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DOI: 10.16750/j.adge.2018.09.004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仇鹏飞吴俊卞清邹冬云
摘要:“双一流”建设需要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 处于弱化或边缘化的地位。南京大学从2015年开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以现 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满足需求,对课程体系加以提升和完善,形成了“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的改革氛围,初步构建了具有南京大学特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学位;硕士课程
作者简介:仇鹏飞,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南京210093;吴俊,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南京210093;卞清,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210093;邹冬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科长,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93。
所究噠姑表及规夕拳柯劣成教f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 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人世界 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17年9月,教育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公布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 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实施推 进。“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果研 究生教育不是一流,不管是学科还是学校,都不能 称之为一流[1]。因此,高校要实现“双一流,,建设 目标,必须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生教育往往是重“两头”(招生 与学位)而轻“过程”(培养),较为普遍的情况是:研究生课程尤其是硕士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长远和系 统的规划,“重科研轻课程”现象较为严重。我国的 硕士研究生处于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转型关键期,在人才培养链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如果硕士研究生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 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作用,无疑会制约研究生培 养质量的整体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 基础性工作,课程质量直接关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强调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 重要性。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 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 〔2013〕1号)指出: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 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
化机制,……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 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 和学术素养培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指出: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 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加强对 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 程的整合、衔接,面向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加 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 研〔2017〕2号)提出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改革,等等。由此可见,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 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 质量的基础工程,更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 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双一流名单2022初公示一、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基于课程调查与就业分析
2014年底,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了研究 生课程体系现状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结合南京大 学学科特,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哲学系、文学院、社会学院、物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 学院及计算机系等7个院系参与,并以三年级学术学 位硕士研究生为具体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2份,有效回收率为80.3%。
通过对在读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 研究生对当前课程现状的满意度并不乐观。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研究生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对课 程总体设置感到满意的仅为61.6%,对必修的学分 总数要求感到合适的仅为67.2%。
第二,对本学科课程体系总体评价一般。就课 程体系有助研究生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形成 自己的研究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 四个方面的统计结果来看(表1),尽管有一定比 例学生选择“好”或“较好”,但仍有相当一批学 生感觉一*般(基本上在30%〜50%之间)。
雜省蚵炙蜮f20189
表1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对本学科课程体系总体评价(%)
形成坚实的
学科理论基础
形成自己的
研究兴趣
培养实
践能力
培养创
新精神
好19.517.210.911.9
较好40.231.023.830.7
一般33.042.945.242.5
较差  5.97.314.911.5
差  1.1  1.5  5.6  3.4
第三,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认为前沿性、系
统性和应用性内容较为欠缺(表2)。认为授课内 容系统性强的仅为6.5%,而感到一般的达到40.4%; 认为授课内容前沿性强的仅为6.2%,而感到一般的
所究4硌表
达到44.9%;认为授课内容应用性强的仅为3.3%,而感到一般的则达到了 51.2%。
表2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程内容评价(%)
评彳:
系统性前沿性应用性强  6.5  6.2  3.3
较强41.738.524.6
一般40.444.951.2
较差108.917.5
差  1.3  1.5  3.5
第四,从课程满足个人需求来看(表3),硕 士研究生希望增加的课程类型依次是硕博贯通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前沿性课程 和跨学科课程。其中,对增设硕博贯通课程的需求 比例接近80%。
表3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对增设课程需求的情况课程类别比例(%)
专业基础课30.0
跨学科课48.6
专业前沿课52.1
专业实践课58.4
研究方法课60.0
