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究
张清荣 张 婷
(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350015)
摘 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基于丰富的红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实践红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但与国内优秀红革命圣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长汀县红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其次总结当地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再次分析长汀县红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促进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长汀县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红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单从游客数量上看,红旅游已经占据国内旅游产业超过1/4的份额,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并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红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累计达51.7亿人次,红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1.35万亿元;全国红文化旅游直接就业130.6万人,间接就业510万人[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资源”“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基因,赓续红血脉”。作为中国21个革命圣地之一,长汀县现有革命文物级别之高、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居福建全省之冠[2]。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发掘红文化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重价值,将革命圣地丰富的红文化资源转化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新动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成为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长汀县红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分析长汀县红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以期促进该县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长汀县红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红文化历史脉络
长汀县素有“红小上海”之美誉,被誉为“红军故乡”“红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是中央苏区的中心
城市,在中国革命史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依托“黄金水道”汀江的航运优势,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物资集散地,一大批红企业、合作社、供销社、苏区金融机构在长汀相继成立。长汀县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和红军重要的兵源地、给养地之一,还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福建省革命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
据《红中华》报统计,1931年至1934年长汀共有17 200余人参加红军,许多优秀儿女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贡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全县在册烈士就有6 760多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丰富多元的红文化。
(二)主要红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数量众多,级别较高
据统计,长汀全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0处9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保单位3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 491件(套)、红军标语117条、红文化遗存94处104个点,有10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红交通线保护规划[3]。从现有的革命文物级别、数量、品位、保存完整度看,长汀红文化旅游资源居福建全省前列。
基金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成果“福建中央苏区红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功能拓展研究”(FJ2021XZB060)。
作者简介:张清荣(1991—),男,福建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融合。
2.类型齐全,以革命遗址为主
根据资源特点,长汀县红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纪念性设施、烈士陵园、博物(展览)馆、名人旧居故居和红景区等六大类资源。长汀县现有红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以革命遗址为主,数量位居第一;纪念馆(园)、纪念碑(亭)等纪念性设施位居第二(见表1)。此外,长汀县还拥有众多的红革命精神文化,包括红民歌、红故事、照片、文字等。这片革命土地上也孕育出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
3.分布广泛,保护较好
从红军长征第一村所在的南山镇到中央红交通线福建境内最后一站所在的古城镇,从杨成武将军故居所在的宣成乡到何叔衡烈士纪念园所在的濯田镇,长汀县18个乡镇中都具有红文化旅游资源。在现有的红文化旅游资源中,有3个项目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全国重点项目,占福建全省
的50%;有22个项目被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保护规划,占比31.43%,居福建全省第一;有51处革命旧址被列入《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40个保护修缮工程被列入项目库,位居龙岩全市第一[3]。
二、长汀县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红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务实推进
长汀县十分注重保护与传承红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根据《长汀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第一次红文化遗存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开展了第一次红文化遗存调查,通过普查摸排出
全县红文化遗存94处104个点。近年来,长汀县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成立文物保护机构长汀县文物保护中心和红文化遗存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提升全县的红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出台《长汀县文物保护工程及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全面加强和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启动《长汀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长汀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原中央苏区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
2015年以来,长汀县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3亿元,对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41处革命旧址进行修复。聘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作为规划单位,参与编制长汀红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等。启动红四军会
议旧址协和店、中央红交通线四都红交通站旧址、中央红交通线秘密接头点旧址(永源祥)等12处革命文物修缮设计方案编制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暨松毛岭战役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历史步道长汀示范段等3个项目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全国重点项目;完成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园)提升(一期)工程;超坊围屋战地医院旧址展陈、中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项目推进顺利。
