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城市青年工作部工作总结
团委城市青年工作部工作总结
2015年,城市青年工作部在团省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团中央各项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青年创业就业、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战线品牌工作。努力开创城市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团员青年为践行“陕西梦”、实现“中国梦”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方位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1、青年创业大赛掀起全省青年创业热潮。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积极协调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举办“沣西新城杯”第三届陕西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大赛自4月启动,截至目前,已在全省11个地市、12所高校及西安多个创业孵化园区、百货商圈等地共计开展海选30场,参赛项目1600余个,参与人数10000余人。11月中旬,主办单位及创业导师、专家召开项目评审会,评选出初赛优秀项目120个,后期,将通过“创业特训营”,最终选拔20强选手参加在陕西电视台举行的总决赛。大赛优秀选手将获得创业导师
跟踪辅导、免费入驻创业孵化园、项目和资本对接等多项创业支持。大赛注重运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达130余篇(其中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报道4次,华商报6期,腾讯大秦网30篇,三秦都市报3篇,陕西传媒网5篇,车体广告2条路线)。同时,穿插举办了“创客训练营”、“创业分享”、“青年创业新创业论坛”、“青年创业导师巡讲”等线上线下活动,极大丰富了大赛内容。目前,陕西省青年创业大赛以其优惠的政策帮扶、强大的社会声势、科学的赛程设置、广泛的社会参与度,成为陕西团组织服务青年创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举办“沣西新城杯”第三届陕西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业项目成果交流会,通过创新创业大赛选拔的100个优秀项目进行了展示交流,同时,邀请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等10位全国、省内知名企业家嘉宾做了现场分享。
初中团委工作总结 2、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打通就业“双选”渠道。积极建立高质量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企业用工、青年就业创造双向选择的有效平台。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见习基地实行“一个基地,两家认可”。截止目前,全省共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989家,提供见习岗位7.9万个,组织5.8万名青年上岗见习,见习结束后聘用2.07万人。其中,2015年新建见习基地299家,组织青年上岗见习7030人,同时,各见习基地为见习青年提供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依托陕西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
指导中心、陕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等优势资源举办公益招聘会,先后在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延安大学创新学院、西安培华学院等高校举办陕西省青年人才招聘会4场,参会企事业单位200余家,提供就业、见习岗位4000余个,切实为青年就业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
3、多角度帮扶载体创新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模式。注重创业孵化作用,命名首批10家省级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并将它们纳入团组织联系和服务范围,对运营机构负责人或团队、入驻孵化基地的创业主体,在政策协调、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给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服务和帮助,降低初创企业运行成本,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创新网上服务载体,开通上线“陕西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就业网络信息化服务,为广大青年搭建一个了解政策、获取信息的平台。截至目前,网站点击量已达27万余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承办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分会场系列活动和“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巡讲活动,邀请“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奖代表及陕西省“优秀青年创业奖”获奖代表走进陕西,讲述自身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与现场的青年们进行交流互动,祈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多层次覆盖,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突破发展
1、街道区域化团建跨越式发展。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区域组织共建。巩固提升西安、宝鸡、咸阳等第一批实施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的工作成果,大力推动全省第二批街道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实施。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共建月、“双百结对”共建工程等活动,努力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同时,进一步加强街道团工委直属团组织建设, 积极推广行业建团、楼宇建团、市场建团、园区建团等联建共建模式。在青年聚集较多的商业街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居住区及“两新”组织、文体兴趣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功能性组织中,因地制宜建设团组织,实现社区建团全覆盖。二是延伸团组织手臂,加强工作力量配备。发挥街道团工委的枢纽作用, 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引导工作。及时发现青年组建社会组织的意愿, 积极孵化培育公益性青年社会组织,在活动场地、项目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在具备建团条件的社会组织中及时建立团组织。巩固街道团工委班子,为区域化团建提供稳定的骨干队伍。举办全省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示范观摩现场推进会、街道团工委书记培训班等,不断加强团组织的工作力量,实现培训全覆盖。三是创新资源整合,拓展青年阵地。深入挖掘、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团组织的资源整合方式,积极将资金、项目、阵地等资源下沉到街道,并向工作突出、青年密集和经费短缺的街道倾斜。主动争取组织共用活动场所, 协调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共享活动阵地。充分
运行好各类新媒体手段,推进网上网下平台互动。四是加大经费支持,打造区域特品牌。积极争取组织、财政部门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街道工作经费尚未落实区县的督导力度,确保经费得以落实。持续推动街道团组织“一街一品”工作品牌创建活动,每个街道打造一个区域特品牌,已形成西安市西一路街道鸿燕志愿服务队、汉中市龙江街道飞龙艺术团服务队等128个特品牌项目,主要涵盖思想引导、创业就业、文化引领、志愿服务、学习教育、道德风尚、新媒体建设等方面内容。截至目前,全省共205条街道,建立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205个,直属团组织2537个, 社区建团率100%, 联系青年社会组织979个, 开展活动1231余场次, 参与青年10.33万人。
2、非公有制企业团建持续巩固。一是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支持,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团共建工作的意见》(陕组发(2015)18号),从党建带团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多方面为非公企业团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覆盖面有效扩大。采用“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扩大覆盖”的办法,今年重点以经开区、高新区、商务区等非公企业高度密集的各类经济园区为重点,持续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努力夯实团的工作基础。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企业自愿的原则对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和挂靠管理,明确隶属关系。2015年全省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915个,
覆盖35岁以下青年1.71万人、团员青年0.9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9%。三是活力显著提升。按照“建起来、活起来”的要求,在激发非公企业团组织活力上下功夫。落实“174”直接联系管理机制,对省、市、县(区)筛选出综合评估靠前的100家、70家、40家已建团非公企业进行直接联系管理并实行动态评估、优进劣退机制,着力构建非公企业共青团工作骨干网络。通过资源合理分配、搭建活动平台、非公企业团干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激发骨干非公企业团组织的内生活力。同时,将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最美青工等团的品牌活动向非公企业倾斜,有效增强了非公企业团组织的活力。
3、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建稳步提升。一是继续加强国有企业团的建设。开展国有企业共青团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掌握省、市属国有企业团组织设置、工作情况。着力强化企业内部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企业内部各类用工青年的服务和管理。加强企业团干部的配备、培训和管理工作,注重选择生产、经营、技术等部门的青年骨干担任团的干部。二是扩展机关团组织外部效应。充分发挥机关在管理、人才、阵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探索以青年工作委员会、建立行业团( 工) 委等方式联系管理所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以工作联动、资源共享等方式与辖区内团组织开展联建共建,不断拓展机关共青团工作的空间。积极动员全省各级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干部到街道、社区报到,支持区域化团建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