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神童王勃是奇才还是歪才,看皇上怎么说
[转载]神童王勃是奇才还是歪才,看皇上怎么说
原⽂地址:神童王勃是奇才还是歪才,看皇上怎么说作者:独步⽆尘
都说⽂曲星偏爱⼤唐,天才辈出,神童频⽣。尤其是初唐,神童更是组团⽽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的“初唐四杰”,个个天赋异秉,出名趁早,被粉丝称为初唐F4。
后来这F4组建了⼀⽀唐朝乐队,是⼤唐第⼀个美声流⾏跨界组合的Super vocal。年龄最⼩的王勃负责的声部是假声花腔男⾼⾳——他也想低调,可实⼒不允许啊。
王勃的祖⽗,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王通,可能⼤家不熟悉。但是他的叔祖⽗王绩,你铁定知道,就是那个写出“树树皆秋⾊,⼭⼭唯落辉”的诗⼈,⼈家可是五⾔律诗的奠基者哈。
出⾝于书⾹门弟,从⼩⽿濡⽬染,再加上聪明好学,王勃6岁就能作诗写⽂章,且“构思⽆滞,词情英迈”。
现在6岁的⼩孩会什么?能鹦鹉学⾆背个《三字经》、唐诗⼆三⾸,家长就在、朋友圈狂晒了,收集三百个赞,就能参加各种“⼩天才”、“⼩博⼠”民间⼤赛。
第⼀个给王勃戴上“神童”帽⼦的是杜易简。他是王勃⽗亲王福畴的好友,也是杜牧的祖⽗杜审⾔的堂弟,是⽂艺圈中德⾼望重的⼤V,说话相当于专家认证。
杜⽼见⼩王勃冰雪聪明,⽐他的⼤哥哥们还有才,便借《世说新语》中谢安、谢⽞把⼈才⽐作宝树的话,表扬他们兄弟是“此王⽒三珠树也!”
这话令王勃铭记于⼼,以致于后来他在《滕王阁序》⾥还想起了杜易简,只是谦虚地说⾃⼰“⾮谢家之宝树,接孟⽒之芳邻”。
东汉史学⼤神班固曾经⽤古字古词写了⼀部鸿篇巨著《汉书》,艰深难懂,令当时的⼈读起来如同天书,必须查字典度娘。后来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颜师古呕⼼沥⾎⽤毕⽣所学为《汉书》作注解,⼀直是后⼈阅读时最权威的参考。
可是9岁的王勃读了颜⽼的《汉书注》后,⽴即写出⼗卷的《指瑕》,⼀⼀指出注书中的各种错误。What?你个⼩屁孩,童⾔⽆忌,竟敢挑
战前辈⼤家,你咋不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呢?
王勃的博学多才还不限于此,10岁时,便饱览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为其中的《乐经》已失传,后世只有“四书五经”⼀说。
王勃还准备跨界出圈。12岁时,他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匮之数”有所知晓。
学⽆⽌境,果然天空才是王勃的极限。
学⽽优则仕,这是当时每个⽂⼈的职业⽣涯规划。公元663年,13岁的王勃回到⼭西⽼家,开始写热⽂爆款,积极投稿寻⼊仕的机会。⼩朋友,你还未成年呢,“未冠⽽仕”——哪个机关单位敢录⽤⼀名童⼯啊?
雄⼼勃勃的王勃准备参加选秀,⼀举成名天下闻。14岁时,王勃参加了达⼈秀的全国海选。在家门⼝的龙门县赛区,担任评委的是当朝宰相刘祥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海选⼈⼭⼈海,每个参赛选⼿登台都是先⾃我介绍,然后讲⼀个⾃⼰的悲惨故事,接着才艺展⽰。刘丞相边看边摇头,不断地按铃灭灯:就这?九年义务教育的⽔平,毫⽆特长。
轮到王勃上场了。年龄这么⼩,符合⼴电总局的选秀规定么?刘丞相⼼⾥犯嘀咕。但见王勃不慌不忙,⼀声不吭,竟掏出⼀根墨来现场磨起来,磨啊,磨啊,没完没了。这孩⼦到底要唱哪⼀出啊?主持⼈⼀直催场:这位选⼿,请开始你的表演。
王勃磨好墨,⼜拿出酒喝起来,微醺之时,还掏出⼀块布,⼲脆躺在台上蒙⾯⽽睡。刘评委忍不住了,毒⾆道:你这是在表演⾏为艺术么?戏精!
