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广华寺水杉林的诞生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作者:shazi
2018年8月~10月
湖北省潜江广华寺江汉石油管理局有一座水杉公园,据称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片水杉林。前李先念1988年为江汉水杉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湖北省潜江市被誉为水杉的第二故乡。水杉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从恩施的大山里来到江汉平原,从江汉平原扩散到全国的?当年的参与者现在大都已作古,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本文所涉及关于江汉平原水杉的史实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潜江最早的水杉栽培者、95岁老人严国超口述。笔者将其录下、整理,以纪念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由于时间久远,严国超老人年事已高,文中所涉史实可能与实际有出入,敬请知情人士批评指正。
一、植物界的活化石——水杉的驯化历史
水杉【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杉科裸子植物,落叶乔木。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约在250万年前的冰期以后,水杉属植物几乎全部绝迹,现在仅存水杉一种。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上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化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县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四川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树。
1948情侣签名一对年5月,胡先骕和郑万钧联名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第一卷第二期中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确定了学名,明确了水杉在植物进化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关注、重视和高度评价。
水杉现今只天然分布于中国湖北利川县磨刀溪、重庆、湖南三省交界的利川、石柱、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800~1500米,生长在气候温和、夏秋多雨、酸性黄壤土地区。后输出到世界各地予以栽培。
(以下内容摘自王希等人论文《水杉的保护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来源:豆丁网)
1948年5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同年7月,筹设“川鄂水杉保护区”。
1947年秋,中央大学的郑万钧教授派华敬灿到利川采集到第一批水杉种子,开始了在全国植物园、试验林场的引种研究。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歌词1947年,胡先骕指导庐山森林植物园(现庐山植物园)的王秋圃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的王宗训、孙开,中央中国科学院大学农学院的郑万钧以及北京大学农学院的汪振儒等开展了繁殖水杉的研究。
1948年,庐山植物园首先完成了水杉的扦插繁殖。
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水杉的研究和推广。胡先骕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一直在对水杉进行研究。郑万钧先后所在的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还有一些省级林业(园林)研究所开始了水杉的引种驯化总结及推广工作。
1964年9月上海周边游21日~28日,中国植物学会在庐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引种驯化学术会议,交流了各地水杉的引种情况并参观了庐山引种栽培的水杉林。
二、潜江广华寺水杉林的诞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北省潜江广华寺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机械化农场——劳改农场;潜江人称它为广华寺农场,正式名称为沙洋农场管理局第二分场,简称二场。在农场子弟(农场管教干部的后代)的记忆中,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白云,东干渠水从场部前静静地流过;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东方红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隆隆地作业;一辆辆马车拖着棉花、小麦或黄豆威风凛凛的驶过,赶车人长鞭一甩叭叭的响;偶尔还能听到田野上飘来的歌声:沙洋二农场呀真是个好地方,你是我们美丽的家乡……
二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十多万劳改人员在管教干部的带领下,从荆江分洪工程的工地来到这里:潜江广华寺,一片不知什么时候因汉江决堤而留下的沼泽地。十多万劳改人员用自己的双手将这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了富饶的农场。
关关雎鸠全文
二场是中国少有的、建设前先做规划的农场:矩形的农田一望无际,一块田恐怕有上千亩吧,极其便于机械化作业;田间抗旱排涝用的沟渠纵横交错;高大的防风林构成隔离带,像卫兵一样守护着农田;供运输用的田间小路与主要公路配套合理、井井有序。很钦佩当年的那位决策者曹场长(名字已不记得),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做出了功在千秋的事业。
严国超,湖北省安陆县人,1924年5月出生。1949年参加革命前在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学习。因其在抗战期间读中学时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于1945年初参加了国民党青年军;在1955年的“审干”运动中受到审查,最后的审查结论是“没有参加三青团,一般历史问题”。但却在1956年从位于荆门县沙洋镇的总场(后改称沙洋农场管理局)下派到二场(当时叫做六分场)的,担任生产股副股长兼农业技术试验站站长。
当时的二场试验站有三十多人,都是三类人员,是在全场范围内挑选出来的;挑选的条件是文化程度较高、或从事过相近似的工作。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沙洋农场的人员构成。沙洋农场的管理人员称作管教干部,绝大多数是复退转的军人。劳动者主要是三种人:劳动改造、劳动教养(50年代时还没有)、刑满释
放留场就业;简称三类人员。还有农工。所谓的农工,就是留场就业人员中表现好的人员,其政治、经济待遇比三类人员要好一点,但比拖拉机手那样真正的工人又要差得多。
试验站分两个组:农业组和林业组。农业组的任务是推广棉花、水稻、小麦、黄豆的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林业组的主要任务是筛选速生的行道树种、繁殖苗木,当时主要选择了喜树。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是一种速生丰产的优良树种。高达20余米。喜光,不耐严寒干燥。深根性,萌芽率强。较耐水湿,在酸性、中性、微碱性土壤均能生长,在石灰岩风化土及冲积土都生长良好。
一天,二场生产股主持日常工作的技术员丁天到了严国超:
“老严,还是要多种树。光是喜树不够,最好多选些树种。”
“你看选什么树种呢?”
