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储备体系应资源共享
物资储备体系应资源共享
摘要:充足的物力资源,不仅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工作的需要,也是实施快速动员打赢战争的基础。目前,我国物力资源储备实行的是国家和军队两条线,容易造成部分物资的重复建设和储备。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着眼应急应战的需要,对部分应战物资和应急物资进行协调管理,优化配置。
  建立“双应”物资信息数据库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对各种储备物资的种类、型号、性能、数量、分布以及存储环境、运输条件等信息进行搜集、储存、处理和传输,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综合集成和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实施动员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具体而言,就是要分门别类建好各种资源数据子库,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包装、射频标签和自动货单系统,制定物资信息统计体系与分类代码、电子数据交换和信息流程标准,运用智能技术对物资信息进行监控,逐步实现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和标准化。为了实施精确投送,在应急应战通用物资包装袋、托盘或集装箱上附加条形码或射频卡,在野战仓库、机场、码头等物资中转站,用扫描器、询问机等自动识别装置,快速读取和传输物资装备信息,再依托信息网络
传输到各级应急应战物资指挥控制中心,以提高保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为什么发放人防战备应急包  科学确定物资储备范围
  应将军民通用特征明显、适应性强、应急应战共同需用的物资进行有机整合,统一储备。储备范围根据需要可分为生活物资和通用物资。生活物资主要是给养、被服、日用品等;通用物资包括军民通用的车辆、机械设备和与其配套的仪器、器材、备件等等。其次,国防工程中的一些设施、设备也可纳入储备范围为应急服务。如各类人防设施、战备公路、滚装码头、交通迂回线等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在和平时期可以为应急提供服务。
  构建合理的物资储备结构
  建立和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是一项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服务于应急工作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因此,在进行物资储备时,要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结构,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的要求,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强储备。
  重点储备:即有选择地储备战略物资,着重搞好遂行应急应战任务所需的动员资源储备。重点搞好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医疗器械、药品、油料和其他高新技术物资、器材和设备的
储备。
  合成储备:就是要着眼应急应战任务的不同需求,按照计划科学、种类配套和功能匹配的原则,对于平时消耗量少,不易储存管理,战争时期或发生突发事件等非常时期需要量又大的物资,采取平时储备少量成品,适当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资料的方法,为提高快速动员和应急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特需储备:就是结合不同地区应急应战的特点,突出抓好特殊环境下需要的特需物资储备。如高寒地区需用的防寒保暖被服、高原炊具、野战医疗设备、野战净水装置、野营保暖帐篷等特殊情况下需要的物资。
  科学规划物资储备布局
  由于应急应战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个层次管理的物资集中起来,重点建设若干个战略储备基地,统一调度使用,以满足不同方向、不同任务的需要。首先,建立物资综合储备基地。立足我国军事战略和应急情况的需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交通运输、资源状况、经济发展、
联勤保障等因素,依托现有国家、军队和地方仓库,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具有全方位保障能力的大型综合性保障基地。真正解决好储什么、如何储、储多少、在哪里储、急时战时如何调用等问题,以适应“双应”的保障需要。其次,改进物资储备管理方式。要依托市场建立军民结合开放型、流通型的物资储备机制,减少库存,加快周转,降低损耗,精简管理层次,压减行政消耗性开支,努力提高物资储备效益。第三,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轮换制度。大部分的储备物资都存在一个时限问题,过了时限,物资的使用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在储备管理过程中,应在保证一定储备规模的情况下,加快储备物资的轮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