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doi : 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008
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
郁欣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
摘 要:2()世纪3()年代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最后的这十年鲁迅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停留?上海对他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鲁迅2()世纪3()年 代在上海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他在以上海这一大都市为背景下进行的最后一个时期的作品创作以 及其思想历程,并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期,对鲁迅的整体研究具有补充性意义。
关键词:鲁迅;创作分期;蛰伏期;战斗期;平和期中图分类号:1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 10-0019-02从鲁迅的生活分期来看,他于1927年10月抵沪, 从此生活重心集中于上海,直至1936年去世。漫漫十 年之所以选择把上海作为生活的城市,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P4)q  第二,自身原因。在经济上,当时鲁迅生活拮据,去上 海“可以卖点文章”,以维持生活开销;在思想上,当 时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各种观点纷呈,是文学交流
的前沿阵地;在政治上,鲁迅一直是关心时事政治的文 学家,上海聚集着各种政客和最新的政治导向。第三, 家庭原因,“有眷属在沪,并一婴儿,相依为命,离则 两伤”⑵⑴心。因为这三点原因,鲁迅之后没有再变 动生活城市,在上海定居下来。在上海,鲁迅生活了十年之久,这十年是他生命的 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思想 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其创作发展,而杂文是最能快速反映 生活和思想的创作方式,大量的杂文创作体现了鲁迅30 年代的都市生活。笔者通过分析作品,将鲁迅30年代 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蛰伏期、战斗期、平和期,并 对这三个时期进行详细介绍。—、蛰伏期《三闲集》所收的是鲁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的 34篇杂文,末附作于1932年的《鲁迅译著书目》一篇, 于1932年9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在《三闲集》的 序言中,鲁迅说:“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没处投稿 的时期。”⑴快> 鲁迅是以笔为的文学家,为什么会 产生极少写稿并且没处投稿的状况?这要与当时的社会 现实相联系。“目下正在’剿’,我投进去干什么呢。 所以只写了很少的一点东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政 府对文字作品管制严格,而鲁迅的作品大多针眨时弊. 批判性很强,所以当时发表起来极难。又由于1927年 “四一五”反革命,血的教训使鲁迅暂时选择沉寂。 因此,笔者将1927年至1929年称为鲁迅的都市蛰伏期。《三闲集》中的作品很少涉及政治,大多从文学和 自身两个方面出发。1927年发表的一系列杂文,如《无 声的中国》讲的是必须舍弃古文字,运用活的白话;《匪 笔三篇》则介绍了三篇从我国香港《循环日报》所摘的 文章;《述香港恭祝圣诞》讽刺如今道貌岸然的孔圣之 学。1928年发表的一系列杂文,如《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是关于鲁迅自己的事情;《扁》所讲的是文艺界的现象。 从《三闲集》的具体作品可以看岀,鲁迅当时笔锋低
调, 没有过多犀利直白的言论,而且作品没有集中发表,直 至1932年才集合出版,两相比较,可见30年代环境更 为宽松,鲁迅自身的思想体验更为丰富。二、战斗期
形容人高兴的成语1930年至1934年可归为鲁迅的都市战斗期,这一时 期的作品主要包括《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等作品集。这一时期,鲁迅逐渐走岀了蛰伏期,发表的 作品开始增多。由此可见,当时上海都市还算是言论自由, 文学界各流派观点众多,而且社会现状复杂,文人学者 们对政治的关注较为集中,思想交流和思想争锋此消彼 长。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激进式的言论,对当时社会现
状予以批判,还有很多针对当时各式文人的评判性言论。《二心集》收录了鲁迅1930年至1931年的杂文37 篇。其中“三零年的时候,期刊已渐渐的少见,有些是 不能按期出版了,大约是受了逐日加紧的压迫” [1](PI89)O  由此可见,1930年的政府管制还很严格,对出版物有一 定的控制,但鲁迅还是发表了一些代表自己看法的作品, 如《“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对那些攻击他的 人加以回击,《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批判了那些道 貌岸然的革命者。到1932年2月,鲁迅“写了较上年更 多的文章”,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描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战斗和军阀、走狗文人的卑 劣;《上海文艺之一瞥》讽刺当时上海文艺界的混乱不堪, 批评各式为盈利而写的才子佳人类文章以及各式空虚的
收稿日期:2019-10-09
网线线序作者简介:郁欣(1994-),女,天津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写作学。
・19・
文艺杂志等。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杂文51篇,对于这两年,鲁迅是要“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对于可说之处说一点”⑴《非
