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7 从硬件跨入内容—索尼收购战略
一、案例简介
1946年5月,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随后,这家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创新和独到的设计风格的公司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便携式立体声音响、第一台激光唱片机和第一个有三维画面效果的家用电视游戏控制台等众多产品,并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多年的发展,索尼由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修理店壮大成为一个运营收入超过500亿美元,雇员数目超过168 000人的全球巨人。成为世界上民用电子、工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及娱乐业等领域的先导之一。
本案例将介绍索尼发展历程中几起极为重要的并购,这些并购促使索尼由一个硬件制造商转型成为一个内容提供商,从而奠定了世界数字娱乐界的霸主地位。
1968年3月,索尼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资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索尼占50%股份,这项合作展开了索尼向内容提供商跨进的步伐。1988年1月,索尼出资获得哥伦比
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的100%股份,成功将其收购,并于1991年1月更名为索尼音乐娱乐公司(SME,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从此,索尼正式向外界宣布做内容的决心,马不停蹄地于一年后——也就是1989年11月——出资34亿美元购买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娱乐内容提供商之一。
2005年美国著名电影公司4月,在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整合完成后,索尼联合几大财团发起了对美国另一影业巨头——米高梅的收购,这次成功的收购,正式宣布了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和内容提供能力的索尼已成为世界数字娱乐绝对霸主。
从硬件到内容,综观索尼的发展思路,并购成为实现这样一个转变的主要法宝,也正是按照不断并购业内巨头的这条思路,索尼将自己打造成了数字娱乐产品的国际巨头。
二、战略定位背景
(一)平成景气、并购已盛行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很快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本经济企划厅将这次新的经济高涨列为日本近半个世
纪以来的第四次大型景气,即“平成景气”。这次从1986年12月开始的日本经济新攀升,在旺盛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投资的推动下,呈现出飞速扩张的态势。按照日本政府有关机构1991年9月的说法,这次“平成景气”创下了日本持续60个月之久的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纪录。按产出增长速度计算、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3%,高于同期任何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贸易收支顺差和经常收支顺差的逐年扩大,日本日益成为资金雄厚、黄金和外汇储备充足的资本输出国。到1987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770亿美元和9946亿美元。由于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对外资本输出的增长,日本的对外净资产不断增加。1987年底为2407亿美元,1988年底则增加到2917亿美元,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而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处于劣势。日元对美元汇率前所未有地攀升使大量日本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把并购拓殖到了美国领土深处,层出不穷的大规模投资事件此起彼伏。1987年底,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余额比上一年度增长18.8%,达到2619.2亿美元,其中日本的对美直接投资余额为333.6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4.4%,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对美直
接投资国。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余额以直接购买美国企业为主,其中又以对制造业企业的投资余额增长最快,据日本山一证券公司调查,仅1989年1月到9月,日本收购外国企业就达294起,其中有50.7%是购买美国企业。一直以来就希望实现自己国际化全球化梦想的索尼,在这个时候自然也把目标对准了美国。
(二)同行紧逼、威胁与挑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产业结构,都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加工、出口为导向。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区都已经具备了与电子产品大国日本竞争的实力。“亚洲四小龙”生产的彩电、录像机大量输入日本,而且这些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相近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不断威胁着日本的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在索尼推出的Beta-max规格录像系统在与JVC的VHS规格录像系统进行的长达14年的行业标准竞争中,最终以Beta-max全面退出市场而结束。当时JVC的子公司AVC公司拥有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的发行权。这次失败给索尼打下了一个烙印:如果你控制了内容,大众就必须接受你的硬件。正如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所言,“如果我当
时拥有了一个电影制作室的话,Beta-max录像系统就不会如此挫败了。”因此在盛田昭夫看来,如果索尼当时能拥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并推出一系列Beta-max格式的电影的话,Beta-max录像系统一定会被大众接受并走红。
通过控制内容,从而推广自己提供的产品的这条思路指挥着索尼决心要拥有一家自己的电影公司。在这时,顺利发展的美国电影业吸引了索尼的视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80年起的连续8年中,美国电影业的年增长率为16.7%,录像片的销售额年增长率高达80%,这对于生产数字消费品的索尼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此外,在哥伦比亚影业之前,索尼曾考虑过MCA环球电影公司,但是对方不愿意出售,此后,索尼的另一对象米高梅公司要价太高,也被排除在目标之外。因此,财务状况不佳,但是却拥有2700多部电影和众多电视节目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成为索尼的最终选择。