王勃做⾜了功夫,起来就是出⼝成章,竟然是献给评委的《上刘右相书》。
盖闻圣⼈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辟地数千⾥,⽆益神封;勤兵⼗⼋万,空疲帝卒。警烽⾛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岂⾮顺物不若招类,报国不如进贤.....穷则独善其私,达则兼善天下......
没想到如此⼩⼩年纪,有这么⼤的见识,还敢评论朝政,表明⾃⼰积极⽤世之⼼,真是初⽣的⽜犊。在现场观众的尖叫声中,刘丞相转过椅
⼦称赞道:“此神童也!I want you!”
这是官⽅⾸次公开认证⼀名神童。既然是神童,当然可以作为⽂艺特殊⼈才破格录⽤,年龄可以适当放宽,符合相关劳动法规。
有了选秀冠军加持,再加上⼤V推荐,王勃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探照灯照过,笔直⽽光明。第⼆年,他通过皇甫常伯向唐⾼宗献《乾元殿颂》,上表仕进之意。这篇⽂章洋洋洒洒近六千字,歌功颂德,词美义壮,惊动圣听。⾼宗见如此颂词,竟出⾃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唐奇才!”
君⽆戏⾔,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这就相当于给王勃直接签发神童证书了,以资⿎励。
公元666年,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成为少年⼤学⽣,并被授职朝散郎,是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堪称⽂艺圈中的当红⼩鲜⾁。在京城,王勃赶通告,上综艺,参加⽂艺沙龙,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有相聚,就有别离,王勃写了⼀系列关于送别的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歧路,⼉⼥共沾⼱。
通常的离愁别绪,都是“黯然别之销魂”,然⽽王勃却持豁达态度。“海内存知⼰,天涯若⽐邻”这个⾦句,流传⾄今,常常出现在毕业纪念册扉页,排在王维的“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与⾼适的“莫愁前路⽆知⼰,天下何⼈不识君”前⾯。
有才⼜有⼈⽓,王勃经⼈推荐,担任沛王府修撰,成为沛王李贤的⾸席伴读。
这个⾸席伴读,也是⾼级玩伴。在唐代,宫廷间最常玩的游戏是⽃鸡,“上之好之,民风尤甚”。李贤就是公鸡中的战⽃鸡,每次⽃鸡,王勃都要
帮他分析谋划,还要赋诗写⽂,发到⾥造势,疯狂打call。
有⼀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兄弟俩⽃鸡。王勃写了⼀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鸡,以此为沛王助兴,没想到发到⾥成了奇⽂共赏。
盖闻昴⽇,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
......
两雄不堪并⽴,⼀啄何敢⾃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时亦趾举⽽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下。
于村于店,见异⼰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
倘违鸡塞之令,⽴正鸡坊之刑。
牝晨⽽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此檄。
重阳节金句。
牝晨⽽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此檄
真是奇才,奇思妙想,超出凡⼈的想象。开头就把鸡提升到天神的地位,能显⽰国运兴衰的征兆,所以⽃鸡是⼀件天⼤的神圣的事,其胜负关系到尊严,简直成王败寇——弱鸡当格杀勿论。
围观的众⼀看此⽂,相当鸡动,纷纷点赞转发,⼀直转到唐⾼宗⼿⾥,却触动了皇帝最敏感的神经。他⽴刻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在⽞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获得政权的事,认为王勃的⽂章有意挑拨诸王间的关系。
于是龙颜不悦,怒批道:“歪才,歪才!⼆王⽃鸡,王勃⾝为博⼠,不⾏谏诤,反作檄⽂,有意虚构,夸⼤事态,是交构之渐,应⽴即逐出王府。”
就这样,“奇才”变“歪才”。皇上的翻⼿为云覆⼿为⾬,翻脸如翻书,翻书就翻facebook,将王勃免官,逐出长安。
从此,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四川漫游⽣活。
在蜀中,王勃静下⼼来创作了⼤量的诗。最重要的是,他乡遇故知,重阳节偶遇了队友卢照邻——这个
初唐F4,其实是个云组合,年龄相差太⼤,从未完整合体过,连见⼀⾯都难,只能纸上弹琴,线上表演。
短暂的相聚后,⼜是各奔西东,两⼈写下同题诗《蜀中九⽇》:
九⽉九⽇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后两句,于⽆情处⽣情,⼀不⼩⼼透露了王勃的⼼思。他嘴上说“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上很洒脱,内⼼却是不⽢和郁闷,只能借着蜀地⼭⽔寄托客愁旅思。
公元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由于他知医识药草,⽽虢州药物丰富,在朋友在推荐下,王勃在虢州谋得⼀个参军之职。看,艺多不压⾝,多掌握⼀门技能有多重要,说不定应聘⾯试时就成了你的加分项。
万万没想到,在这⾥,王勃的⼈⽣遭到了第⼆次爆击。他将⼀个叫曹达的犯罪官奴藏匿起来,后来⼜怕⾛漏风声,竟⽤绳索勒死了曹达,结果被当场抓获,定为死罪。
这事有些蹊跷,以王勃⼀介⽂弱书⽣,即便他有那个的胆,也没这个⼒⽓呀。关键是,⼈在屋内⼀死,官兵就进来了,明显是个圈套。还
是《新唐书》的记载有道理:“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更严重的是,此事还连累了他的⽗亲,导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简直是实⼒坑爹啊!
