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一战后的世界第39讲现代世界的人口迁徙...
第39讲 现代世界的人口迁徙和文化的交融、传承与保护
课程标准
1.了解历史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2.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3.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4.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3·P43~46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20世纪80年代之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种类:难民分为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2)难民救助:“联合国难民署”《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世界难民日”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原因: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美国的多元文化
①原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②表现: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③特点: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④存在问题: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知识点二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链接·选择性必修3·P71~75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战争使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③在帮助宗主国作战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斗争的武器。
(2)主要表现
①亚洲: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②非洲、拉丁美洲:埃及、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原因
①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②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②二战后,英帝国解体。
③法国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印度——多样化特征
①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
③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知识点三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链接·选择性必修3·P77~82
1.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中国古代教育
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地方官学——汉朝开始设立
私学
①产生:春秋时期
②发展: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中国近代大学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③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新中国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
初期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后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4)西方教育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2.图书馆和博物馆扩大文化影响力
(1)图书馆的成长
①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②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明清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2)博物馆的成长
①“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⑤1905年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1959年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2003年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3)意义: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知识点四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链接·选择性必修3·P83~87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文物收藏: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2)近现代立法保护
①世界各国的立法保护: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②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①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②内容: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③意义: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它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④完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2)中国与文化遗产保护
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世界遗产中国第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2011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文化遗产: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被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社会情境——难民问题
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 200万人。2009年纪念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思考:分析当代难民问题产生的根源。
                                   
2.视野拓展——现代世界人口迁徙面临的文化挑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