(三)合作在前、甜头与冲突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以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造船业和纤维制造业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同时以自身国际收支不稳定为理由,限制进口和汇兑,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不断产生贸易摩擦。对此,以美国和欧洲各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
场。迫于外部压力,日本政府首先取消进口限制,接着又取消汇兑限制,并允许外国企业在日本国内设立于公司、合资公司或者购买日本企业的股票并参与其经营等“直接投资”活动。
1967年7月,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第一次资本自由化”,决定了开放的行业,并将这些行业划分为允许外资比例占100%的和50%的两类。在允许外资比例占50%的行业中,就有唱片行业。一直对日本市场虎视眈眈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得知唱片业开放后,迫切希望在第一时间进入日本。在经过几番考查与接洽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终选择了在硬件设备上曾有过合作的索尼成为伙伴,决定与索尼公司合作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即CBS·SONY唱片公司。
1968年3月,索尼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各占50%股份,合资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公司成立两年后,旗下的山口百惠等多位超级明星成功走红,公司收入也随之高速增长,成为日本业界营业额与利润第一的公司。
这次合作,让索尼尝到了制造内容的甜头,这种以硬件为载体的产品,更好地占据了消费市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公司形象的宣传,促进了硬件产品的销售。然而,这毕竟是索尼第一次尝试涉足内容市场,而且选择的是与世界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作的方式,彼
此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经营思路和不同时期的利润目标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让索尼的高层不得不着重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战略实施过程
(一)财大气粗——收购CBS·SONY唱片公司
整体上看,索尼公司习惯于从长远战略来经营和管理公司,对短期利润并不十分重视,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对短期利润的要求明显高于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和美国人搞了各式各样的合资企业,我们想以长远的目光认真办好企业,所以在美国的合资企业,倘若我们做了设备投资,当然是想使公司尽快健全起来,尽早获得回报。可是我们考虑10年的事情,美国同伙却只考虑了10分钟。”
索尼公司认为合作双方的冲突妨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为了彻底解决双方的各种冲突,财大气粗的索尼公司干脆以20亿美元的高价把合作伙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收为己有。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唱片部门,前身是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旗下拥有包括鲍勃·迪伦、麦克尔·杰克逊这样的一大批天王巨星,还有多明戈这样的当红古典音乐家,属于世界一流的唱片公司。
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是日本公司第一次斥巨资买下美国公司,而且20亿美元的价格在当时可谓是天价,尽管事先曾有几十年的合作背景,但外界对索尼的这场并购却并不看好。然而,在收购完成后,CBS·SONY公司经营业绩高速增长,第二年就创出买价以上的营业额,并有相当高的利润。这极大地增强了索尼公司的自信心。还有什么比吞并了世界第一流的唱片公司,又使其迅速成长更令人充满自信呢?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标志着索尼已经成功征服了音像制品市场,很显然,下一个目标就是影像市场。受此成功并购的鼓舞,索尼开始注意到影像市场上的丰厚利润,着手策划一个更大的收购计划,那就是1989年的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案。
(二)得寸进尺——收购哥伦比亚影业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以下简称哥伦比亚影业)成立于1924年,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起隶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有美国影业巨子之称。哥伦比亚影业拥有著名的火炬女神商标,这个深入民心的标志在每一部哥伦比亚影业出品的电影前亮相。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沉淀,该公司已经拍摄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影片,还包括多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经典影片。在被索尼收购之前,哥伦比亚影业的片库中就已经拥有电影2700部以上、电视剧23000部以上。
在收购开始前,可口可乐公司曾拥有哥伦比亚影业49%的股票,由于接连几年公司出片乏力,可口可乐公司正想将股票转手。而且可口可乐公司的格杰特与索尼的盛田昭夫是旧相识,因此双方的谈判进展相当顺利。
1989年9月25日,索尼宣布斥资32亿美元,外加16亿美元贷款,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图文电视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和三星在全国的180个地方的820家电影院进行收购。当时,哥伦比亚每股市场价格年初时为12美元,并购时为21美元,可索尼出价每股27美元,超高的价格显示出索尼的决心。9月27日,哥伦比亚公司的董事会顺利通过了出售公司的决议,经过20天的投标,索尼成功完成了收购的过程。所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按当时的汇率折算,将近7000亿日元。这相当于索尼本部年度销售金额的2/3,是经营利润的七倍。通过这次交易,可口可乐从中获利高达12亿美元。
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前后相差不到两年。前者是美国音乐的旗舰,而对后者的收购则标志着索尼正式进军好莱坞。一直以来,好莱坞就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圣地,对它的染指必定激起巨大的反对呼声,甚至会调动起一些歇斯底里的公众情绪。1989年10月5日发行的《新闻周刊》的封面上是这样设计的:给一个贴着哥伦比亚影业的火炬女神穿上日本和服,标题上写道:“日本人入侵好莱坞!”
为了平息美国人敌对的情绪,索尼专门做出过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来运作,用盛田昭夫的原话来说就是:这不是日本文化的入侵,我们不想把日本管理人员送进哥伦比亚。而且,索尼公司一直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任用本地人才管理当地业务。因为,本地人才与当地的商业圈子融合得更加紧密,尤其是面对电影业这样一个索尼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来说,对其中的商业环境、技术细节、运作流程均一无所知。因此,挑选合适的人才来担当重任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