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特别关注
●艺坛撷英
○学苑漫笔●文化空间
○学
术探索●深度观察○
学术论丛●美术画页
所谓“海峡旅游”,是指包含海西——
—以
福建省为主体及周边省份毗邻地带和台湾地
区的旅游区。国家旅游局曾把海西旅游区列
为全国各大旅游区之首,但单靠海西地区难
以打造世界旅游强区,只有海峡两岸共同树
立海峡旅游的理念,才有可能真正建设“国际
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的自然文化旅
游中心”。
作为海西地区的主体,福建与台湾一衣
带水、隔海相望。自古以来,福建移民越过台
湾海峡,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成为台湾社会
的人口主体。这一过程使得中华文化在台湾
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进而成为台湾社会
建构的基础。沧桑岁月中,闽台两岸形成了地
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和法
缘相循的五缘文化。五缘文化是海峡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时
至今日,五缘文化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文
化资源,在海西建设和两岸交流中发挥着重
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闽台地区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
闽台地区具有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特
别是地域与族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
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名人文化、海洋文
化等,更是璀璨多姿,异彩纷呈。
1、地域与族文化。闽南文化是台湾文
化的主体部分,闽南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重
义、重利的思想主导着台湾社会的发展。闽南
文化至今仍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台
湾客家文化源于大陆,闽台客家血缘相连、骨
肉相亲,闽西地区有异常丰富的的客家祖地
文化资源。闽都福州作为省城,与台湾有着密
切的法缘关系,五虎门很早就成为私渡台湾
的口岸之一,福州地区各种类型的人员不断
地往来于福州与台湾之间。闽北文化与台湾
也有着独特的关系,闽越国时期台湾是闽越
族的势力范围,闽北文化和台湾的原著民文
化都有相似的“蛇崇拜”和“卵生崇拜”,闽越
文化的遗迹对于台湾民众追寻祖先足迹同样摘%要: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章描述了闽台地区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并对当前
“海峡旅游”的文化缺失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放大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效应,实
现五缘文化和“海峡旅游”的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五缘文化;海峡旅游;耦合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4·05-0068-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福建省委党校与福建省台办合作的重点调研课题《发挥福建“五缘”文化优势,增强两岸民众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蒙课题指导、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关
心、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吴燕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
文/吴燕霞
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
理论视点
○
特别关注
●
艺坛撷英
○
学苑漫笔
●
文化空间
○
学术探索
●
深度观察
福建旅游区○
学术论丛
●
美术画页
具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
2、
宗亲文化。从历次台湾居民祖籍地调查的资料看,祖籍福建的占总人口80%左右。现今台湾的许多名人贤士、富商大贾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连战为漳州连氏后裔,曾借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和平之旅”之机回乡祭祖;萧万长亦为闽南萧氏后裔,曾在第九届投洽会期间,到厦门萧氏家庙祭拜先祖;吴伯雄则为闽西客家后裔,曾二度回永定县
谒祖。
而闽南的寻常百姓人家也“十之三四与台湾沾亲带故”。台湾的客家族谱普遍声称其先人来自宁化,宁化石壁被人们称为“客家祖地”。上杭县的“瓦子坪”被许多台湾客家人认为是他们上祖外迁前的“祖地”,许多台胞常常不远千里,前往上杭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长汀县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则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3、
宗教文化。福建是宗教大省,有世界各大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
泉州堪称“世界宗教的博物馆”,在唐朝时就有“泉南佛国”之美誉,佛教有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道教有著名的清源山老君岩石刻造像;伊斯兰教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唐代到泉州传教的
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灵山圣墓,等等。
台湾的宗教与民间信仰主要是从闽粤地区传入。例如,台湾从湄洲祖庙、泉州天后宫分灵的妈祖宫庙多达1000多座,信众1000多万人。①其他民间信仰的祖庙也多在闽粤地区,如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开漳圣王、三平祖师、临水夫人、五福大帝、定光古佛、民主公王等等。
4、
建筑文化。闽南和台湾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特别突出表现在传统民居和庙宇建筑方面。南安市官桥镇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就像是一座彩斑斓的清代闽南建筑博物馆。福州的“三坊七巷”,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闽西客家地区的建筑文化也独树一帜。永定土楼是客家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于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连城县培田古民居亦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闽东北的古廊桥被称为“桥梁活化石”,其传统营造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文化空间
