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谍战剧叙事研究
中国谍战剧叙事研究
王泽涵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0)
摘要:谍战剧立足于中国革命历史,呈现着中国特殊的文化意蕴和爱国主义思想,本文从谍战剧的审美意蕴与大众 审美心理、叙事流变、性别叙事、叙事类型融合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中国谍战剧的叙事特点与叙事逻辑,以期为谍战剧 创作提供一定的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叙事流变;性别叙事;叙事类型;谍战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 07-0126-02
文化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卷第07期
—、引言
电视剧作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之一,在新 时代环境中发展迅速。而谍战剧作为类型电视剧的一种最新 变迁样本,它的流行不仅得益于反特片与涉案剧的经验传 承,更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市场化生产机
制合谋语境下的电视 文化产物。现在,谍战剧又以精彩的面貌、新时代的身姿出现 在观众面前。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谍战剧叙事的研宄,来把 握谍战剧的真实现象图景,总结其成败得失,并为当前和以 后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借鉴。
二、 谍战剧的审美意蕴与大众审美心理
谍战剧虽并非中国独创,却带有着中国独有的特与 风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息息相关。“谍文化”从兵 家、侠文化中汲取了思想传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构 成我国现代谍战叙事的审美意蕴空间。兵家的“诡道”思想,侠文化的正义公道观点、身份的复杂性与隐秘性,都为*‘谍文 化”的呈现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特谍战剧的文化源泉。
除此之外,谍战剧的极大特还来源于其叙事的奇观 性。独特的年代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紧张的敌对关系带来 刺激的审美体验,你死我亡的动作场景造就震惊的审美感 受,为信仰而战的价值观更是与当下信仰缺失的生活形成对 比。《风筝》中,互相钦佩仰慕的“同道中人”却有着不同甚至 敌对的信仰,这一结果对双方来说都是崩溃的,不过不用怀 疑,因为信仰才是他们各自最为重视的东西。悬念的设置,情 节的繁复,节奏的紧张有序,都为审美主体带来奇观化的观 感体验,也产生了独有的审美意蕴。
谋战剧的走红,还有深层的受众审美心理,即受众思想 意识的原因,反映出了我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儒 家君臣思想,“不事二主”的观念,道德伦理本位产生的“尚德”理想,都根深蒂固地存在于
中国人民心中,而在谍战剧 中,对于党国坚定的信仰与信念,成为这种价值观最有效的 呈现方式,深深地与每位国人情感交融,产生共鸣。
三、 谍战剧的叙事流变
从1981年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的诞生到新世纪 的谍战剧热潮,谍战剧的类型化特征逐渐稳定并成熟起来,在叙事上自然会因环境、时代差异而产生多种流变。
首先,表现在叙事理念上。早期的创作环境较为自由,电视剧并非是商业利益的产物,也不是表达主流意识形态 的喉舌,当电视剧只作为艺术出现时,它所产生的作品与叙 事观念会更加客观与真诚。《无悔追踪》中为人和善、才华横 溢的冯静波深受特务身份的重压,处处小心翼翼,压抑自己 的情感,在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中苟延残喘,作品没有批判没 有审问,有的只是简单关注这个人物本身,通过对人性的理
作者简介:王泽涵,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解与注视,显现出人性的光辉。随着社会发展与创作环境的 变化,谍战剧更多的转为共和国歌唱的红叙事。政治意识 形态与文化意识形态在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品中的主 人公往往无所不能、无坚不摧,信仰坚定、奋力担当,每个人 物都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往往脸谱化,类型化,具有普通 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商业性与娱乐性渗透进影视行业中 后,谍战剧的叙事理念也有了新的转变,尊重人的正常合理 的欲求,
给予人自由说话的平等权利,符合现代人性需求与 审美形式。
