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棒子在打鼓并且产生了气体打一成语的答案
两个棒子在打鼓并且产生了气体打一成语的答案
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
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
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
写完或做完。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
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
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
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
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
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
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
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
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
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
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
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
左手号右手鼓打一成语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
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1.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气”,两者合起来就是
“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2. 我深深吸一口气,嘴唇紧贴在号嘴上,一鼓作气,“璞”吹得满脸通红,几次下来,结果都是如此。
3. 一鼓作气,考研是一种忍耐。
4. 时不我待,发奋举绩,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5.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6.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8.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9.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10.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11.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12. 还是不要。我还是一鼓作气今天就把它带回去。但是如果它发生故障呢?
13.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14. 我们是一鼓作气的小民工,我们是一“被子”的好妹。
15.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16. 我们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
17.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8.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9. 还有最后八天要一鼓作气一马当先一战报捷!
20. 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21.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剩余的工作全部做完了。
22. 现代化的飞机,直冲云霄,像是前程一鼓作气,现代化的坦克,扎扎实实,像是生活甜甜蜜蜜,现代化的战斗力,雷厉风行,像是祝福,说到就到,八一快乐。
23. 我军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