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真定府 锦绣太原城
花花真定府 锦绣太原城
  真定府,即在今河北正定县以南,在石家庄崛起以前,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习惯上之所以将锦绣太原城花花真定府联句,系出于正定和太原——这古来驰名天下的井陉口内外两大都会,不独地理上恰恰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而且互为山西高原与华北大平原往还唯一大道——今天更为石(正)太铁路的起点与终点。   在五代十国时期,镇州(今正定南)属赵。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分辖区为15路,河北路是其中之一,治所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1068——1077年)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所在大名府,西路治所在真定府,辖境约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为东西分界线。   古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系出于宋、元时代的北方民谚。花花美定府花花华华,《广韵·麻韵》花,华俗,今通用《广雅·释草》花,华也,全句犹言繁华的真(正)定府。   常山真定,是三国时期五虎大将赵云的故乡   公元397年,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攻克后燕国都中山(今定州),灭掉后燕,第二年,他来到常山郡城真定(东垣),兴致勃勃地登临北望,看到隔河相对的城市,听到该城名叫安乐垒,不禁赞叹:安乐,多么美妙的名字。心中不由一动,一个念头冒出:将常山郡治移到安乐垒。   帝王一言九鼎,常山郡一下子就和做了数百年的中心城治真定(东垣)挥手告别,渡河北去了,在安乐垒安营扎寨。安乐垒
不仅取代了真定城的中心地位,而且连城名也沿袭了去。直到公元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皇帝胤禛的名讳,将用了1000多年的真定改为正定。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之妙用。太,古通,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
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太原与唐明镇
   
    由于晋阳城城池坚固,唐以后的五代,这里几度被一些野心军阀作为割据称雄的堡垒,称王称霸,自立为帝。至公元979年(宋太平兴过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经19三下河东,终于平灭北汉,下令焚毁晋阳,次年又引晋水、汾水倒灌晋阳废墟,毁城灭迹,使这座经营近1500年的名城,随着五代的结束而彻底毁灭。
   