“水杉怎么样?”
“水杉?那可是珍稀树种,种子怕不好弄呀。”
“我有办法!”
丁天,沙洋二农场农业技术员;参加革命前曾在河南大学农艺系学习。到二场的时间较早,工作经验丰富,肯干实事。当时生产股的股长因身体不好,不能正常工作,故由他主持日常工作。他为二场的发展做出过许多贡献,后担任过重建的新二场场长。
丁天之所以说他有办法弄到水杉种子,是因为他知道二场当时有这么一个人:
姚清渊,湖北省利川县人,民国时期恩施地区一个林业中专的毕业生,后担任过利川县林场场长。由于命运的安排,姚清渊辗转到二场当了一名农工。
经二场场领导(当时的主要领导者是总场的政委段智英兼任)批准,丁天到姚清渊,交给他二十元钱,请他帮助弄些水杉种子。姚清渊写信给他在利川县的家人,他的家人上山,在利川县水杉坝采集了五斤水杉种子寄到了二场。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姚清渊的家人寄了两次种子。第一次寄来的种子严国超一看,觉得不像水杉种子,翻资料后鉴定为红豆杉种子,遂告诉姚清渊,要他的家人到水杉坝去采,这才采集到了真正的水杉种子。
红豆杉【拉丁学名: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 】,是红豆杉属植物的通称。该属约11种,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有4种及一个变种。产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东北部及东南部、贵州西部及东南部、湖北西部、湖南东北部、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黄山),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部。红豆杉属于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目前在中国和水杉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严国超收到水杉种子后如获至宝,当即组织林业组的人员培训、攻关。其实那时候严国超也没有种植水杉的经验,只有求助书本。严国超翻阅苏联有关树木繁殖播种育苗的资料,按照苏联一般树种播种育苗的方法,于1956年底在苗圃精心构筑了苗床,在苗床上再筛撒了一寸厚的草根土,1957年春播上水杉种子。
经过林业组的人员精心照料,水杉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小苗。草根土极其肥沃,苗木生长旺盛,但也带来一个问题:草根土中杂草种子也多,苗木生长旺盛的同时杂草也生长旺盛。于是严国超组织试验站的全体成员人工除草,隔个三、四天,30多人就要将苗床上的杂草全部拔一遍。
到57年底,水杉树苗已长到几十厘米高,基本成形,苗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9年,苗圃中的水杉树苗已长得相当高,而苗圃中的水杉树苗密度太大,妨碍了水杉继续生长。那个年代,除农场内部感兴趣的单位或个人偶尔来挖几颗,也没什么人来买树苗。毕竟水杉是珍稀植物,不能随便处理。在新调来的林业技术员高淑英(河南林学院毕业,后来分管二场的林业)建议下,场领导批准,将苗圃中的水杉树苗移栽到了场部后面的肖家台。这就是潜江广华寺水杉林的来历。
现在看来,1957年的严国超极其幸运:1956年这个幸运时间——水杉繁殖还是科研院所的高精尖项目,还未走入民间社会;沙洋农场这个特殊单位——劳改农场,有姚清渊这种人才,知道并能弄到水杉种子。无知者无畏——1957年繁殖水杉时,严国超根本没有考虑也不知道水杉生长的海拔高度、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直接干起来而且干成功了。繁殖过程极其顺利入党申请书的范文——除了杂草多,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
不管现在看来多么简单,1957年,严国超和他的林业试验组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从现在网络上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1957年之前,原生的古水杉和科研院所培育驯化的水杉都是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高山上。1957年,沙洋农场管理局第二分场的严国超和他的林业
试验组在低海拔的江汉平原成功地繁殖了植物活化石——水杉!
三、倒霉的严老师和他的农中学生
1957年,曾经是一个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年份;亿万中国人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希望把自己的祖国早日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然而,共和国的上空飘来了乌云。
1958年,严国超繁殖出水杉幼苗后,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波及到了沙洋农场。在他并没有什么明显出格的言论,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打成“右派”,受到大会批斗。其生产股副股长和试验站站长职务被撤销,二场的农业技术试验站也被撤销,人员分散到各个生产大队。试验站所在地改成“下放干部队”,收纳像严国超这样的人,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