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博”为例微文化
以“微博”为例浅谈微文化
【摘要】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进入网络环境,各式各样的“微”应接不暇。从2010年的微博拯救南京梧桐树到2011年的微博随拍拯救流浪儿,再到目前甚嚣尘上的微电影、微摄影、微表情、微支付、微公益、微整容等,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形式--微文化。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就以微博为例,讨论微博的几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以及它的特征来切实感受自微文化出现后,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
【关键词】微文化;微博;文学;信任
一、微文化表现形式
微文化是由具体的网络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微表情、微博客、微电影、微摄影、微公益、微支付、微整容等。
学术界有过对微文化这样的定义,“由微民发起,以微博为载体,加之以微动力、微情绪、微
需要、微服务,共同构成当前社会盛行的微文化。”[1]那么微博被认为是微文化的一个载体,所以在本文中,主要还是以微博为主要研究切入点来探讨有关于微文化的表现形式。
微博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一个媒介,就是以140个字为内容的短小篇幅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前不久,《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人物颁给了微博客,国内知名科技博客ifanr(爱范儿) 把这一年最佳团队颁给了新浪微博运营团队。”[2]通过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来达到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下面我就主要以微博这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具体分析微博文学的类型、特征以及微博今后的发展。
二、微博文学的类型
1、新闻以新闻体样式创作的微博可以说在微博的文学样式里是最为常见的,一般网民上微博第一关注的就是各种消息和新闻简讯,关注近几个小时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玉树地震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 新浪微博中有关“地震”的微博数量已达数万篇。发消息、送祝福、报平安,这个时候的微博就成了外界和灾区联系的纽带。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在微博中写道:
“虽然拿到登机牌, 飞机还是取消了。决定走陆路214国道。乐观估计16小时, 要翻巴颜喀拉山。海拔4800米以上。由于救灾物资主要走这条路, 值得关注。卫星车同行, 路上见。”[3]这条微博,言简意赅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网民在第一时间得知灾区的交通情况并且了解到灾区人民的坚强以及求援的及时和有效。
2、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的作者闻华舰有自己的看法: 1、每节都要有包袱、有完整的情节点。要在140 字里写出张力和内容来。2、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围绕着微博发展, 比如小说里有微博里正在热议的热门话题。3、大部分人物是在微博里真实存在的。4、充分利用微博功能, 配上相关图片、视频、音乐。[4]微博的小说体虽然篇幅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启示和感悟是很珍贵的。
3、散文、诗在微博中,我们往往也会接触到这样一类的博文,以散文或诗歌为形式,以浓缩诚挚的话语产生细腻婉转、情韵深长、意蕴深远的审美效果, 也是最符合唐诗、宋词风格的段子体例, 其内容最富艺术魅力。散文和诗文体中同样不乏那些诙谐幽默的段子,来暗含了对时事或者一些事件的情绪,不失风趣却也针砭时弊,这个也是我认为微博最大的魅力之一。
新浪微博评论不了
4、评论评论体微博是以批评、议论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的微博文学样式。微博的容量小, 而凝练精警的评论正好符合它的形式要求。有的通过故事论说, 不动声地传递人生的哲理。在社会日益进入快餐文化的时代, 微博三言两语的点拨往往会起到顿悟的效果, 它所影响的是大众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值得人反复思忖。[5]
三、微博的特征
1、体的狂欢
互动的便利也是微博获得成功一个很主要的因素,有时候一则消息会在几分钟之内被数万人转载引起一种集聚性互动的爆发。最近微博上比较火爆的一则消息就是2013年全新交通法规的颁布,随便在任意一个大的门户网站的微博中进行关于“新交规”的检索,立马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微博文体形式。在新浪微博,形成了关于新交规的各种热门话题。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起初人们是大量转载新交规的规定条文;紧接着一段时间是对于这些严苛条例的不满;而最近演变为各种不同样式的调侃,有的以小说、诗歌形式出现,甚至还编撰与交警之间的对话来不同程度的反应公民对于这项国家新法规的态度和反应。
17日下午,针对新交规“闯黄灯”条款争议,公安部交管局下发通知称,目前闯黄灯的行为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
在这个问题上微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是依靠体的狂欢来制造舆论并且发挥最终的作用。
2、个性化的即时表达
有了微博以后,人们表达心情就可以变得随时随地,并且畅所欲言。在以前博客的时代可能还会顾虑没有完整的构思、没有合适的时间来表达情感,而这一切在微博的世界里变得不存在了。只要是有感而发,灵光乍现就可以随时发送你的时事心情。这种即时、迅速也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这一要素。
这里也就牵扯到一个新兴媒体把关的问题,除了个别的官微,大多数个人微博发布的消息是很难去证实的,所以这也就涉及关于社会信任的问题。朱葆伟教授曾经在“侯外庐学术讲座”第十四讲中提出,“信任是一种社会的基本善”。他认为,不论在任何形式的社会合作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我们的尊老一样都是一种社会基本善。[6]我认为依据这个
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微博的世界里,如果我们没有基本的信任,微博可能是寸步难行的。所以信任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那么要被信任也同样的重要,如果我们都能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的善举,在网络自媒体这种没有约束限制的媒介环境中,就会有自我的准绳来规约自身。
四、微文化的发展
个体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参与。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以“微文化”为核心文化的“微时代”中,自然以关心个体、关注个性化发展为重要特征。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微博总是以寥寥数语却“微言大义”。尽管“微民”们表达的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甚至是微言碎语,但在不经意之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
在这样一个个体狂欢的时代,它在释放个体传播能量的同时,就要“微文化”讲求积水成渊,倡导每一个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便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合力。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7]
武汉大学杨威教授指出:“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构建着‘微文化’,这个体的规模决定着‘
微文化’辐射的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微文化’既可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丰富和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又可能营造出一种琐碎、平实、无害的‘小众文化’,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还可能制造出一种消极、颓废、有害的反文化,消解和抵触主流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