其次,表现在叙事线索上,最初的谍战剧在以政治阵营 为叙事主线、男女情爱纠葛为叙事副线的基础上,发展了二 元对立的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话语空间。随着 审美要求的提升,谍战剧不再只拘泥于二元对立,而是出现 了更多的叙事可能。《伪装者》中,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形成 了三角关系,国共两党的疑虑隔阂与共同抗日的合作也成为 一大看点。《黎明之前》中,前四集分别抛出四条线索,调查局 内卧底、查询共产党水手组织、木马计划、摩西行动,使得线 索更加复杂、情节更加紧凑。
四、谍战剧的性别叙事研究
身体不仅是欲望的场所和工具,也是欲望的对象。它是 我们的身体,同时也是其他人眼中的我们的人格。身体广泛存 在于各个影视作品中,而在谍战剧中,其性别叙事尤为突出。
谍战剧中,女性难以作为她本身存在,更多地承担了男 性附属品的角。她们或是天使或是恶魔。作为天使的女性,承担的就是男性革命者弃暗投明的(《潜伏》中的左 蓝),男性背后的助力者(《潜伏》中的王翠平),男性革命者隐 藏身份的牺牲品(《无悔追踪》中的大眉子)或者干脆并不具 有存在意义与价值,仅仅作为调味品出现(《黎明之前》中的 顾晔佳)。作为恶魔的女性,承担的就是男性政治信仰不坚定 的制化剂(《无悔追踪》中的徐小妤),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伪 装者》中的汪曼春),
甚至具有能力却放弃理性的感性者(《暗 算》中的黄依依),更多的是用身体引诱别人犯罪的女性特 工。另一方面,女性往往是柔弱的,被动的,即使性格张扬坚 初也是等待被拯救的。谍战剧中往往以一个女性角的死亡 作为开端或是转折点,女性本身的软弱性与性格的坚毅形成 对比,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同情,并以她的死亡完成男性角 的蜕变。(《潜伏》中的左蓝、《风筝》中的程真儿、《雪狼》中的 赵一曼等)
男性角则不同,他们是多样的、复杂的,有自我审视 与信仰追求的。“一体两面”是众多谍战剧选取的叙事方式,《无悔追踪》中,军统特务冯静波和人民警察肖大力是对立 与统一的一体,他们既是身处不同党派的对抗者,是新旧两
126
第3卷第07期h碡铨a文化传播
种政权的对峙,是两类气质和两种理想的交锋,但同时,他们 在生活中又处处帮忙,互相影响,最终走向共和。身份认同与 身份想象是谍战剧中最为独特的一点。既是地下工作者,真实 身份当然是隐蔽的,虚假身份做久了,很容易就会沉浸其中,最后引发*‘我是谁”的命题。《风筝》中的郑耀先是潜伏在军统 的共产党卧底“风筝”,为了成为关键时期给国民党致命一击 的一把利剑,他不得不把自己变成自己同志眼中人人得而诛 之的军统六哥。军统中的兄弟情是真的,自己同志对自己欲除 之而后快的杀意是
真的,只要上线牺牲,他就成为一个没有身 份的人。这自然引出了自我与他者的命题,只有他者才能证明 自我存在,郑耀先就是在这样的彷徨怀疑又坚定的信仰中一 步步走出一条血路。男性叙事还表现在个体与像的对抗上,每位特工都是孤胆英雄,都是以一己之力抵抗体的*‘超能力 者”,他们被神化,被英雄化,成为一个人人称道的传奇。
五、谍战剧的叙事类型融合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环境的松动与影视行业的发展,谍 战剧不再是以单一的宣传性的、政治性的剧集类型出现,而 是具备了很多商业性的特质。特别是21世纪以来,谍战剧不 再是饱含着高光时刻的严肃剧集,而是与其他更多的类型相 互融合,既为谍战剧寻求了新的叙事模式,也弱化了谍战剧 的独特性与优异性。
(一)与生活家庭剧糅合
《无悔追踪》已然呈现出谍战剧的平民化、生活化,这与 它选择的历史时间有关,新中国成立,滞留在北京的军统特 务寻求“反击”机会,其力量的弱小,反而与生活息息相关。它 将四九年以来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娓娓道来,不歌功颂 德,也不带有怨恨,而是自然的、简单的生活故事,它关注的
(上接第125页)古诗词中的五言诗,七言诗是有着一脉相承 之处的,这也是广告语言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三)叠音与谐音
广告语言中使用叠音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叠音不仅 仅是文字的重叠,其更是在无形中增强文字的渗透力。比如,之前有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广告语使用的便是叠音效果,其广 告语是这样的:漂漂亮亮做女人,健健康康百消丹。这一广告 语中使用了四处叠音,分别是漂漂/亮亮、健健/康康,其实,漂漂亮亮和健健康康与漂亮、健康所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描述的产品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重复使用叠音一方面可 以加深对大众对于产品功效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加深大众 对广告语的记忆,叠音的力量便是如此,其会在无形中增强 渗透力和影响力。而关于谐音,这是广告语言中应用非常普 遍的一种方式,谐音更多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借助一语双 关来引起大众对于谐音后语言变动的关注,大众会自然将关 注点放在发生谐音变化的词语上面,而发生变化的词语恰恰 是广告想要宣传的关键点。借助原有语言和词汇的熟悉度再 加之心思巧妙的变动,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告语 的感染力。比如:便利商店的广告语是:今天心情几?本来应 该是今天星期几,但是却将星期转变成了心情,星期与心情 谐音,可是所表达的内容却不一样。再比如:胃药广告:无胃 不至;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酒类广告:天尝地酒;服装店广 告:衣名惊人;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 谐音来做的广告,是在文学词汇上面做的变通。
