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完整版)《金融学》教学大纲(本)
(完整版)《金融学》教学大纲(本)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主要内容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金融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
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
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理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观察和分析
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金融实践发展新的改革方向,新变化,新形势。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介绍学生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及实务知识,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
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地担任相应的工作。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金融学》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金融学》都是在修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之后开设的,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金融学》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等。
五、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以金融学相关理论为依托,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理解和熟悉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课程以教师先通过授课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系统讲授,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比较全面
地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地担任相应的工作。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货币——金融的本源性要素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难点: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发展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货币“量”的规定性(货币的范围)
第二章货币制度 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难点: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发展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货币制度
第三节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与体系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率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能根据信用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机制,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
性。
重点:信用的形式,利率的分类,利率的作用
难点:信用作用机制,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利率的市场化
第一节信用概述
第二节信用工具
第三节利息和利率
第四章外汇与汇率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外汇的职能与作用,了解外汇的一般分类和决定汇率高低的一般因素,掌握外汇的各种形式,能根据外汇的基本特征解释与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汇率变化机制,通过学习汇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汇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
重点:外汇的概念与特征,汇率的决定,外汇风险
难点: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其约束条件
第一节外汇与外汇储备
第二节汇率及其决定
第三节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其约束条件
第四节外汇风险与外汇管理
第五章金融市场 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了解金融市场的
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以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及各子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及各子市场的运作与发展
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其他金融市场
第五节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章金融机构 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内在机制,掌握市场体系下不同国家金融体系构成的共同特点;通过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认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弊端,并探讨与市场经济适应的金融体系的特征。
重点:金融体系的构成
难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机构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
第七章商业银行 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与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本金特点,处理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及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重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难点: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管理理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金融创新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第四节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八章中央银行 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
重点:中央银行的职能,组织机构,中央银行的业务
难点:清算制度,货币创造,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第九章货币需求 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需求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观点、理论;掌握货币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及权变法和规则法。
重点:货币需求原理,权变法和规则法
难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第十章货币供给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供给的基本观点、理论;了解货币供求的基本原理;掌握存款货
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重点:货币供给原理,影响货币供给因素
难点: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掌握货币失衡的理论模型;了解货币供求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重点:货币失衡的理论模型,影响货币需求因素
难点: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一节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第二节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第三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重点: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效应金融学都学什么
难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治理对策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第三节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第四节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调控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重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
难点:货币政策的运用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第四节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理论
第五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第十四章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 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金融压抑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并掌握金融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及趋势。
重点:金融压抑,金融发展
难点:金融改革及目标模式选择
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
第二节金融压抑、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
第三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四节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二)学时分配表(按教学内容安排)



七、教学评价
1. 考试时间:期末考试
2. 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3.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40%+和期末考试60%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金融学》(第四版)曹龙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主要参考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4版
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莫顿、博迪《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2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7版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格致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报刊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证券、投资类)
2. 金融研究;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
5.国际金融研究;7. 农村金融研究;9.财贸经济;10. 财经理论与实践;11. 投资研究;12. 保险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