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县**第一小学多年来,在市县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名师扬校,质量强校、特创校”的办学方略,始终遵循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科研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办学理念,把“扎实、特、发展”作为教科研工作的行动目标,将“以研促教,以研兴校”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支柱,坚持走科研兴校、实验先行的教改之路,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师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的校本研修制度,使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重视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管理。
校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健全,专人负责落实职责,并能有组织、有计划、科学规范的实施;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科研工作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多途径、全方位培训教师。
(1)立足课堂教学,抓好教师的岗位练兵活动。学校领导定期与不定期的深入课堂指导教学,随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落实。(2)大力开展各科教研活动。坚持每周的教研组活动,由年级组长负责,年级组、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探讨教法。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全方位地提高教师教研能力。(3)每学期组织学科教师集中听课,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不少于30节,进行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示范课、新课改实验研讨课、观摩课,音体美、社科类课程公开课,以及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抓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培训。
通过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研究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为开展教育科研增强了实力。
三、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1、尝试构建了“主体参与,分层施教,异步达标,共同发展”的“五动”教研活动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骨干教师工作总结1)理论启动:用例会、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
有关素质教育、新课改理论与经验的文件,及时了解教育发展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2)规范活动: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实效,形成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组)四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
(3)以优趋动:学校每学期都举办“四优”(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为教师提供教科研活动的表现空间,搭建教师成长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了教学骨干和新秀。
(4)榜样带动:充分发挥省、市、县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建立了导师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研究成果;组织开展拜师学艺活动,挑选骨干教师、教学新秀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拜师学艺中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了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开展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真正做到“一年能上课,三年上好课,五年能出师,七年成骨干”。
(5)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交流经验研讨会,不断把教研工作推向深入。
以少带多,用语数学科的教研优势带动其他学科的改革,建立学科间的整合与联系,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专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1)、立足课堂教学,广泛开展教法改革与教学研究,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倡导 “创新教育”、“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研究,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创新教法,积极探索参与式等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将教科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新教材走进生活,生活融入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学习探索,形成大教学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新的理念正悄悄地渗入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正在被尝试和运用,并初具雏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用重点改革、全员参与的多元化的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制订了《**一小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
为教研活动组织机构,开展课题研究与管理。建立和健全了《**一小教育科研管理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立项课题研究;抓实抓紧课题的申报、立项和课题的过程性指导与研究,注重教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落实教研成果的申报、评选宣传和推广。每年都开展系列教研课题研究专题会,如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会、教研成果获奖论文发表专题宣讲会……把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老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之路。现在我校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每个人均有教研课题,现有立项推广和研究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4项。
(3)、教学行动和科研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性问题研究、生成性问题研究、师资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列入教师日常工作,通过科研育人,促进教师即研究者的转变。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课改教学研讨会,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革新。特别是新的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广泛开展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改思想理念的课堂教学课型和校本课程开发,用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衡量自己的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四、建立了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1、规定每周四教研活动时间,下午集中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活动,主要开展了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研读《课程标准》,收看典型课例,听取专题讲座,交流课改经验等活动。
2、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活动。发挥年级备课组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3、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案例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学研讨,课改教学质量分析,课改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4、学校行政领导定期与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和指导,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新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落实。
5、按学校学期计划安排每学期都进行教学研讨课、教学展示课,用课例引路,把教学研究做实、做细。
6、研究制定与组织实施新课改中师生评价与学生考试体系,倡导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建立**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力求在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功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突破,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不再是学生发展的桎梏,而成为真正解放学习者的新型评价体系。
五、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学校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确立了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1、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改教师创新教法,将游戏、儿歌、猜谜、比赛、实物演示、模拟表演、画画等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将认、读、说、画、唱等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运用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学习探索,形成大教学观。
2、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学
习的乐趣。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活学活用。
3、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积极探索参与式等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教科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新教材走进生活,生活融入新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各种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学习的过程。
4、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周会、班队会和少先队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提高了学省得综合素质。
5、树立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意识,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六、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发挥课程资源的服务功能。
1、建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多功能厅、电子备课室,为微机室更换了微机,为各班教室配齐了电视机、投影仪、录音机,接通了局域网,为课改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努力营造民
主、平等、和谐、师生共同发展的育人氛围,教学楼内悬挂了富有人文关怀情感的标语、匾牌等,优化了育人环境。
2、实验教师能较充分地利用校内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体音美器材等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实验教师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巧妙地制作各种教具、学具与课件用于教学,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生活中的实物,并为每个试验班配齐了录音机、投影仪,使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有趣,创造了较完备的教学条件,使教学在轻负担高效率中进行。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各种活动制度健全,学生广泛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
七、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制定了**第一小学《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方案》和《新课改学生过程性评价指导意见(试行)》,建立了具体开
放、多元化的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对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教研成果评价等。制定了《四街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性能力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