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6
据CNNIC 发布的第44次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超过总人口一半。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显示,
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社交软件为活跃
用户应用领域TOP1。网络社交平台移动性、
互动性、碎片化、发布便捷的产品特征,
恰好契合当今用户的偏好和接收方式,满足自媒体时代下广大网民的互联网社交和内容消费需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民意,
使舆论迅速发酵,微博逐渐成为公众叙事、
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研究当前微博舆情的特征,
对于把控我国舆论格局、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
舆情是指民意的状况,即民众对于公共生活中各种
热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意见或情绪,这种情绪既可能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潜藏在心底的。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传播其
情绪或意见的总体状况。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交流互动的共享性、时间空间的开放性等。
网络舆情有利有弊,既能拓宽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又因其匿名性、
突发性的特点易导致舆情危机。把握网络舆情能全面获知公众意
愿及诉求,反映当前社会形势,
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回顾及产生原因
(一)2019年国内微博平台社会热点事件回顾
根据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问题,
可以将其分类为曝光型、抗争型、公共安全型、
娱乐型,如表所示。(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原因
1.片面信息容易导致舆情反转
微博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
特征,所以微博发布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事件琐碎的细节或片段,
每条微博表达信息是有限的,但每个事件都在动态地向前发展、
变化,后续的演变、结果能否被及时发布、
告知受众,都不能被保证,因此受众往往只能接受到部分事实,
断章取义和片面信息被广泛传播便成为了可能。
如网红殴打孕妇、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
这些热点事件都是网民选择性爆料、导致舆情反转的典型代表。
微博成为网民泄愤、狂欢的理想场域,
没有探查真相能力的网民,急于“一吐为快”,
不经核实就把所搜集到的碎片化信息迅速发布到网络上。如
“快递小哥雨中暴哭事件”,发布者片面的是非判断,
使公众接受到的是经过刻意选择的片面信息,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和新闻的不断反转。
2.网络民粹主义势头强劲,
极端情绪蔓延网络网络民粹主义往往坚持二元对立的道德判断,
将平民与精英视作对立面,具有抗拒理性思考、
崇尚情绪化的表达、强烈的非理性彩和盲目性的特点。在网络技
术的加持下,民粹主义的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
很容易将某一热点事件推向一场全民狂欢的议论。
能够在微博引起大量围观的话题,
往往涉及社会生活的痛点,如事件、工人罢工、
医患关系、城管与小贩等一触即发的矛盾,这类事件更能赢得关注。此时网
络上一些带有极端情绪的人便趁机煽风点火,
发表一些极端言论以此来激发民愤。他们善于抓住当前民众
的不满情绪,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现象,
利用人们对目前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来激发仇官、
仇富情绪,引发社会矛盾。例如许多用户通过评论、
转发等方式表达极端观点、宣泄愤怒情绪,从而导致网络极端情绪蔓延。
3.公众舆论与司法审判出现冲突
2019年发生的“赵宇见义勇为事件”“翟天临论文”以及2017年的“于欢案”等舆情事件的热议都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这些事件往往有很强的代入感,在“于欢案”中,人们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角代入,推动舆论声势迅速高涨,促使普通民众在道德情感上认同于欢的做法,从感性角度考量一些不合法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对司法审判产生质疑,这种局
面很容易使民众因“朴素的正义”
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因此需要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明确媒介的道德尺度,才能使法律条文和伦理思想达到统一。
4.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媒介素养不高,
导致民众情绪失控
近两年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如泸县学生坠亡案、
南湖操场埋尸案、杭州女童失踪案等都引起了公众的关
注,面对这种涉及公共安全、
切身利益的事件,大家容易产生非理性态度。在这种典型事件中,
很容易使公众个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形成一种
“由孤及众”的公众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形,政府更应该担负起正确引导舆论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阴刘安琦
摘要: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反映网络
舆情的一面镜子,
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舆情的生成和演变。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中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自媒体为舆情诱发主力军、公民热衷参与公共事件、微博内容娱乐化、网络监管法制化的特征。研究微博舆情特征,
对于把控我国舆论格局、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舆
情e 聚焦
148
的责任。但近期的一些热门事件中,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因为媒介素养的缺失,未及时向大众公
布事件的发展进程,对公众关心的消息采取“封”“堵”的措施,甚至是一副傲慢态度,不理会公众的质疑和追问,从而导致人们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感。