堪称是传统闽东村落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
5、
民间艺术文化。福建是戏曲艺术与工艺美术的“富矿区”,有被称为“唐宋音乐遗响”的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傀
儡戏等。
福建省号称“戏剧大省”,剧种多达32种,其中13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福建戏曲艺术传入台湾岛的历史比较久远。歌仔戏被认为是唯一诞生于台湾本土的
戏种,但其根源却是漳州一带的锦歌。
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也十分丰富,如福州的漆器,莆田的木雕,泉州惠安的石雕、德化的陶瓷,漳州的剪纸、木偶雕刻、水仙花雕刻,三明永安的竹根雕、将乐的龙池砚等。②台湾的许多工艺品制作方法也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
6、
名人文化。福建各地有许多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文化名人,如王审知、陈元光、朱
熹、郑成功、陈永华、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语堂等。许多名人在台湾影响深远,如闽王王审知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在台湾广为流传;郑成功收复并进一步开发台湾,受到台湾人民的敬仰;
沈葆桢经略台湾,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严复家族与台湾辜振甫家族联姻;林语堂先生晚年定居台湾,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都离不开这道深深的海峡。与这
些名人有关的祠堂、
宫庙、故居、遗物、作品等,也都能引起旅游者的游览兴趣,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7、
海洋文化。福建省是东南沿海主要的海洋省份,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3324公里,曲折率高达1:7.01,
居全国之首。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2215个海岛,面积在100至300平方公里的大岛屿有平潭岛、东山岛、厦门岛,与台湾不但有密切的地缘关系,而且文化渊源亦至为深厚;50平方公里以下的岛屿有三都岛、琅岐岛、南日岛、江阴岛、福瑶岛、浮鹰岛等;大小海湾125个,可供开发的港湾有湄洲湾、厦门港、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东山港、诏安湾、沙埕港、深沪湾等二十多个。以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郑成功文化、郑和航海文化为代表的海湾、海峡、海岛文化也是闽台五缘文化的特和优势。
二、当前“海峡旅游”的文化缺失
虽然闽台两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五缘文化
理论视点
○特别关注
●艺坛撷英
○学苑漫笔●文化空间
○学术探索●深度观察
○学术论丛●美术画页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海峡旅
游”的文化品牌,因而当前的“海峡旅游”中文
化含量不高,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缺
失。
1、文化旅游活动与自然资源优势没有互
补
福建具有交相辉映的自然与文化旅游资
源,但在当前的旅游中却相互脱节,偏重于自
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静态开发,没
有加以综合利用。无论是传统的五大旅游品
牌,还是后来推出的新的五大旅游品牌,大都
是单一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尽管文化旅
游在“海峡旅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根据
统计,在福建省接待的国内游客中,以观光和
度假为出游主要目的的占到总数的一半,对
福建山水风光感兴趣的游客占了游客总数的
三分之二以上,而对福建其他旅游资源感兴
趣的旅游者不到总数的40%。这一现状表明,
福建旅游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较为单一的
市场。如嵛山岛、浮鹰岛分别是闽东和霞浦的
第一大岛,岛上风光旖旎,同时亦有丰富的历
史文化内容。但在当前的旅游活动中,人们往
往津津乐道于海岛风光,留恋于天湖泛彩、蚁
舟夕照、沙滩奇纹、南国天山、海角晴空等自
然景观。而对其独具特的移民文化,以及状
元墓、状元印、朱元璋藏兵洞、龙井、悬崖龙棺
等文化景观往往视而不见,未能充分领略自
然与人文的相映成趣。即使是比较成熟的武
夷山旅游,游客主要旅游项目是登天游、乘竹
筏,虽然这几年也增加了《印象大红袍》等文
化旅游项目,但仍然难以全面展现武夷山世
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魅力。
2、文化旅游主题分散,资源有待整合
福建省各地的旅游规划往往自行定位,
片面追求“点多面广”,因而只见满天繁星,而
不见一轮月亮。各地进行旅游规划时,并不能
站在全局高度进行纵横对比,因此很难真正
对景观进行科学评估,在挖掘旅游产品历史
价值、文化内涵方面更为欠缺。如土楼旅游之
争由来已久,随着土楼申报“世遗”成功,其争
夺愈加剧烈,个别地方为了独享土楼之旅,竟
将通往土楼景区之间的公路人为破坏,以阻
止游人前往。闽南文化旅游中也产生了类似
的情况,闽南文化资源分布在厦、漳、泉不同
县市,各县市在旅游规划中也往往自行其事,
没有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合理整
合,并给予准确阐述与系统宣传。由于没有结
合大区域规划及市场需要,因而主题不够突
出,深度开发受限,导致当前“海峡旅游”的旅
游线路设计存在一定问题,如至今还没有贯
通闽南厦、漳、泉的“闽南文化旅游线路”、体
现八闽都会的“闽都文化游览线路”和贯穿闽
西各县完整而固定的“客家文化旅游路线”。
3、文化旅游产品内涵不足,活动形式单
调
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社会,有着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不仅前来观光,而且
还要参与“文化”的观察与体验,要与当地社
会及民众产生交流与互动。满足台湾同胞、海
外侨胞寻根谒祖的需求是“海峡旅游”的一项
重要功能,因此要让游客真正参与到五缘文
化的活动中,使他们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满足
他们的情感需求。但当前的旅游产品文化内
涵不足,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民间信
仰是“海峡旅游”中独具特的文化旅游产
