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成就喜剧之王
类型成就喜剧之王
——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
当大制作商业电影失去正面竞争力的时候,市场对黑马的期待就自然而然了。如同2011年靠《失恋33天》的异军突击救市一样,2012年国产电影救市的最大黑马就是来自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
《泰囧》成为该年度票房总冠军,而且成为第一部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创造了在内地超过《阿凡达》的观影人次最高纪录。在《泰囧》取得令人羡慕而惊讶的票房成绩之后,导演徐铮和老板王长田的发言都很谨慎,但都在微博上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大家只是想老老实实按照类型规律做一个片子,也没想到就能火成这样。
笔者认为,《泰囧》的成功并不是全靠贺岁档喜剧风格的缺失、档期培养出来的观影需求的高涨、观众对其他影片的失望等偶然性奇迹般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历史新纪录。偶然性中一定有很多必然性,本文就《泰囧》按照类型规律做的电影,探讨一下国内喜剧类型片今后的出路。
喜剧在西方古典喜剧传统中,是相对于悲剧(正剧)而存在的一个剧种。由于西方的悲剧概念主要指向一种严肃、崇高的文风和情怀。也就是说,喜剧是相对于悲剧喜剧片爆笑电影而存在的一个剧种。所以,喜剧最大的特征,在于一种不正经不严肃文风,以区别于悲剧。我觉得喜剧在内地能够如日中天,原因是昔日的权力话语系统无法表达无禁忌的世俗文化, 又没有准确把握大众的文化诉求, 因此在混乱的间隙中, 喜剧电影的创作随之兴起。人们在这种喜剧演绎中获得了某种个人宣泄阀和社会认同感。
毫无疑问,《泰囧》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喜剧,无论是其前期项目策划、中期的电影制作还是后期的片花、海报宣传,都是有明确的类型定位的。它是《人在囧途》的系列故事,这是它天然的类型定位。讲到类型这个词,在电影界,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一种叙事模式,或者是一个以创作者为主体的美学概念。我的理解是,类型片是一个以观众为主体的服务概念。因为正是不同潜在观众渴望电影给予他们不同的观影期待和视觉刺激,实现他们不同的情感欲望,才导致电影制片商为了满足这些不同诉求的观众,而去生产不同种类的影片。
“‘类型’并非只是一个文本问题,其本质是电影制作者和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类型的标签意味着一种沟通和交流——我告诉公众这里在卖什么,那么需要这种服务的买家则会闻讯而来。”
“类型片”具有一个复杂的内涵,它包括由类型定位、片名、类型演员三方面形成的一个“类型标签”效应。首先《泰囧》是一个定位清晰的喜剧电影,从2003年到现在,市场上以喜剧的名义出现的片子很多,但真正符合喜剧创作规律的影片其实并不多,所以,观众长时间形成了喜剧的饥渴。其次,《人在囧途》的市场表现已经很不错,当年大约800万左右的制作成本,最后票房是6000多万。另外,《人在囧途》的口碑也不错,观众观影过程中享受轻松和幽默,对这个片名仍然有一定的期待。再次,演员沿用徐铮和王宝强的组合,观众对这个组合的搞笑能力是认可的。除了葛优之外,黄渤、徐铮、王宝强都是当红的喜剧演员。对于不太依赖巨额投资、超级视觉奇观的常规喜剧片来说,演员的吸引力尤其重要。
从导演能力上来说,虽然《泰囧》为徐铮的处女作,但是故事的总体脉络把握得非常到位。在项目策划的时候,也许从来没有导演过大电影的徐铮决定亲自做导演,这也许是这个2500万项目中唯一的风险,也难怪徐铮曾带着这个项目跑过多家公司,都被无情拒绝。但是徐铮亲自参与了《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等在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几部新一代的喜剧电影,所以,徐铮骨子里边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成功原则和经验教训。
从团队素质来说,王宝强主演了《天下无贼》、《人在囧途》,黄渤则主演了《大电影之数百亿》、《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杀生》、《厨子戏子痞子》等。可以说,这部影片使用了内地都市喜剧类型中除了葛优之外的另外三个最具知名度、也最为优秀的喜剧演员。而策划和编剧团队中,《》的导演和编剧杨庆、“疯狂系列”的策划和编剧之一刑爱娜、“呼叫转移系列”的编剧束焕等重量级喜剧创作者的名字,这都是徐铮所具备的极为关键的独家“软实力”。
从故事水平上来说,“泰囧”延续着“囧途”感觉的故事创意,电影本身有很强的故事冲突,“瞎搅和”、“恶作剧”、“错位”、“误会”、“倒霉”这五种喜剧情节在《泰囧》里边均有涉及,这些情节所造成的“笑点”,恰恰是《泰囧》中最能让观众产生爆笑并印象深刻的特点。在角设计方面,王宝强所饰演的王宝是个执着多嘴的二愣子,“傻”和“二”尤为突出;徐铮所扮演的徐郎充满优势意识,却处处陷于无奈、尴尬、囧态百出的境地;黄渤所演的高博被安排在反一号的位置上,道德上显得相对低劣,做事鸡贼狡猾、不择手段,最后自食其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另外,泰国的异国情调、关于“性”的笑话、公路片的结构、三个男人的屌丝命运也是该电影“雅俗共赏”的一大亮点。
综上可见,由于类型定位、片名、类型演员三方面形成的一个“类型标签”效应,也包括由导演能力,团队素质、故事水平等各种元素决定了《泰囧》的创作质量。正如尹鸿在《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中说的“适当的时机出现了一部适当的电影,而这种适当既体现为影片本身题材、类型、风格、节奏、演员配置等方面恰到好处,也体现为它到了一种与中国本土观众沟通的质地、方式、内容和情感。用笑点密集的喜剧、一气呵成的故事、接地气通人情的人物形象、不装不假的叙述态度,完成了对观众的逆袭。”