所计也》讽刺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处理手段;《我们不再受骗了》揭露帝国主义的谎言和谣言家的无耻。这个集子中涉及了很多时事政治、文学立场、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表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以笔伐戈的勇气。
《伪自由书》收录了鲁迅1933年1月到5月的杂文,这些文章“有的由于个人的感触,有的则是出于时事的刺戟”⑶。内容不同,但发出的声音都是“在给寂寞者以呐喊,也还是由于自己的老脾气”。鲁迅在这里用了“老脾气”三个字,是因为他对时事往往针眨时弊,直击要害的态度。《从讽刺到幽默》讽刺那些“文学家明明暗暗的成了’王之爪牙的时代’”。《王道诗话》中借胡博士演讲,“何将军就送了五千元程仪”,讽刺借人权去粉饰反动政治的可耻。
《且介亭杂文》同样也是一部表现鲁迅战斗精神的
集子,其中收录了1934年创作的36篇杂文。该书的序言提到:“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141(P,)同时还说道:“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⑷在鲁迅看来,战斗性的写作是为了发出正义的声音,反抗一切不公正和争取一切应得的权利。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中,通过“关于中国的监狱”讽刺国民党对外国的借鉴,除了大造监狱,什么都没有,而政府又在监狱实行仁政,以显示自身的姿态,通过犀利的讽刺表明对当时政治的不满;《难行和不信》中讽刺所谓的爱国志士对孩子的荼毒。
这些带有战斗性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也表达了鲁迅的都市体验。上海作为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冲击的城市,鲁迅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左翼作家联盟.新感觉派等流派,《申报》《青年界》等刊物,鲁迅的战斗精神在这里得到发展。
三、平和期
平和期是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即1935年和1936年,这两年鲁迅发表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故事新编》。
《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作者1935年所作的48篇杂文,这些作品体现了鲁迅战斗之后的又一状态,正
如他自己所说的,“要感的都感过了,要写的都写过了”,言词转向暗讽和隐晦。而他个人状态也不似之前那么激进,对于自己的作品,认为是为了“过而存之,聊作今年笔墨的记念罢”,颇有些无奈和疲惫之感。而在后记中,其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状态。“凡是发表的,自然是含胡的居多。这是带着枷锁的跳舞,当然只足发笑的。”⑷2464〉这是一种无奈的状态,“带着枷锁的跳舞”,可见当时政治管控之严,导致鲁迅针眨时弊的言论都不能发表,想要表达的想法得不到表达。
《且介亭杂文末编》中也有类似平和性言论的表达。在《我要骗人》中,鲁迅说:“倘使我那八十岁的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踞,答道真有的罢。”[4],P487)这时鲁迅的回答和当初面对祥林嫂时的回答不同了,可见鲁迅思想上由激进转向平和。而在《我要骗人》的结尾,鲁迅又说:“一面写着漫无条理的文章,一面又觉得对不起热心的读者了。”":収83可见,这时鲁迅的创作状态并不如鼎盛时期犀利。从鲁迅的虚词使用中也可见鲁迅对文坛的失望和自己不复战斗状态的表现。在《〈呐喊〉捷克译本序言》中,鲁迅认为:“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⑷<P452,O一个“却”字,表现了鲁迅对时事的失望之情。
该时期的创作呈现平和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最后两年鲁迅的身体走向衰退,尤其是1936年,在7月6日写给母亲的信中提到肺部旧病发作,在8月1日徐懋庸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中,开头就询问了鲁迅的身体状况;8月16日鲁迅写给沈雁冰的一封信,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肺则于十三四两日中,使我吐血数十口”[51(m,,o可见,此时鲁迅的病情已经恶化,这样的状态影响了鲁迅的创作和思考。第二,社会原因对鲁迅的影响更为严重。这两年政府对作家创作的管理更为严格,很多涉及敏感话题的作品都不被允许发表,这一情况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中也有体现:“凡在刊物上发表之作,上半年也都经过官厅的检查,大约总不免有些删削。”[41(,>44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鲁迅的都市体验并不愉快,身体上的疾病和政治上的压制,双重原因使得鲁迅走向平和的状态。骨头汤里的白是蛋白质还是脂肪
四、结语
杂文是鲁迅20世纪30年代最主要的创作形式,通过杂文可以洞悉鲁迅30年代的都市生活,有以笔伐戈的战斗,有文儒之间的交流。该时期主要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构成了鲁迅最后十年。鲁迅作为一代文豪引领了一个时代文人的抗争,于人民、于国家发岀文人的声音,发出对国家的感叹和呼吁。他的文字代表了他的声音,他的声音代表了国之现状,我们从中也感受到最后十年鲁迅自身复杂而又无奈的多种情怀。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鲁迅杂文书信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伯牙鼓琴翻译
1972.
[3]鲁迅.伪自由书•序言2[M].北京:人民文学岀版社,
1995.
[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李允经.走进鲁迅世界•书信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邮局营业时间
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梁士奇)三好生
•2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