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浙江高考)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用一首小诗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按此情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场景,并且要有人物“他”的心理描写。小诗中提到的场景要素: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人物是“我”,但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需要转换成“他”;人物的活动是:坐在台阶上数蚂蚁;人物的心理主要是“数回一个童年”。从人物的心理可以推断出人物此时有些迷惘等。结合以上几点,写成一段连贯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2.(2012·浙江高考)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
解析:考生在扩展语句时,应在“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这几个词的限制下创设具体的语境。在展开想象时,想象的内容要合理,要和创设的语境及银杏树本身的特点相吻合。此外,还要注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深秋,一场疾风骤雨后,银杏树在萧瑟的秋风中发抖,那凋零的黄叶像蝴蝶一样飞舞,不情愿地落在地上,无缘初冬的风景。
3.(2014·四川高考)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解析: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要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4.(2013·天津高考)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为一段散文,限60字内。
答:
解析:“风儿吹来”可以用补充附加成分的方法扩展,如风吹来之后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可以进行一番描写和渲染,草、花儿、果的情况以及人的感受,都能丰富语句的内容。
参考答案:柔柔的风儿轻轻吹来,带着草的生机、花的笑脸、果的娇羞,蕴着草的清新、花的芳香、果的甜美,这是我和天空的幸福对白。
从全国各地近几年高考扩展语句题考查情况来看,扩展语句属于冷考点。但在冷寂多年后,扩展语句的考查又登上2017年浙江高考的舞台。冷考点不再“冷”,需要我们在备考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考查能力是什么? 主要考查想象、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 2.考查题型有哪些?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段话 主要考查诗意素描型,连词成文型、补写续写型也偶有出现。 | 3.考题特点是什么? 题目综合性强,有的与仿写句式相结合,有的与简明、连贯、得体融合,有的与应用文写作结合,有的与修辞手法运用结合,有的与图表结合。 |
一、明确扩展语句的4大题型
“扩展语句”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或者图画),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进行扩展。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条件和命题者创设的情境,把一个较短的语句扩展为一个合乎题目要求的长句或小语段,有时也会要求把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提供的语句语体彩不同或提出的扩展要求不同,那么答题方法也不一样。如属描写性的扩展,一般要求生动、形象、具体;属议论性的扩展,一般要求具体、明确、清楚。目前高考主要倾向于考查以下4大题型:
连词成文型 | |
“连词成文型”扩展就是提供一组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要求考生写一段话,将这些词语包含在内。有的要求围绕一定的中心写一段语意完整的话;有的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扩展成意蕴丰富的一段话。
[解题方略]
第一步,要看清题目要求,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题目要求的词语都要用到,不能偷换、遗漏或更改。
第二步,要明确需要串联的几个词语的意义,注意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准确使用词语构造恰当的语境、营造恰当的氛围。
第三步,扩展后的句子和语段表意要清楚明白,在语意上要符合逻辑,要有实在的意义。
第四步,自我检查,通读所扩展的文段,确保言通、字顺、意明,且符合字数要求。
[应用体验]
1.运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字。
考试后 黄昏 鸣蝉
[审题要仔细]
题目要求 | 思维方向 |
运用这3个词语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 探究词语特点及词语之间的联系,这3个词语中“考试后”表示特定的场景,“黄昏”表示时间,“鸣蝉”表示外界的环境。同时一定要理清这三个词语间的联系。语段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那么“黄昏”“鸣蝉”就是外界的景,而“考试后”决定了要抒发的情。 |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 答题时切记要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一般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引用等。通过修辞的运用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 |
不少于100字 | 主观性题目经常或因字数不符合要求,或因表述不够生动,或因书写潦草等原因造成失分,这一失分关键在于对答案没有进行深加工而有较多小问题,建议在解答所有主观性题目时先在草稿纸上打草,修改完善后,再工整地誊写到答题纸上。 |
答:
参考答案:考试后,我漫步在林荫道上,任微风轻拂我的脸颊,送上清凉的抚慰。已近黄昏,夕阳却还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流连天边,校园依然一片明丽。缕缕霞光穿过香樟树参差的叶缝,撒下一地碎金。树荫里,鸣蝉在快乐地吟唱,响亮而富有节奏感,我也不禁哼起了小曲儿……
2.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象为必要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要求:①有心理描写;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有意境;④不少于120字。
答:
解析:题干要求“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象为必要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要求“有心理描写”“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有意境”等。首先要注意“场景”的要求,要有
一定的观察顺序,要体现出场景的特点,同时要注意描写时的一些具体要求,即要有“我”的心理描写,要注意运用修辞。
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柔和的光芒笼罩着将暮未暮的世界,天地苍茫而祥和,河水平缓而安静地流淌,不发出一丝声响,河面却闪烁着红宝石般的粼粼波光;远山如黛,蜿蜒起伏,它们正一个接一个地向我轻声道别,然后慢慢隐没于黑暗之中。坐在这金斜晖里,望着眼前无限美好的河山、大地和天空,我的内心安宁而愉悦:生命如此静好!
诗意素描型 | |
这种题型一般指对古诗名句的扩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对题目中所给句子进行情景式扩展或赏析式扩展。简单地说,就是把诗句改成散文。当然,原诗句的格调、主旨、意境不能改变,要有合理且丰富的联想、想象。此类题以扩展写景句居多,与“题型一 连词成文型”扩展语句中的描述情景类题型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解题方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