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
 
    如今多少本地人外地人漫步太原街头,每通过迎泽大街或解放路的时候,往往不由要驻足一瞻两者交叉路口的唐明饭店四个大字,尽管这座早期建筑今日已甚为普通,并无些许独到处。人们为之注目者。在于这唐明的涵义?此中沿革得从宋初平定北汉说起。经过宋太祖、太宗两代的统一战争,南北相继统一,惟独割据晋阳太原府的北汉,凭险长期固守不下。太平兴国四年( 979),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直至北汉主粮尽援绝后投降了,居民还趴在房顶掀砖揭瓦坚持抵抗。赵光义恼羞成怒,破城后,一把火把经营上千年的古城烧为
灰烬。失去家园后,许多晋阳人越过汾河,就近流落到唐明镇来。
    唐明镇在当今太原市西羊市一带,其实镇子不过是呈东西走向的一条街而已。然而,小镇地理形势颇为雄盛,负山傍水,关隘严实,地势险要,如果从古来历代中央王朝战略重心一向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族着眼,这汾河东北的唐明镇比汾河西南的故晋阳城,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点,只需看看北方的两在天险石岭关、天门关都在汾河东北而不在汾河西北,就比较彰明较著了。北宋一建国,就与生俱来面临辽兵南下的危胁,太平兴国七年( 982),亦即堕晋阳城的第三年,宋将潘美就急忙拓展唐明镇,筑起城墙,遂代晋阳而成北方巨防。当年潘美所筑城垣,即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而当初屯兵的营坊街、缉虎营,校场巷等,与民居市肆像马赛克般地插花分布——诚然未必都命名干宋代——依然印记着当年潘美兵民联防的战略思想,太原兵民插花间处,可视为古来城市营建史上罕见的一大特。
    潘美构筑城垣后,先有唐明监之设,继有阳曲县来治,至宋仁宗年间,就又恢复了太原府建制。从此阳曲县城就又成了太原府城。金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有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记述的正是太原府由晋阳城过渡到唐
明镇的史事变迁。元代为太原路治,明清复为太原府治,直至1927年设太原市,阳曲亦一直为附郭县,是以向有唐前太原、晋阳一座城,宋后太原、阳曲一座城之说。现在的唐明饭店命名取义,就在于唐明镇是太原市前身。它坐落的地方,正是当年唐明镇南缘。
古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系出于宋、元时代的北方民谚。《宋史·陈尧佐传》记载:宋真宗天禧间,尧佐知并州,时汾河辄暴涨,泛滥为患。尧佐为防范份洪,在东岸构筑护城长堤,并引汾于汾堤与府城间——当今西起胜利桥东至旱西关间柳溪街一带,潴成周五里的湖泊,堤旁湖畔,广植杨柳以数万计,名为柳溪。据《寰宇通志》卷78、万历《太原府志》卷八、《续资治通鉴》卷36记载:环绕柳溪,杨柳掩映间起华堂,堂后通芙蓉洲,堤上建彤霞阁、柳溪亭,湖中建四照亭、水心亭等等。树绿墙红,亭阁星布,煞是绚烂。当初这一水利工程,不啻民赖其利,犹成太原一大景观。那时节,中有柳溪。西厢更有东、西山上一派翠柏苍槐,荫翳葱茏,争妍竞秀, 遥相辉映,吸引着四方游人。稍后宋仁宗时的诗人沈唐,在《上太原知府王君祝尚书》词里赞美当时太原:山川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自然、人文景观若此,誉之锦绣太原城,自是十分自然的。至若花花真定府花花华华,《广韵·麻韵》花,华俗,今通用《广雅·释草》花,华也,全句犹言繁华的真(正)定府。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市,在石家庄崛起以前,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
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习惯上之所以将锦绣太原城花花真定府联句,系出于正定和太原——这古来驰名天下的井陉口内外两大都会,不独地理上恰恰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而且互为山西高原与华北大平原往还唯一大道——今天更为石(正)太铁路的起点与终点。
古都亦别都
    战国前叶,晋阳为未名而实的赵都。如果从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赵简子奔保晋阳计起,至赵献侯元年(前 423)移治中牟止,为赵都历74年。晋太元十年( 385),苻丕在晋阳称帝,它一度为前奏都。五代汉乾佑四年( 951),刘昊在晋阳称帝,以晋阳为北汉都,历刘昊、刘钧、刘继元三世28年,直至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亡于宋。以上三朝累计建都逾百年。
    晋阳还先后为东魏、北齐别都。唐代定为北都,又为北京。《小学绀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为中京,河南(今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凤翔为西京。五代后唐先为西京,复为北京。
    这里特别值得提到者,应是唐北京太原府。当时晋阳是唐朝的北方重镇,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其形制达于鼎盛。据《永乐大典》卷5204《太原志》引《晋阳记》说,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那时候,太原由横跨汾河以西城为复体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西城又呼都城,城中尤有晋阳宫城(一称新城)、仓城、大明城三座内城,城外西北隅则有汛期防洪、平时防卫的罗城。这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外有城、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其规模恢宏,水光山,人文昌盛,可谓太原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太原多名
    太原多别称,人们最乐道的是晋阳大名府在哪并州。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详,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直至宋初被人为堕城前,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它即是与原晋阳太原府仅一河之隔的唐明镇新建太原的前身,人们以晋阳为太原的雅称,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区的晋阳堡、晋阳湖、晋阳饭店等,皆取义于古晋阳城。
    并州、并:《周礼·职方氏》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
部及山西中北部。《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魏迄唐宋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历代辖地参差而渐次紧缩至汾河中游,治晋阳太原府。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新闻报道常有……抵并……莅并,意谓他们抵达太原。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剧院并州饭店等,亦盖出诸此。
    古来太原还有大夏、夏墟、平阳、大卤等称谓。
    大夏、夏墟: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概念。《左传》昭元年(前541迁实沈于大夏。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何以太原又名大夏?《帝王本记》说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这就是说,既然夏禹曾以晋阳为都,那么称晋阳为大夏自属顺理成章的事。墟者,故址,故城。《广雅·释诂》:墟,尻(地,居)也。王念孙疏证:邱、墟皆故所居之地。《战国策·齐策六》: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城郭成墟人杰在,同趋新厦话离衷。一言以蔽之;夏墟与大夏系同义异称。
    平阳:据《帝王世纪》,帝尧做天子前曾居晋阳,做天子后建都平阳(今临汾)。世代相
尧都平阳,亦便称其故居做平阳
    大卤:《春秋》昭元年(前 541):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注:大卤,大原晋阳县。……《谷梁传》云: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所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夷狄何以称大卤?因为古来晋阳汾东多盐碱斥卤之地。据《元和郡县志》卷13记载,晋阳汾东直至唐代井水还咸苦不能食饮,要靠渡槽晋渠吸引汾西的晋水供吏民之用。至若古来周边夷狄旌称大卤,而中国华夏族称大原偏不称大卤,系出于盐碱斥卤既不过是晋阳的个别局部,在偌大晋阳地区并不具有代表性;又所宣扬者非属一方真善美方面,人们不喜欢它。
太原的年龄   
    太原的历史年龄,由于在宋初统一战争中被堕城,以至迁址重建。因此形成两种计算方法:
    一、从晋阳太原府城被堕后,宋将潘美于太平兴国七年( 982)在唐明镇基础上构筑新的太原城。即由今天我们生活的太原城塑建计起,其年龄应为1015岁。
    二、从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即或者说当初由赵简子家臣董安
于创修晋阳城算起,则其年龄应是2494——再过六年我们留该庆祝太原建成2500周年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