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考点大全笔记
选择题
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赋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C.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D.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答案: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故选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
..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⑫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
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
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
①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
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⑪⑫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故选B。
3、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折(qū)歌曲(qǔ)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
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实弹(hè)
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差强人意(chà)
答案:A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全国有哪些好的高中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4、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
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C
此题考核文中句子的含义的题目,注意根据上下文和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题中A项,“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主观臆想,脱离原文;B项,“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无中生有;D项,“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无中生有。
小提示: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是满月,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
照,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却所以然而既
B.即使也因此但固
C.即使也因而但是既
D.虽然却所以但固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通读文段后,由“有一层淡淡的云”可知,和这一天是“满月”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前两个空应该填写“虽然……却(但是)……”,BC两项中“即使……也……”是假设关系,故排除BC两项。
然后对比AD两项,最后一个空是“既”和“固”,“既”表示并列关系,“固”表示让步关系,根据下文“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可知,前文“酣眠”即使可以不满足,“小睡”也是可以的,用让步关系会更好。排除A项。
朱自清《荷塘月》的原文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故选D。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答案:D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
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D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本句中“桐城”为籍贯。关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
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故选D。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___________而中断。
(2)他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___________地夸奖起教练和自己团队的表现。
(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_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
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
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
答案: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
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彩和语境。需要注意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1)句“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
排除CD两项。第(2)句因获奖心情高兴,夸奖教练和团队的表现,属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符合语境,排除B项。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应选“不由自主”。
故选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高山、流水、月、天光之美。这是从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
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史实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
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
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
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
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流露出自己的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错误,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
现了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后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
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故选C。
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
荷等等,可是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
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
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
比拟人)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的
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的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辨析。A项,“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
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彩不浓,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