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臧克家《有的人》教案
宜良十一中 刘敏敏
一. 教学目标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 能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使徒行者3结局是什么意思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dnf12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谢娜分手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
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大圣娶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 句都 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 “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医院实习报告(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七)布置作业
淮南旅游景点大全背诵《有的人》并做《名校课堂》25课练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