四、文学修辞手法的应用和变化
各种修辞手法被应用到文学语言当中,文学深厚的韵是人心的跌宕起伏,肯定人性的每一处闪烁。
(二)与青春偶像剧糅合
近年来的谍战剧具有明显的偶像化特征,《伪装者》中的 明家三兄弟,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是流连夜上海和跑马场的 浪荡子,是风流倜傥貌若潘安的才子,与他们搭配的,是明艳 动人的“黑寡妇”,是高贵心狠的“女将军”,是清纯无害的“女 护士”。除了谍战戏外,可以看到每个角的亮点,其情感的复 杂与力度,完全可以成为吸引女性观众的偶像剧。这其实也与 当下消费社会有关,剧集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被消费的对象,为 迎合观众的审美,偶像化制作是最为明确直接的方式。
六、结束语
以上,在对审美意蕴与大众审美心理、叙事流变、性别 叙事、叙事类型融合等方面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与概括后,试图寻求谍战剧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与叙述策略,希望在今后 的创作与实践中产生理论借鉴与指导价值,趋利避害,让谍 战剧的创作更加完善,甚至产生新的叙事视角、探寻新的叙 事高度。
参考文献:
[1] 【英】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社会学之思[M].李康,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李琦.谍战剧:对一种传播现象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
[3] 邹旭林.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5.
[4]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社会科学出版,1989.
[5] 李炜.类型、创新与谍战剧叙事—
—评电视剧《借中国电视,2011(0:6+52-56.
[6] 吴兆龙.从《暗算》到《黎明之前)一近年来谍战剧叙事模式的演
变[J].中国电视,2011 (10):50-53.
味很多都要源于对修辞方式的巧妙运用。广告语言中的文学 性也承袭了这一特征,其非常重视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准确应用修辞手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广告语言的表达 能力,加强广告语言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比如:伊利品牌的广 告语:我与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使用的是夸张修辞;万事达广 告语: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使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式;盼盼防盗门:盼盼到家,安居乐业,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等等。这些品牌广告语选择使用的修辞方式,其不仅仅有效 增强了广告语言的吸引力和生活性,而且有助于提升其在同 类产品中的竞争力,让大众在诸多同类产品中因为广告语而 首先得到关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学性是现在广告语言中一个非常具有代 表性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未来广告语言的文学性会越来越显 著,其应用领域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孟展.修辞手法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中,2017(12):
235-236.
[2] 黄雨冰.从模因论角度看广告语言的复制与传播[J].明日风尚,
2017(18):337-337.
[3] 王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广告语言的文学性研究[D].四川师
范大学,2012.
[4] 张佳辉,任奇伟.浅析广告语言的文学性特征[J].新闻研究导
好看的反特电视剧刊,2015(14):253-253.
[5] 王军元.论广告语言中的文学性[J].中国广告.2010(8): 120-124.
[6] 王军元.论广告语言对文学语言的拓展与挑战[J].现代传播-中国
传煤大学学报,2010(11):164-165.
1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