硕博贯通课78.8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求各院系对研究生课程设 置进行自查,笔者从自查报告中总结了有三方面的 突出问题:①“因人设课”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授 课内容陈旧或课程质量较差;②部分研究生课程“本 科化”倾向较为严重,导致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③同一学科的本硕博课程缺乏有效地衔接,阻碍了 长学制、贯通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让研究生学有所成、学以致 用。为进一步明晰课程建设的思路,笔者对2009〜2013
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了 统计(表4),从“出口”的视角分析当前研究生课程 应该如何设置,真正做到切实满足广大研究生的需求。
表4 2009〜2013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
年份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升学出国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20098.16  2.8913.19  6.608.0414.439.5221.3915.79 2010  6.73  3.5315.16  6.497.7011.928.1923.4316.86 2011  6.69  4.2211.88  5.16  5.0114.3810.0524.5118.12 2012  4.64  4.3213.93  4.58  5.9214.9110.5322.9218.27 2013  4.51  3.2716.85  4.94  5.1516.608.0322.5418.09
选择研究问题 提出交叉思路 提出新颖结果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
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图1
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二三三”培养改革模式整体框架下,学校 确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课 程体系建设。行动的总体思路是:以“二三三”硕 士生培养模式为指导,以培养模式改革促动课程体 系建设,鼓励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生 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以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 的问题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 养为重点,对现有课程体系加以提升和完善。探索
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改 革。改革之初,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提升、 毕业发展有支撑”的目标,并基于“三三制”本科 教学改革模式建立了“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式(如图1所示)。简单地说,该模式是在保持南 京大学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学位研究生与 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的统筹与协 同;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分为转型期基础教育、专 业教育与训练、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等三个阶段,从 而使研究生不论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还是走向 社会就业创业,均能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知识基础、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系统性增加硕士研究生培 养宽度与深度,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学术型导向 类、创业就业导向类和复合型导向类等三条个性化发 展路径,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由表4可知:①总体上看,南京大学硕士毕业 生中约30%的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或继续深造, 22%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余48%的在各类企 业工作。②理工科院系,如数学、物理、化学、天 文、大气等基础学科院系的硕士生以在国内外继续 深造和在科研院所工作为主;生命科学、地理与海 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等院系的硕士生国内升学和就 业的比例相当;电子、计算机、软件、医学和城市 规划等应用学科院系的硕士生则有较大比例的选择 就业。③文科院系,如哲学、文学、外语、教育等 院系的硕士生国内升学和就业的比例相当;而商学、 法学、政府管理、社会、新闻、信息管理、工程管 理等学院的硕士生较大比例地选择就业。由此可 见,不同院系、学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分布不尽相 同,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有侧重并体现 学科专业特,对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有支撑。例如, 在满
足学校整体课程学分要求的前提下,侧重基础 研究、硕士生毕业后以升学或去科研院所工作居多 的院系和学科,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前沿 和方法类课程、硕博贯通课程;而偏应用实践、硕 士生毕业后以就业或创业居多的院系和学科,在研 究生课程设置上则应多开设实践和应用类课程。
通过对在校硕士生的调查以及对毕业研究生去 向的分析,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突 出问题有:首先,以学校教育理念与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为基础,各院系、学科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学 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架构,支撑高层次人才培 养。其次,研究生课程如何在设置上和内容上系统 性地充分满足当前研究生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 这里的转型具体指本科阶段向硕士阶段的转型、硕 士阶段向博士阶段的转型。再次,如何基于南京大学 的学术传统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研究生课程的内 涵,满足各院系、学科硕士生毕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从而解决课程设置的盲目性,课程内容的单一性?
二、南京大堂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理念
2016年初,南京大学在“三三制”本科教学改 革成效显现、“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
所究4姑表
2018 9
三层次的能力培养阶段
法果
问方结际程统实工系择出交选提提三
条个性化发展路径
C m W ]
基础教 L 肓阶段>
“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图2 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四类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责任洛实在院系,动力洛 在任课教师。为避免院系各项工作负担过重,学校 采取规划引导、资源配置等手段“柔性”推进。与 此同时,要求参与改革的院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博士生培养的关系。 学术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校“四三三” 博士生培养要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可为在校博士生 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生教 育改革,拓展了博士生培养的宽度,大多数课程集 中安排在学术学位硕士阶段);二是处理好与“三 三制”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关系。为贯通本、硕培养, 直至贯通本、硕、博培养,创造充裕而灵活的空间。 为此,实施了南京大学研究生名牌课程()和教
