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现代汉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28卷第1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Vol.28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K ashgar Teachers College Jan.2007
透视现代汉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Ξ
贺义廉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
摘 要:现代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般渊源于历史事实、寓言故事、古人语句等等,有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上的某些面貌特征。不少成语集中揭示了汉民族的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折射出古代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特点。关键词:现代汉语成语;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32X (2007)0120048203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中华民族语言之精华———现代汉语成语。其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
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现代汉语成语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现代汉语成语的传统宗教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成语显示了汉民族的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特征。所谓“三教九流”,“三教”指的就是儒教、道教、佛三教。
1.现代汉语成语显示出儒家文化特征“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体现了儒家积极用世的人生价值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表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方面的见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叫“三从”,
妇言、妇功、妇德、妇容称为“四德”,显示儒家的礼
仪道德思想。
2.现代汉语成语显示出佛家文化特征“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
“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表现了佛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精神境界。
“面壁九年”,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
“降龙伏虎”,佛教的故事,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聚沙成塔”“醍醐灌顶”“叶落归根”“逢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反映佛家智慧、带有佛教文化特征的成语。
3.现代汉语成语显示出道家文化特征
84・Ξ收稿日期:2006205215
作者简介:贺义廉(19622),男,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知足长乐”,意为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此语出自《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足矣。”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绝圣弃智”,他所提倡的“知足长乐”似乎有满足于现状这层消极意义。李白《将进酒》诗里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浇愁,以醉求乐,把世事一股脑儿抛开,其实是一种消极回避的人生观。“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说明掌握事物的个性与特质的联系。庖丁解牛数千头,历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惊奇赞叹。庄子释其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处于至虚,游于无有,不为外物所伤。说明庖丁深谙牛的骨骼筋络,熟练掌握解牛技巧,操刀如神,游刃有余,故用刀十九年如新。如果庖丁没有掌握解牛技巧,大逆解牛之道,割筋断骨,两物相伤,非月月换刀不可。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无为而治”“清净无为”“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反映。
二、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艺术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成语不仅呈现出传统宗教文化的特征,还显现出文学艺术文化的特征。
1.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文学艺术文化特征
“按部就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举棋不定”等。“文过饰非”,典故出自《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以及《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这里“文”的意思却又为“掩饰”之意。即“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
2.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音乐艺术文化特征
“高山流水”是一个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记载在《列子・汤问》中,俞伯牙善于弹琴,无论他想表达什么感情,是高山般的志向还是江河般的胸怀,钟子期都能听出来,俞伯牙把他引为知音。“哀丝豪竹”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一字一珠”比喻歌声圆润自如。薛能写了一首《赠歌者》:“一字一声一颗珠,啭喉疑是击珊瑚。“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引商刻羽”等成语来源于同一个音乐典故。列子笔下最卖座的歌手名叫韩娥,歌声极其优美,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最有名的古琴曲是《广陵散》,它是竹林七贤之———嵇康告别人生舞台时弹的绝曲,从此失传,史称“广陵绝响”。“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灰溜溜走为上计。
3.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绘画建筑艺术文化特征
“画蛇添足”画技娴熟的人不能喝到酒,画艺迟钝的人却大饱口福,个中底蕴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王浮在《神异记》中写道:“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睛龙就会飞去。旁人以为他胡说,坚决要求他画龙睛。张就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鸣电闪,两龙破壁而去,未点睛的还在原处。“尺幅万里”“咫尺万里”形容图画画幅虽小,但有极强的概括力,能够表现寥廓深远的景象和意境。王维的画立意高妙,深得苏东坡赏析,誉之为“画中有诗”。文与可画竹别具一格,神形毕肖,苏东坡称赞他“胸有成竹”,画技高超。唐朝的张澡是画松的高手,“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双管齐下”便源于此。
“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三、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风俗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成语呈现出礼俗、服饰、饮食等风俗文化特征。
1.现代汉语成语展示出礼俗文化特征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
“文东武西”,这其中典故是出自汉初“武将居西,文官居东”的朝仪。
“文武之道”,“文”是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方略,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典故出自《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下;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其他的还有如“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夜郎自大”“彬彬有礼”“知书达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归”“八拜之交”“张灯结彩”“秦晋之好”“洞房花烛”“月下老人”“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断发文身”“披麻戴孝”等显示出中国古代礼俗文化特征。
2.现代汉语成语体现饮食文化特征
“民以食为天”。当吃与成语完美结合的那一刻起,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千年便由此揭开了它的面纱。“游龙戏凤”“花好月圆”“龙凤呈祥”“碧血丹心”“满汉全席”“列鼎而食”“山珍海味”“雕盘绮食”“以酒会友”“座无虚席”“开怀畅饮”“酒逢知己”“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日暮酒阑”“杯盘狼藉”“醉眼朦胧”“尽欢而散”“旧雨新知”“一觞一咏”“饮酒赋诗”“以茶代酒”“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
9
4
“酒囊饭袋”等等。这些成语在酒店的宴席上经常出现。
现代汉语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五味俱全”指的是调味齐全适宜。这些都体现了传统饮食烹饪文化的观念。
3.现代汉语成语反映出服饰文化特征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只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曹风・蜉蝣》,原文是“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蜉蝣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裳。后来就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凤冠霞帔”“黄袍加身”是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普通劳动人民只能是“荆钗布裙”。
四、现代汉语成语反映出教育科技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成语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历史、教育、科技文化特征。
1.现代汉语成语反映出教育文化特征
汉民族文化十分重视教育,强调“尊师重道”“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皓首穷经”“凿壁偷光”“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
“独占鳌头”指封建时代在殿试中中了状元。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则称为“三元及第”。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一发千钧”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退避三舍”中的“舍”为古代行军路程的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还有:“咫尺天涯”“春风化雨”“良师益友”“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薪尽火传”“名落孙山”“青出于蓝”“断机择邻”等显示出古代教育文化特征。
2.现代汉语成语反映出自然科学文化特征
“饮鸩止渴”,“鸩”是指放了的毒酒,原意是喝毒酒解渴,现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刀耕火耨”,火耨者,用火
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它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语出《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耒耜为食。”现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刀耕火种”。“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古代炼铜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
反映自然科学文化特征的成语很多,还有“斗转星移”“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百炼成钢”“半斤八两”“锱铢必较”“刀耕火种”“钻木取火”“风云莫测”“雷霆万钧”“水滴石穿”“沧海桑田”。
医学上如“病入膏肓”“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妙手回春”“以毒攻毒”“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3.现代汉语成语反映出历史文化特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告诉我们现代汉语成语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史书”。
如“卧薪尝胆”:勾践睡卧在薪柴之上,尝食苦胆,传递了一种事业精神。“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烧典籍的历史。对于成语原有典故的了解便可以对成语的现在含义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焚杀儒生之事,现在就演变成为历史上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的政治败笔。“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去诸葛亮南洋草庐请他出山的故事,现在则为礼敬下士之意。“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学习外族长处的一大创举,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日益强大,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被传为千秋佳话,历来为人称道。同时,这也预示着赵国的兴旺发达。“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时,秦昭王骗赵国说,愿以十五城换取赵国和氏壁,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时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和氏壁到秦国易城。最后,蔺相如凭着机智和勇敢与秦王周旋,终于不辱使命。后秦与赵于渑池会盟,秦王羞辱赵王,并要求赵国以十五城相赠。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与秦王针锋相对,最终使秦王屈服,签订了盟约。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上例证与分析,足以说明现代汉语成语中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活化石。
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