政府部门围绕重大舆情事件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告知,对于舆论的生成、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若不能很好地通达民情、民意,会导致部分网民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上寻宣泄渠道,在这种舆论“一点就着”的情况下,公众的愤怒情绪易迅速感染,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三、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的特征
新浪微博评论不了
(一)自媒体成为舆情诱发的主力军
新浪微博2019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微博的月活跃用户高达4.86亿,用户活跃度再创新高,网络社交效应强劲。当前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社会化媒体广泛普及,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网民爆料推动舆情事件不断发酵,成为舆情诱发的一大主力。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分析,当前有许多自媒体的报道和解读成为多个事件的传播源及重要节点,部分自媒体账号凭借专业化的制作,引发网民的情绪共鸣和追随,从而推动事件的发酵和舆情的生成。
纵观2019年网络空间发起的诸多话题,如“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网红进入驾驶舱事件”等,这些舆情事件往往始发于微博自媒体用户,事件的当事人通常第一时间选择从微博公布、爆料,在网络上进行公开
揭露、求助,继而在网络空间引起轩然大波,引发网民的讨论和关注。
(二)公民热衷参与涉及公共利益事件
当前,人们对公共话题和突发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不断高涨,权利意识有所增强。
以微博为首的自媒体平台为公民发表言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讨论的意愿也有所攀升,尤其是有关人们切身利益的话题,容易在网络上形成热议,如“双一流高校名单”“二线城市吸引人才计划”“税收新政”“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等,都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
这些动向、改革往往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个人公平感、安全感以及个体自我实现感,一旦公民的利益被侵占、社会保障乏力时,极易引爆社会舆论、点燃公众情绪。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舆论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发“众议”,参与者愈多,影响范围也就越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会加深。
(三)微博空间呈现娱乐化趋势
据2018年微博数据中心,微博用户中16-22岁用户占比达到41%,用户趋于年轻化。此类年轻化用户往往热衷于追星、网络游戏,具有强烈的娱乐精神,并在微博上形成大量的“粉丝”团体。
传统媒体时代,“粉丝”可通过买海报、买唱片等方式来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如今粉丝可以通过微博直接和偶像进行互动,这种亲密的交流模式,为他们构建一个“粉丝”王国提供了更大的动力。粉丝通过为偶像开设“超级话题”,通过每日签到、打榜、制造话题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帮助偶像登上微博热搜,生成娱乐新闻。如2019年12月5日的新浪微博的热搜版面,热度处于前11条的话题中有8条都是关于娱乐明星、电影电视剧的内容,只有少量关于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微博热搜主体明星化现象显著。
虽然大众传媒原本就具有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缓解压力、愉悦心灵,但当今社交媒体的娱乐性更加凸显,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变现流量,媒体更乐于用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这种行为导致关乎社会民生、政治的传统议题讨论空间不断缩小,微博娱乐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网络监管趋于法制化
2018年,自媒体成为互联网乱象“重灾区”,国家网信办多次约谈新浪微博、腾讯等自媒体平台,对这些平台发生的多种乱象和监管缺位提出严重警告。
虽然当今微博平台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净网2019”“亮剑”等多个专项行动的开展,2019年的网络生态治理变得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有力净化了网络舆论生态。
2019年,《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多部规制互联网产品的法规出台,互联网监管进一步加强。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显示,2019年,从互联网治理处理结果上看,关停、下架或注销的账号占38%,行政处罚的比例从2018年的12%上升至27%。
网络监管变得更加严格,推出一系列的明文规定,遏制了许多“过火”行为,净化舆论生态,让公民有法可依,使用网络时学会自律。经过这次的整改后,各大平台的面貌都焕然一新,舆论环境得到了改善,不再是娱乐八卦、暴力争吵霸屏,正能量的声音开始变多,涉及公共生活的事物也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四、结语
新媒介技术时代,网络社会生态变得复杂、缺乏稳定性,原本一个突发的、个体性的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渲染,能够迅速演变成与网民“息息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社交媒体的运用推动着当前舆情迈向新的发展方向。对微博舆情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既能对社交媒体的舆情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也能对政府了解众意愿、架起彼此沟通的桥梁给予启示。
参考文献院
1.喻国明,李彪.当前社会舆情场的结构性特点及演进趋势——
—基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的分析结论[J].新闻与写作,2015(10):37-40.
2.丁柏铨.略论舆情——
—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2007(06):8-11.
3.周长城.“粉丝文化”与大众娱乐性消费[J].人民论坛,2019(04):132-133.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e聚焦
149
视听2020.0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