并形成与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相一*致、有利于 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南京大学特的学术学位 硕士生课程体系,为南京大学特化与一体化人才 培养体系提供支撑。基于这一思路,学校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根据“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各院系以人才培养目标、现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为 导向,分析各自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结构、国家和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较国内外一流大学相应学科 专业的课程设置,阐明硕士生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与 培养目标关系、与硕士生毕业发展路径(毕业出口) 关系、与本科课程体系的关系、学术学位与专业学 位的互动关系、与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关系等,提出 富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的个性化改革方案,在此基 础上构建突显院系、学科特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 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新体系。
第二,重点建设一批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学术 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简称“导向课程”)如图2 所示:第一类是转型期基础课程。这类课程充分利 用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面向全校学 生开设若干门研究通识课程,面向全校理科研究生 开设若干门有关人文方面的公选课程,面向全校文 科研究生开设若干门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公选课 程。第二类是学科核心课程。这类课程面向相关学 科专业的学术学位硕士生,主要反映该学科专业的 主要内容,同时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第三类是专 业能力课程。这类课程或侧重研究方法,或侧重实 践性,亦可以是唯我校独有的学科专业课程。第四 类是前沿交叉课程。这类课程或针对本学科前沿研 究和进展,或体现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展望, 为部分学术学位硕士生进人博士阶段打下一定的基 础。要求这四类导向课程需具备以下基本特征:①高 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处于前列;②特化:体现 学科特或南京大学培养特;③能突破:能够集 中有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④撑体系:有利于支撑 本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
第三,强化研究生课程的内涵建设。研究生课 程建设包含了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 程资源、课程管理、课程教材、课程师资等多方面。
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既要避免研究生课程“本科 化”,还要有科研因素的融人。以此次课程体系建 设为契机,注重研究生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学科 前沿知识的融人,实现教材从“封闭性”向“开放 性”的转变;注重授课方式创新,在小班化的专业 课程基础上探索MOOC 、翻转课堂等新形式,实现 从“单向传授”向“互动研讨”的转变;注重考核 方式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并结合柔性淘汰机制进 行考核;注重授课主体的培养,坚持“以我”为主, “外援”为辅,取长补短,让本校教师真正成为授 课的骨干力量。
“四三三”博士培养
1]交叉复合类
学术类
创新创业类1
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
2018 9
所究4硌表
训阶,
与练"硕士研究生培养
所究4姑表
学名师与团队专项奖励计划,并将奖励计划列为院 系及教师年终考评评价指标,提升教师的上课动力 和教学实效。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沿引 领和方法传授,加强能力培养与训练。重视传授学 科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呈现科学研究最前沿的问题,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 展的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 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大力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训 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 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实施成效
在改革过程中,南京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创新 工作思路,建立了以项目驱动、绩效激励为核心的 校院互动机制,激发了各院系进行学术学位硕士生 课程体系改革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创新了工作机制,明确院系任务分工,使硕 士生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制定的《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指 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目标,阐明了改革思路,分 析了改革路径,提出了改革措施。院系根据学校总 体方案、结合学科特和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并提 交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任务书(包括整 体改革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等)。学校 与院系研讨互动,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根据院系年 度执行绩效,学校予以滚动支持。
截至目前,全校已有两批共26个院系参加学术 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已分 别用于2016级和2017级学术学位硕士生的课程教学。如社会学院确立了“国际化视野+本土化问题”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拓宽国际化视野、增强本土问 题意识为导向。改革后,该院新增国际化课程7门,增加或提升与“本土化”问题研究相关的交叉复合 类课程共66门,供全院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选 择。又如化学化工学院确立了 “激发兴趣、注重能 力、体现前沿、引导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针,以“弥补衔接、注重核心、加强多元、提升能力”的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前沿以及交叉课程,增加就业创业课程,形成了从微观到宏观,重视前 沿,强化方法与实践,宏观多元化、微观个性化的 课程体系。
2.具有南京大学特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 程体系初步形成
如图3所示,学校在院系层面新建一批重点课程,推出一*批品牌课程,改造提升一*批洛后课程,取消一批内容陈旧的课程,“抓两头、促中间”,带动并促进各院系、学科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全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整体提升。通过改 革,全校各院系共更新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19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93个、增设直博生培养方案12个。课程设置 得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涵趋于丰富。基于更新 后的培养方案,学校共建设四类导向课程1020门,其中转型基础课程169门、学科核心课程253门、专业能力课程277门、前沿交叉课程311门。与 此同时,全校新增课程199门,改造提升课程240 门,与本科互通互选课程173门,取消陈旧课程 103 门。
20189
图3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