好在王勃只坐了⼀年牢,适逢⼤赦,免于死罪。出狱后,22岁的王勃好像忽然体味到⼈⽣的浮沉,明⽩了光阴的意义,兴衰际遇,如花开花落,伤⼼之余写下了这⾸著名的伤春古体诗《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树。
落花春已繁,春⼈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公元675年秋天,在家呆了⼀年多的孝⼦王勃,决定漂洋过海去看⽗亲。途经南昌时,还碰到了名场⾯,让他⼀战名动天下,彪炳史册。
当时,南昌都督阎伯舆新修成了江南三⼤名楼之⼀的滕王阁,准备重阳节在滕王阁内举办隆重的庆典,⼤宴宾客。王勃也搞到了⼀张请帖,蹭红毯,凑热闹,贡献流量。
其实,阎都督是想借此机会隆重推出他的⼥婿孟学⼠,因为⼥婿准备了⼀篇序⽂要在庆典上⾸发。按照综艺真⼈秀的彩排流程,阎都督出题,各位嘉宾假装苦思闷想,然后孟学⼠闪亮登场,⼀挥⽽就,⼤家齐声欢呼,⿎掌,献上膝盖......造星成功!
没想到节⽬录制时王勃不上道,竟不推辞,接过纸笔,也不像选秀时那么多事了,直接当众书写。这令阎都督⽼⼤不⾼兴,拂⾐⽽起,转⼊帐后,由⼈在外⾯⼀句⼀句传递给他听。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阎都督听了冷笑:不过尔尔,中学⽣作⽂,时间,地点,⼈物,接下来我都知道他要写什么了。可是当他听到下⼀句,就沉吟不语了。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再倾⽿往下聆听,直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阎都督坐不住了,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然后他就⼀直站着听完了王勃的这篇神作《滕王阁序》,感动哭了。
冯唐易⽼,李⼴难封。屈贾谊于长沙,⾮⽆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见机,达⼈知命。⽼当益壮,宁移⽩⾸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连串典故,好像是欺负在座的⽂⼈学⼠书读得少——没办法,那个时候写⽂章不⽤典故,就像现在拍照没⽤美颜⼀样,要失⾊很多,简直傻⽠。
才思泉涌的王勃根本停不下来,意犹未尽,⽂末还附赠了⼀⾸《滕王阁诗》。
滕王⾼阁临江渚,佩⽟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
闲云潭影⽇悠悠,物换星移⼏度秋。
空⾃流。
阁中帝⼦今何在?槛外长江空
阁中帝⼦今何在?槛外长江
可以想象,这篇脍炙⼈⼝的历史第⼀骈⽂《滕王阁序》,经过现场那么多的⽂艺⼤咖⽂学⼤V的转发后,会⽕爆成什么样。以⽕箭速度上热搜第⼀是肯定的,⽽在长安城⾥,⼈⼈传颂,⼜传到唐⾼宗那⾥了。
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再往下看到《滕王阁诗》,⾼宗⼜连声叹
道:“好诗,好诗!作了⼀篇长⽂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奇才!”
这会⼉⼜变奇才了!到底是奇才还是歪才,皇上说了算。
⾼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朝!”太监吞吞吐吐回答:“王勃已落⽔⽽亡。”
公元676年春夏,王勃在交趾县见到了⽣活窘困的⽗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王勃不幸溺⽔,惊悸⽽死,享年26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