(二)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长汀县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客家首府·大美汀州”旅游品牌优势,红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目前,长汀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旅游区、30条红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和100个红旅游景点景区(点)行列。2021年12月14日,长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度假区被批准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22年10月13日,长汀县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
表1 长汀县主要红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序号资源名称类别荣誉称号
1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中央苏区红医院旧址(汀州福音医院旧址)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3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辛耕别墅)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5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暨周恩来旧居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暨刘少奇旧居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休养所旧址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复村)旧址革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9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纪念性设施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0杨成武将军故居纪念性设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汀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长汀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构建长汀旅游发展新格局,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示范区建设,努力把长汀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2022年1—6月全县红旅游创新高,接待游客307.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79亿元[3]。
(三)红文艺作品开发亮点纷呈
红文艺作品是承载红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开发有利于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长汀县积极推出一批红文艺精品力作,创建瞿秋白文学院,出版《汀州客家》纪念瞿秋白烈士专辑;参与《绝密使命》《绝境铸剑》《绝命后卫师》《永不褪的家园》等红影视剧拍摄制作。其中,《绝命后卫师》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绝密使命》在央视开播之后凭借过硬的质量,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引发了热烈的反响;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取材于闽西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创排的红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入选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并在全国巡演。
(四)红教育阵地打造成果丰硕
近年来,长汀县全力建设集红体验、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旅游发展带,以长汀红旧址为龙头,打造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中央红交通线、何叔衡烈士纪念园、杨成武将军故居、傅连暲将军故居、红军入闽第一站等红经典景区;持续创新党员教育载体,发挥红教育示范功能,新建多处革命纪念设施;加强区域协作,缔结旅游发展联盟,与瑞金、古田等地共同开发“中央苏区
之旅”“重走长征路”等红研学线路。
三、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红资源布局较分散,文化内涵发掘不足
长汀县并不缺乏红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山区的地形闭塞,红文化旅游资源散落在县内各乡镇村落,旅游开发处于分散状态,红旅游景点之间相距甚远,加之没有规模化的文化旅游路线规划,致使长汀没有形成完整的红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体系,“景点散、距离远”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汀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资源浅层次开发问题依然突出,历史典故、名人事迹等资源缺乏系统挖掘整理;呈现方式以浅层次展览观光为主,部分展览内容枯燥乏味,体验性不足;一部分景区景点存在粗放式开发的问题,丧失了红文化的内涵和特[4]。
(二)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交通较为不便。长汀县位于福建西北部,区域通达性较差,交通运输运载能力有限,现代公共交通系统比较落后,与省内外交通联系受阻,对省外及其较远地区的游客缺乏吸引力。二是住宿条件较差。县城和景区周边的宾馆、酒店和民宿数量不足,规模星级酒店较少,节庆时床位更是供不应求,酒店品质和服务水平相对一般,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三是餐饮服务水平有限。长汀县虽然有不
少地道美食,但在旅游餐饮服务方面还存在缺乏品牌、档次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餐饮以家常菜和风味小吃为主,缺乏具有特的红餐饮。四是旅游设施不完善。景区内的游客服务设施不够完备,信息化程度较低,功能较为单一,如公共厕所、休息区、接待中心、购物场所等亟须进一步完善。五是服务水平较低。受到人才、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长汀县红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整体缺乏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三)产业链完整度不够,产业融合有待深化
长汀在文旅产业链建设和产业融合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红文化旅游产业链完整度不够,产业融合有待深化。一是产业基础不扎实。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运营管理人才、资金投入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二是红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红文旅项目的开发与产品、环境、体验等方面的联动性不足,旅游过程缺乏充分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并未形成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美育康体等产品体系,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三是产业融合形式化、浅层化现象突出。部分文旅项目仅仅是简单的资源和形式“叠加”,在文化内涵、空间载体、消费场景等方面并未实现充分融合,红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效益并未完全显现。
(四)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品牌效应有待增强
从全国的红旅游市场上看,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热门旅游城市品牌知名度远胜于长汀;从福建省内的红旅游市场来看,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知名度远胜于长汀,占据了省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宣传渠道有限,现有的文旅宣传推介渠道相对较窄,
主要集中在当地媒体、旅游展会等方面,缺乏更广泛的宣传渠道,特别是没有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宣传形式较为传统,现有的文旅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电视媒体、户外广告、短视频、活动宣传等传统的宣传手段,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三是宣传内容不够新颖,现有的文旅宣传讲解不够深入,内容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还存在同质化现象,难以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青年体。