品,但目前大都还只停留在进香朝圣的初级
开发阶段,远不能适应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境内外广大游客的文化需求。对福建旅游区
内游客的抽样调查发现,约半数的游客对旅
游项目的参与性做出了负面的评价,只有不
到二成的游客认为旅游项目参与性“较强”及
“很强”,其余游客认为其项目参与性“一般”。
这说明当前福建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停
留在观光游览的基础层面,难以适应现代旅
游者追求精神体验的旅游需求。③
在当前的“海峡旅游”中,游客很少能真
正参与到祭祖、庙会、节庆、歌舞表演、民俗展
演、工艺制作等文化活动中,去体验其中的内
涵,再加上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无法使游客
“进得来,留得住,肯花钱”,因此不利于形成
旅游产品的规模优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
用也非常有限。
博物馆在现代旅游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
替代的,因而博物馆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唇齿
相依,是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两个事业。旅游
业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业的发展,而博物馆
业的发展又能从实物的形态营造出“历史模
仿的氛围”,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
理论视点
○
特
别关注
●
艺坛撷英
○
学苑漫笔
●
文化空间
○
学术探索
●
深度观察
○
学术论丛
●
美术画页
而可以直接通过场景、实物、符号等与自己熟悉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旅游的文化价值。但在当前的“海峡旅游”中,不但博物馆数量较少,展品不够丰富,而且与旅游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之外,大多数博物馆还没有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景点。
4、文化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文化商品单
一
文化旅游人才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但当前,文化旅游人才极为缺乏。在当前的闽南游和客家游中,导游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源流、精神特质和民俗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族文化知识的基本训练,因而也很难让游客感受到五缘文化旅游的氛围与魅力。而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则更少。
旅游纪念品素有“旅游名片”之称,往往附丽于地域族的符号意义。但在当前的“海峡旅游”产业链中却黯然失,闽台五缘文化
的传统资源、
观念、手工艺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很多外地游客在海峡旅游过程中想购买些具有地域族特的旅游文化商品时,常常碰到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买什么
好”
,二是“不知道到哪里买”。逛遍市场却只能买些外地的“舶来品”或缺乏地域族文化特的商品。在“海峡旅游”的活动中,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仅占20%左右,而具有文化含量的旅游购物则更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销售比重为50%以上的比例。
三、放大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效应
耦合(coupling )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
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④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充实旅游内涵,旅
游彰显文化魅力;文化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旅游实现文化价值。文化和旅游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文化和旅游的耦合效应。这种耦合效应,能够“催生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激发文化旅游产品新活力,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竞争力,实现叠加放大的‘蝴蝶效应’和社会、经济
效益‘双赢’”⑤
。因此,笔者认为,要放大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效应,实现五缘文
化和“
海峡旅游”的双赢,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1、以五缘文化推动“海峡旅游”发展,以
“海峡旅游”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需
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
的体验和享受。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构建两岸旅游合作前沿平台,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打造“
海峡旅游”品牌。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各地也加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相继推出文化旅游产品:福州加强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闽都文化资源开发;厦门鼓浪屿于2006年启动5A 级景区创建,现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深度挖掘“海丝”文
化内涵,展现闽南文化以及惠女民俗、
多元宗教、
石雕工艺、陶瓷文化、茶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武夷山发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2011年福建总投资1003亿元实施六大旅游工程,其中文化旅游创新工程重点推进
29个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总投资260亿元。各地紧扣文化旅游年主题,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前9月份,文化旅游项目完
成投资54.64亿元,
完成全年时序进度88.1%。⑥
据统计,2011年1-9月份全省累计接待游客
