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中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读图分析题和探究题五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上册1——90页内容。从试题内容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突出,符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试题覆盖面广,题目难、易比例恰当。
(二)试卷的特点——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成绩与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理解能力差。
选择第7题“小桥—流水—人家”是哪一类干湿地区的写照,有的同学半湿润地区,有的同学半干旱地区,更有甚者干旱地区;第11小题人们常说“今年的气候真反常,该下雨的时候不下”,说法指的是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的同学选降水的季节变化,有的同学选降水的月变化,主要是不理解造成的。
(二)基本原理不清,是是而非。
第3小题我国气温南北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是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纬度高低不同。有的同学选海陆位置不同,有的选地势高低不同,有的选昼夜长短不同,对原理理解不是很清楚。
(三)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试卷第四大题2填写我国的地形区名称,我国的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四大高原。所示的地图非常清楚,可以直接从图上出来,较往年的题难度降低许多,居然有学生乱填乱答。
(四)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准噶尔盆地”写成“准葛尔盆地”,湖北省简称“鄂”,广东省简称“粤”不会写字等等。
三、方法与措施:
(一)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
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了气候的分布,但没有讲各种气候的特征,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重点的讲解三种季风气候的特征,还可以有目的的讲解三者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后及时的总结归纳,不因为
八年级只是面临结业考试,而放松对基础原理的教育教学。又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分布为例,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但在青藏高原,天山等地夏季的气温仍然比较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与七年级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联系,讲清原因,三是让学生理解在普遍性中有特殊性,进行辨证思维的教育。
(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前初中地理教育面临许多困难。一面是学生普遍不重视,一面是课改教材系统性不强,一面是其他教师的不正确说法,很有可能极大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要有忍劲、有“钝
感力”,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作为共勉,认真搞好地理教学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