四、基于文旅融合的长汀县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深入挖掘红文化资源
政府应摸清长汀县红文化资源底数和分布情况,对红革命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和辨识,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红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首先,对红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对红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聚焦历史事件、着眼具体人物、解读关键细节,利用载入史册的“十一个红经典”,讲好长岭寨大捷、汀州整编、红旗跃过汀江、松毛岭战斗、瞿秋白慷慨就义等故事,以及13位长汀籍革命战士如何成长为开国将军的革命故事,让抽象的精神、理念变得清晰可感。其次,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把
红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等进行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规划旅游景点,打破其分割现状,进行优势重组,将分散的红文化资源与客家文化资源、古城文化资源、绿文化资源等串点连线,以“红长汀吸引人,多彩民俗满足人、绿水青山留住人”的创新思路,打好景区组合拳,相邻的旅游景点可以抱团发展,形成长汀县文旅产业一盘棋发展格局。
(二)优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文旅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长汀应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设施共建共享。例如,将村委会、村活动中心、村礼堂等公共空间与乡村书屋、乡村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进行融合改造,实现空间融合再利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相关政府部门应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建设高标准、服务质量好的旅游民宿,规范旅游饭店、酒店、民宿的运营,打造成极具特的“红军客栈”“红军人家”,推出具有客家特的“红军体验餐”。旅游景区应不断完善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上的运用,推出智慧导览系统、旅游服务系统、VR云游系统等,切实提升旅游承载能力、接待能力、服务能力;还要加强对文旅服务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导游、讲解员等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行业服务品质。
(三)推动红文旅产业链提质增效,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长汀要积极培育壮大龙头红文旅企业“链主”实力,发挥龙头文旅企业在文旅产业链条里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领域的“支点”作用,构建红文旅产业链体系。首先,推进“旅游+”战略,丰富“红+”产品体系,积极推进“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与原有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进行跨界融合,拓展“红+”产业链,持续放大“红+”效应。推动“红+影视演艺”“红+数字经济”“红+教育研学”“红+文创产品”“红+信息技术”“红+节庆会展”“红+非遗文化”“红+动漫音乐”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其次,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红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不断衍生新业态、新产品,刺激新供给。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新的消费场景,在“区域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上集成联动[5],推出红之旅、名城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精品旅游模式,实现红文化旅游产业链全过程、全领域、全要素的深度耦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红文化旅游发展融合示范区。
(四)加快推进一体化宣传营销,多方位提升红品牌影响力
长汀可以积极融入“全福游·有全福”旅游品牌体系,塑造长汀红文化旅游IP符号,深化“万里长征起点”形象,在宣传造势、推介方式、内容创新等方面多点发力,同频共振,打响“红小上海”旅游品牌。第一,强化宣传内容创新,围绕“红小上海”“万里长征起点”“红旗越过汀江”等红题材,邀请党史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青年学生等参与讲革命故事、拍摄影视短片、创作文
艺作品等系列活动,通过短视频、视频直播、H5等技术手段,增强长汀红文化旅游的“可视化”效果,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二,加快建立媒体宣传、企业宣传、民众宣传相结合的红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体系[6],形成全要素、全业态、全媒介、全民化的品牌宣传营销格局。统筹运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有效整合各类信息,实现内容共融互通;邀请文化名人、当红艺人、旅游达人推出“云游红长汀”直播活动,为长汀的红文化旅游“代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长汀红歌会、红文化博览会、红文化旅游推介会、红艺术展览、红摄影比赛、红文旅影视展、红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扩大红长汀影响力。参考文献
[1] 包玲.“红旅游”,让旅游更美好[EB/OL].(2019-08-31)
[2023-02-12].www.sohu/a/337701897_259523.
[2] 丘有阳.略论长汀苏区的历史地位与体现的苏区精神[J].
福建党史月刊,2012(24):90-93.
[3] 陈天长.长汀:打响红品牌加快振兴发展[N].闽西日
福建旅游区报,2022-08-05(1).
[4] 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文化旅游高
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11):100-107.
[5] 马郎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N].河北日
报,2022-11-29(1).
[6] 王金伟.中国红旅游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6.
美,在审美中获得愉悦,达到在体验中养心的目的。将“泰慢城市书房”改造成梅兰芳主题书店,打造城市文化IP。
二是红养神旅游产品。爱国情怀是梅兰芳京剧文化的核心精神层,已经排演的《蓄须记》是重要的传播载体,可将《蓄须记》重新编排成中小型特演绎产品在梅园中定期表演,并走进大学校园和社会企业,让更多市民熟悉并喜爱。将《蓄须记》改编成大型舞台剧目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演出,打造夜间文化消费精品,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除梅兰芳,泰州还涌现出杨根思等著名的红英雄人物,将梅兰芳京剧文化与杨根思等著名的英雄人物故事相结合,用传统的京剧形式表现熟悉的英雄故事,激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爱国热情,打造系列红养神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洪学婷,黄震方,于逢荷,等.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
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J].经济地理,2020(9):222-232.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3-5.
[3] 钱成.明清以来江苏泰州戏曲文化形成考述[J].地方文
化研究,2020(2):51-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行业标准 LB/
T 051-2016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EB/OL].(2016-01-05)[2023-02-21].v/zfxxgkml/ hybz/202012/t20201224_920050.html.
[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1-30.
[6] 朱恒夫.京剧现代戏的百年实践与成功经验[J].文艺理
论研究,2021(2):16-25.
[7] 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J].旅游学
刊,2013(11):8-9.
[8] 庄永平.于会泳的现代京剧音乐创作[J].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2008(4):68-82.
[9] 周晓薇.生活、场景、内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
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J].艺术百家,2020(1):78-84.
[10] 常雪连,刘佳.文旅融合背景下晋北戏曲旅游发展探析
[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4-60.
(上接第148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