、其三《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统编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壮美山河”第17课
教材解析:
    本课围绕祖国的壮美山河,选择了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感受祖国的山河壮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选择两首以“望”为题的古诗,旨在让学生从诗中感受远望的视角带来的观景感受。李白的诗句用字精妙、豁达豪迈,刘禹锡的诗句光交融、引人入胜。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景物,由不同的作者完成,景物在不同的诗句中呈现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于学生远望景物、练习描述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能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大意,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和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解读还需要适当的引导,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景物特点还需要点拨提升。从古诗中
学习观察的角度和描述的方法,是学生练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古诗。
2. 结合注释和图片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体会诗句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不同风景的美丽意境,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借助“望”的视角解读古诗,描述山水之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中描述的景并能自主描述,欣赏远望的壮美山河。
教学难点:
     借助“望”的视角描述诗中和现实中的山水风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现实大好河山: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诗的方式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想一起试试吗?
那咱们先来欣赏几处风景,在看的时候如果想到哪句诗就请举手说出来,好吗?
(播放山水风景图,唤起学生原本的诗句积累,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营造语言表达的氛围。)
面对这么多山水风景,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对山水的感受:喜欢、赞美、陶醉等。)
二、品味古诗中的大好河山:
1.关注诗题,发现观察视角:
(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读两首诗。
(出示“望”景的古诗内容)
会读吧?小声读一读,看自己是否能做到正确、流利。
(学生自读练习)
(2)谁来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教师引导提升,读出诗的节奏。)
(3)今天,把这两首诗放到一起学习,是有原因的。谁发现了?
  (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相同点,关注“望”的观察视角;抓住不同点了解诗所描述的景点。) 
2. 聚焦图景,感受山河壮美。
(1)望,是一种欣赏景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你知道吗?
  (看得丰富、看得高远。)
望洞庭的古诗意思
  那咱们就要看看,诗人都“望”到了怎样的景。请大家默读古诗,用铅笔圈出古诗中出现的景物,要求不重复。
(学生自读圈画)
谁来说一说?要求就是不重复。
(学生自主交流:《望天门山》中有天门山、楚江、孤帆、红日。《望洞庭》中有君山、洞庭湖、秋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辨析“碧水”指的是楚江,“潭面”就是洞庭湖面,“白银盘”指的是泛着月光的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山。可以借助插图和注释具体解读。)
(2)这么丰富的景物啊,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吧,先来看看天门山!
(出示与诗句相配合的图片,学生观察。)
说说你看到了哪一句诗的景象?
(结合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李白远望风景,有山有水,有日有船,内容很丰富。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抓住“断”“开”“回”“出”等关键词体会山水的壮美。)
既然如此壮美,我们又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出诗人描写景的壮美之感。)
(3)刘禹锡和李白比起来就大不相同了,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景物又是怎样的特点。
(出示相关图片,结合图片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刘禹锡眼中,洞庭湖是山水特点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这份和谐之美。湖光因月而荡漾,月光因湖水倒映而明亮。山水相融,银盘青螺,和谐在颜和形态之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