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寒潮”究竟是怎么来的
“世纪寒潮”究竟是怎么来的
新闻背景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南北纷纷迎来“最冷双休日”。北京周六白天,在霸王级寒潮的压制下,最高气温仅-13℃,为58年来最低昼温;广州,周日正午,鹅毛大雪漫天飘舞,南国雪景亦真亦幻,百年一遇。
“世纪寒潮”究竟缘何而来?让我们循时间沿气流轨迹倒退,从头说起。
去年年底北极的神秘之夜
不知您可曾听闻
去年年底那个黑夜
北极点升温35℃突破冰点?
短短十数小时后
那里的气温即恢复正常
三级寒潮预警是第几级而广袤冰原上
看似遥不可及的剧变
即将带着风雪闯入文明世界
......
故事从2015年底开始。那时,在北美地区上空,一次大气长波调整诱发了系列温带气旋的活动。数个温带气旋接连横过北大西洋,将温暖的空气从低纬度地区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高纬度地区。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甚至直达北极点。2015年12月29日傍晚,北极点气温-35.4℃;12月30日上午,北极点气温1.1℃。一夜之间,北极点气温骤升超过35℃,并突破冰点。
此次升温,有多家新闻报道。有人表示担心北极海冰,也有人担心北极熊的生存。不过,升温只是短暂的,很快,北极点气温便回归正常。可是很少有人预想到,那只是一个月后东亚世纪寒潮的序曲。
全球大气运动原是一个整体
要了解北极升温是如何造成我国寒潮的,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大气长波。
我们知道,地球大气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运动。最简单的模型是这样的:自远古时期开始,由于赤道和两极受热不均,加上地球自转带来的偏向力作用,便形成了三圈环流,派生出三风四带。
四个气压带的形成大致如此:赤道气团受热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气团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流向高纬的气流在北纬30度左右偏转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再朝南北流去;其中北面一支与极地的冷空气相遇爬升,在北纬60度左右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三个风带相辅相成,穿插在四个气压带之间,由高压吹向低压,分别是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东风带。
这些风带里,存在很多大小不一的扰动,由于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变化,受扰动后的气流流向将随之变化,最终表现为一种缓慢的大尺度震荡,称之为大气长波。在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作用下,大气长波有了常年的平均位置。实际大气波动跟平均位置相近时,是正常状态,反之则会通过系列调整靠近正常状态。
我国大部位于中纬度地区,西风带的活动与我们最为密切。随着2015年冬季到来,北半球的大气长波调整却似乎望不到尽头:槽脊位置大多不在平均位置,移行多变;极地冷源堆积乏力,低纬地区副热带高压肥大。西风带行迹毫无章法,小打小闹带来几次小规模寒潮活动后,非但没有就此回到平均状态,不想此时,上游的北美发生了影响更为深远的变化。
一个极深的槽在北美发展,冷暖气团激烈交汇,诱发了一系列锋面气旋。由于位置和角度微妙,犹如箭矢恰好对准靶心,暖气团得以恰如其分地攻入了北极。这下子,西风波动玩大了,严重越界,甚至撼动了隔壁极地的地盘。
极地涡旋高悬头顶半个月
回到故事的开头,暖气团贴着欧洲西海岸北上后,途经北俄罗斯,尔后驻扎在西西伯利亚。经过漫长的跋涉,与原来温带气旋有关的暖气团热量迅速消耗殆尽,与冰冷的大地接触并逐渐变性冷却。但这次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西西伯利亚高空,与变性暖气团相伴随的是一个巨大的阻塞高压。顾名思义,它如同高空气流的绊脚石,挡在中纬度西风带的路中央。这样一挡,本不的北半球大气环流,更是被搅得一团糟。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AO监测预报图上,红曲线急转直下,预示AO指数将自此由正转负:一轮更加激烈的震荡,箭在弦上。
什么是AO?它的中文名叫北极涛动。正相位时,高低纬气团都较稳定,极地冷而低纬暖,这便是正常状态;而负相位时,则反了过来,极地与低纬度之间的气压差减小,冷空气因此更易向南侵袭。简单说来,原本是冷空气根据地的北极,被暖气团鸠占鹊巢,那么冷气团势必将被迫南下。
在西西伯利亚下游地区,阻塞高压前部盛行的偏北风鼓动着极地冰洋气团大举南下。2016年伊始,冰冷的极地涡旋开始变形扭曲,并朝欧亚大陆伸出了触角。在此后的半个月里,东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断堆积,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深厚的闭合冷性低压涡旋,一片零下40℃的深紫调格外引人瞩目;北冰洋却寒冷不再,冰天雪地的精粹全部被这个冷涡吸收。虽然可能与教科书定义的极涡有所不同,但既然它来自极地又十分寒冷,冠之以“极地涡旋”一名也未尝不可。无论是概念上、意义上,它都不愧于这个头衔。
在阻塞高压持续卡位的时间里,北半球动荡的长波形势似乎物极而反,建立了一种危险的平衡,暂时平静了下来。阻塞高压与极地涡旋相映成趣,浑圆、硕大。只是这种平衡,建立在
极为微妙的基础上,再有什么风吹草动,恐就此诱发更为猛烈的动荡。
在为期半个月的平衡里,气象工作者们不免忧心忡忡。阻塞形势总有崩溃的一天,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将何时崩溃、朝什么地方崩溃。一个巨大的涡旋趴在头顶,就像一盆悬空的水,稍有不慎,后果自然可想而知。而这一天被定案,时间已到今年1月中旬。
南下程度之深实属罕见
欧洲气象中心的计算机忠心耿耿地模拟着大气运动方程组,每日两次更新,风雨无阻。它们能够模拟出大气波动最长未来十天的发展演变。只不过预报时效越久远,可信度便越低。1月中旬的+240小时预报,首次透露出了后期阻塞形势崩溃的端倪:那将会是一次世纪寒潮。不过,类似这样的预报从不少见,由于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限,报出十天后的“大寒潮”可谓家常便饭。最后实现了的,并不多。
可是,1月15日前后,模式输出的结果开始变得出乎寻常的稳定。随着时间推进,阻塞形势崩溃时刻也进入一周的窗口期。计算机开始执着地传递着一条信息:阻塞高压崩溃,极地涡旋本尊旋转南下,配合西风沿青藏高原南侧绕流而成的南支槽输送水汽,一场世纪寒潮在所难免。
历史上,极地涡旋南下,尤其是达到本轮寒潮中南下的程度之深,实属罕见。所以即便是精密计算机不断给出这种信息,当时的我们却很难全然接受。不过,这一次,却不仅仅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在之后的几天里,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与模式预测惊人地吻合。极地涡旋愈加深厚,阻高力不从心,双方姿态调整至一触即发的态势。在各式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之后,气象局终究一锤定音,大规模的寒潮预警信息从此铺天盖地、先于寒潮而席卷大江南北。
所幸,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年代,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预报得以广而告之、家喻户晓,冰冻的应对、物资的预留以及街头流浪者的援助终于走在了灾害的前头。往后的种种实况说明,极地涡旋自始至终不愧这个霸气的名号,带来了一场名不虚传的“世纪寒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