10221.17万人次,
同比增长21.7%;实现旅游总收入1114.13亿元,同比增长17.9%,⑦
显示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由此,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将闽台五缘文化资源,进一步注入方兴未艾的“海峡旅游”之中,从而构建以地域族文化为中心的闽南文化旅游圈、客家文化千里旅游走廊、闽都文化旅游区;充实以宗教与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朝圣文化旅游活动;重点建设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等具有鲜明地方特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印象大红袍”、“闽南神韵”、“土楼神韵”等大型文化旅游演
艺项目,⑧
必将促进海西地区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快
理论视点
○特别关注
●艺坛撷英
○学苑漫笔●文化空间
○学术探索●深度观察
○学术论丛●美术画页形成一批具有海峡文化特的旅游品牌。
2、打造具有“五缘文化”和“海峡旅游”丰
富内涵的旅游产品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
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一个成功的
旅游产品,既要有“说头”(有历史故事),又要
有“看头”(观赏性),最好还要有“玩头”(参与
性)。三者兼俱虽属不易,但却是文化旅游产
品的发展方向。例如,游客来到崇武,既听郑
成功抗倭的故事,又看惠安女的轻歌曼舞,还
可扑进大海怀抱,一洗旅途尘埃,充分感受源
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独特魅力。在闽南茶文化
的旅游中,不但要建设以中国最美乡村为背
景的生态茶叶观光园,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
茶文化的典故、神秘的茶文化传说,参与茶作
坊的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动,调动旅客的参
与热情。再如在福清石竹山、莆田九鲤湖的旅
游中增加何九仙祈梦文化游,并通过导游讲
述祈梦的动人故事,必将令游客兴趣盎然。在
闽东的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廊桥文化资
源,开发有高品味文化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
品,形成廊桥文化经济,造就丰富人文景观。
近年来,屏南积极开展以古廊桥、古村落、古
戏曲、文化名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开发就是
一种有益的尝试。屏南在白水洋景区重建了
一座二墩三孔的木拱廊桥“双龙桥”,丰富了
白水洋人文旅游景观。万安桥处于古田翠屏
湖风景区与屏南白水洋风景区之间,龙井桥、
金造桥处于宁德至屏南途中,可以规划为游
客中途休息与观光点。千乘桥、百祥桥、迎恩
桥与劝农桥离白水洋景区不远,也可辟为景
点。同时,引入厦门大学、福建师大、闽江学院
等高校学生美术写生基地。这些做法都有助
于利用廊桥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发展。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拓展
五缘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充实中国
闽台缘博物馆、建设客家博物馆,成立“闽南
传统艺术保护中心”和“客家传统艺术保护中
心”,集传承、保护、开发、交流、休闲旅游为一
体。另一方面,兴建闽南族谱馆、扩大客家族
谱馆,做好与台湾族谱的对接。2007年11月,
漳州成立了漳台族谱对接馆,展出两地民间
族谱近700册,其中有大陆旧谱50册,大陆旧
谱影印本600余册,台湾民间手写墨书旧谱影
印本46册。上杭县多年前就成立了颇具规模
的“客家族谱馆”,如能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
规模,亦有助于游客进一步增进对五缘文化
的认同感。
3、以“海峡旅游”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不是独享创意财富,而是需要
聚集相关产业板块,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侧
呼应的“产业聚合”效应。文化产品本身就具
有精神传播和商品流通的双重属性,旅游产
品同样具有精神塑造、人格培育的功能。文化
为旅游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旅游则为
文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硬件载体,它们互相促
进,共同发展。⑨旅游产品包含的文化要素越
多,诱发旅游者消费的次数就越多,经济效益
就越高。闽台地区有丰富的旅游消费品资源,
要将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有机结合,有效延
长旅游产业链,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要
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比如福州大都市区
围绕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
寿山石文化等重点,加强包括福州十邑(闽
侯、福清、长乐、连江、闽清、古田、永泰、平潭、
屏南、罗源)在内的文化深度挖掘,形成闽都
文化旅游品牌。厦漳泉大都市区围绕厦门鼓
浪琴岛、泉州“宗教博物馆”、漳泉祖地文化、
东山关帝祖庙等重点旅游资源,深化闽南文
化与台湾的对接。二要精心挖掘旅游纪念商
品。福建有丰富的民间工艺产品和土特产品,
漳州木版年画、木偶头雕刻,福州脱胎漆器、
寿山石雕、软木画,厦门漆线雕技艺,泉州花
灯、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饰、德化瓷器等都列
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这些产品,既可
以引起游客的购买兴趣,提高旅游消费。反过
来,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工
艺美术产品的传承。
此外,还要以海洋文化特为主线,加大
滨海旅游精品开发力度,培育和发展海洋文
化创意产业,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
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加快构建环海峡滨海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圈。深入挖掘以海洋人
文、船政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郑成功文
化、郑和航海文化、水乡渔村、下南洋、渡台湾
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并
以此为题材推出一批具有福建特、海西风
格、中国气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