其实,《泰囧》并不是喜剧电影发展中的一个特例。1997年提出“赢得市场、赢得观众”的口号, 随后建立电影企业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 制作发行了《甲方乙方》等喜剧影片, 成功创造“贺岁片”模式。虽然当时的票房不能与当下相比,但它提供了一个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和娱乐形式, 暂时缓解了“自由市场”带来的迷茫和恐慌,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的风向标。。
中国大陆90年代,喜剧电影也有很多经典之作,如1992年黄建新导演的《站直了, 别趴下》、夏钢导演的《大撒把》;1993年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 陈佩斯、曾剑锋导演《孝子贤孙伺候》;1996年王朔、冯小刚导演《冤家父子》; 1997年张艺谋导演的《有
话好好说》、冯小刚导演《甲方乙方》;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不见不散》;1999年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等。
葛优主演的喜剧电影有30余部, 其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大腕》、《手机》等喜剧贺岁片都是当年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 无论葛优饰演正派或反派、小人物或名人, 都被观众所认可, 其幽默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他的喜剧风格正是喜剧电影类型化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和被观众所认同的。不论这种喜剧是否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喜剧性, 但是这种喜剧演绎符合人们的喜剧审美需求,与现代性的悖论和后现代的疯狂等文化思潮紧密相连,也许喜剧性也正是在这种变幻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涵义, 成为人类永恒的审美范畴。
香港的喜剧电影在上世纪末也迎来了一次高潮,8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类型化、模式化, 如动作喜剧、警探喜剧、鬼怪喜剧等,而且规定了一种“‘90分钟狂欢’的模式, 即一部90、分钟的喜剧电影分为9本,第1本先声夺人, 4本第一次高潮, 7本第二次高潮, 9本完美结局, 并且把笑料、特技和动作分插到9本之中, 力图让每本都产生喜剧效果。” 正如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评价王晶喜剧电影: “其电影更是集体创作剧本的典型, 噱头层出不穷, 开场即叫人喘不过气, 60秒内若非出现笑料, 便有追逐或悬疑场面。
对比大陆和香港的喜剧电影可以发现,香港喜剧电影有类型化、模式化发展的影子,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大陆喜剧电影叙事方式、情节设置、语言模式、镜头技巧等方面均有深入的探索, 但是电影的产业制作、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僵化, 并不能使这些艺术要素得以充分发挥。
回到《泰囧》上来,按照类型规律做电影,《泰囧》的确能够保证影片获得一份稳妥的利润,如光线在上映前的预测,大约4-5亿的状态,但是12亿以上的票房,并不完全是类型规律能够解释的事情了。
我觉得《泰囧》能够成为新时期的“喜剧之王”,主要有以下缘由。
第一,在当下电影市场上,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认真按照类型规律做片子的人还是很少,所以一部正常的、合乎规律的喜剧电影就能雄霸天下。
第二、《泰囧》其实是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喜剧电影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最优质的资源的一次完美整合。正如一段影评:“《宿醉》在美国闹,《泰囧》在大陆火,都是卖个类型与路数。徐铮这部处女作比《人在囧途》稍弱,也无法与宁浩当年《疯狂石头》和《疯狂赛车》
在类型上有突破。但,巧的是这片什么都赶在趟上,档期、路子、音乐都对,应了《一代宗师》那句‘时势使然’的话。因此,《泰囧》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
第三,影片在宣传发行方面的策划大胆灵活,打击精准,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第四,正如徐铮所说,观众在贺岁档的喜剧饥渴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档期的其他影片相对严肃沉重,让观众对这样一部喜剧电影充满了渴望。《泰囧》把一些零散的文化碎片拼贴起来,形成一种众人狂欢的文化景象和游戏人生的表述方式
电影管理机构政府官员童刚说:“国产电影的核心创作力不强,在类型化开发、多样性建设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电影经过10年的产业改革,从“有产品缺市场”发展到“市场火热产品不足”,应该是面临的是新挑战新难题。”
当然,《泰囧》并不是毫无瑕疵的。这部电影有笑点但大部分生硬三俗,故事没有情怀,大量桥段严重抄袭,没有原创喜剧桥段。在这个人人猛于消费流行语和微博段子的时代,《泰囧》能够“叫好又叫座”。但是,如果不往前大胆探索创新,而是沿袭旧的路子和套数,那么就像网友的玩笑,年底的《人再囧途之何炅》将会名利双失。当下我国的整个电影界还是比较迷茫,类型化的形成还需要一代代电影人的努力。
《泰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就如徐铮导演和王长田先生所言,《泰囧》这部影片提供给市场后来者的最宝贵的财富,还是对于常规类型规律的尊重与实践,而绝非那些关于奇迹的谈资。对于市场上的后来者来说,尊重和实践各层级成本、各种类型的项目运作和类型创作规律,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稳定地位的唯一路径。
从电影产业及其企业发展模式来看, 当下喜剧电影也获得了一个民间发展契机, 在民营资本、贺岁片模式、个性导演和个性演员等因素的合力之下形成喜剧电影将迎来一个个的创作巅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