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有学者指出:二战后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苏联的势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美国错误的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因而制定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爆发。材料旨在说明(        )
A. 战后苏联致力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
B. 美苏争霸是导致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 美国对战后世界形势和苏联行为存在误判
D.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是冷战的直接体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然而美国错误的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可知,美国对战后世界形势和苏联行为存在误判,因此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全国有哪些好的高中
2.1968年美国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仍按照官方价格兑换黄金,但私人黄金交易须在自由市场进行买卖,由供求情况决定价格。于是,黄金便有了官价市价的区别。美国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
A. 维持美元的价格和地位
B. 逐步放弃美元黄金本位制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制造金融混乱,赚取汇率差价
【答案】A
【解析】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美元的价格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A。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军事上相互配合,推动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下列军事行动中,就参与国而言,包含美苏两国的是(  )
A. 易北河会师
B. “霸王行动”
C. “火炬”计划
D. 西西里岛登陆
【答案】A
【解析】A.1945年4月,一支美军侦察队与一队苏军在易北河不期而遇;
B.“霸王行动”指诺曼底登陆,苏军没有参加;
C.“火炬”计划是英美在北非的行动;
D.西西里岛登陆,苏军没有参加。
4.下图为二战后法国共产党人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主题是: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
A.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大国对峙的加强
C. 两大阵营最终形成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B
【解析】材料漫画内容“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这体现了美苏大国对峙的格局,故B正确;
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指美苏之外的新兴国际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故A错误;
两大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材料漫画没有反映,故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问题,不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故D错误。
故选B。
5.1980年,韩国金斗焕政府在驻韩美军的默许下,调军镇压光州数十万市民、工人和学生的游行。据韩国政府称,事件中有191人死亡、952人受伤,并有4863人先后被捕。此事件反映了(        )
A. 冷战阴影下世界民主政治的挫折
B. 韩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C. 东北亚是美苏的战略中心地区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之下,韩国政府的暴力行为严重破坏了民主政治,时间在美苏冷战期间,故选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韩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故排除B项;
美苏的战略中心地区是在欧洲,并非在东北亚,故C项错误;
政治多极化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故选A。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一文中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发生了两种理念,或称两个计划的竞争,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凯恩斯是当时英国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怀特则是美国财政部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但最终会议通过了怀特计划。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 怀特计划更为完善
B. 美国希望重建世界秩序
C. 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D. 美国赢得更多国家支持
【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的经济实力足够雄厚的基础之上的,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所以美元最终取代英镑的地位。
7.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的复电中说,“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斯大林此言(        )
A. 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B. 推动了中苏两国的结盟进程
C. 证明中国反帝斗争彻底胜利
D. 赞扬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可知斯大林强调中国在击溃日本法西斯
方面的重大贡献,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中苏已然建交,排除。
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签订,排除。
C项,材料显然是在强调中国的国际贡献,排除。
故选D。
8.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总司令
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 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答案】C
【解析】中国远征军赴印缅开辟抗日战场、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等信息表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正确。
9.1950年7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7.5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这说明(        )
A. 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
B. 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
C. 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
D. 美国调整亚太地区战略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处于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地位低下,美国组织自卫队并恢复日本经济实际上是为冷战做基础,调整亚太地区战略,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论述美日关系而不是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
东亚区域的两极格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自卫队是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并不是自身的军队,因此“军国主义复活”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故选D。
10.下表是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五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其中①是(        )
A. 德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变化可知,①国家在1913—1948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相较于除②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仍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并未抓住发展机会,导致自身开始走下坡路,但由于第一次工
业革命中积累下来的雄厚优势,仍处于领先地位,故①应为英国,故B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B。
11.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
A. 扩展社会主义阵营的范围
B. 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 与美国争夺新兴民族国家
D.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
联意图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
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民国家并无关联,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解放运动,排除。
故选C。
1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当交战双方战得难解难分时,……潘兴(1860\sim 1948年,美国将军)率军到法国,‘我们来了!’一句,表示了美国报答法国帮助其独立之恩,这是美国成为世界巨强的第一次啼声”。潘兴率军到来加速了(  )
A. 克里木战争结束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C. 普法战争结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答案】D
【解析】A.是英法和俄国进行的战争。
B.潘兴将军带领美国军队在欧洲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与美国无关。
D.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15分,共计105分)
13.(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会议的背景。
13.(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波茨坦会议的影响。
【答案】(1)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亚洲战场,日本仍负隅顽抗;争取苏联尽快加入对日作战;讨论德国问题以及战后欧洲的安排。
【解析】(1)本小题的背景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45年”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为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亚洲战场,日本仍负隅顽抗;争取苏联尽快加入对日作战;讨论德国问题以及战后欧洲的安排。
【答案】(2)对战后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了战后世界的安排;使战时同盟维持,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彻底胜利的进程;会议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开始恶化,尤其是美苏的矛盾。
【解析】(2)本小题的影响结合第一小题的背景以及会议讨论的问题,可知这有利于对战后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明确了战后世界的安排;使战时同盟维持,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彻底胜利的进程;会议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开始恶化,尤其是美苏的矛盾。
14.(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会议的背景。
14.(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波茨坦会议的影响。
【答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亚洲战场,日本仍负隅顽抗;争取苏联尽快加入对日作战;讨论德国问题以及战后欧洲的安排。
【解析】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欧洲战场、亚洲战场状况以及争取苏联抗日和对战后国际秩序事宜等方面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