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方法】2021年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复习方法】2021年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一)
    许多通俗的诗歌和谚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歌和谚语的理解,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我们的地理知识。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
    这首诗揭示了地球不断地从西向东旋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地球在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的长度。赤道地区的线性旋转速度为40000 km÷24小时≈ 时速1670公里(8万里,4万公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赤道上1°弧的长度:40000 km÷360°≈ 111公里/升°。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大圆的每一条弧的长度约为111公里(球的大圆是指穿过球中心的部分与球面的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这首诗反映了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差。虽然月球相对较小,但它仍然“像一个金盘”,因为它离地球相对较近。诗中描绘的月亮与满月相对应,因为“月亮像一个金的盘子”。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这首诗描述了日食。就像满月一样。在农历的第15天,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地球可能会阻挡全部或部分阳光,造成月食。在农历的第一天,可能会有日食。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2021年冬至具体时间
    这组诗描写的是飞蛾眉月。“上蛾眉月”指的是阴历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月相,那时月亮大约在太阳的东边
    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月下,乌鸦啼鸣,满天霜冻。江峰的渔火让人难以入睡。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午夜钟声传到客船上。”(张骥《枫桥夜泊》)“钓鱼归来不系船。江村月下,你可以睡觉。即使风整夜吹走,也只能在芦花的浅水边。”(四孔书《江村集诗》)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去年的第一天,花市灯火通明,柳树尖的月亮上,人们约在黄昏后。”(欧阳修的《圣茶子》:“春江明月,堤岸上的姑娘们同行。她们唱着所有的新词,却看不见,红云映树,鹧鸪和鹈鹕哭泣。”(刘玉玺的《踏歌之旅》;“日落西山,苏月出东陵”(陶渊明的《杂诗二》;“晚云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的《阳关宋中秋月》)“床前的明月被怀疑是地上的霜;抬起头来看看明月,低头想你的家乡。”(李白的《静夜思》:“花房里有一壶酒,不相亲独自饮酒,举杯邀明月,影变三。”(李白《月下独饮》:“海上有一轮明月,天涯海角共享这段时间。情侣们抱怨遥远的夜晚,但他们在夜里却相思了。”(张九龄《望月思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桂花悠闲落,夜静,春山空。明月惊鸟啼泉”(王维《鸟鸣溪》)“孤光未照,却伤离别。如果我的小妾是嫦娥,我就不会缺少一个长圆。“(卢桂蒙,月亮成了一根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自古多情,离别伤人,忽视清秋更尴尬。今夜你在哪里醒来?柳岸上的小风和晚月(刘涌的《雨铃》)在哪里寻章节和句子,古老的雕刻昆虫,挂着玉弓作为窗帘的小月。当你每年都看不到辽水的时候,那篇关于秋风的文章在哪里?“(李茂的《南园》)“沙漠的沙子像雪,燕山的月亮像钩。”。你怎么能成为一个金的头脑,骑着一匹快马踏上晴朗的秋天。“(李茂的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
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满月。这件事在古代是很难完成的”(苏轼的《水曲首》)“它从国王那里消失了,没有必要去处理残废的机会。想到国王就像一轮满月,亮度每晚都会降低。”(张九陵的《福来自王》)“西天,离家,看月亮两圈。我不知道今晚在哪里睡觉。几千里的平坦沙滩上没有人。”(岑参冰碛作品)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
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
    11.“时间和人员相互催促,冬至升起,春天又来了”(杜甫的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冬天过后,种一个大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太阳下的万影,夜晚的万影》(傅轩之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动鞭子推动这四个动作,万物自然升起和静止。”(李白的日出入线)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亮出生了,森林即将破晓,一夜之间的雨就像秋天一样。”(许继夏天的知己)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
    16.“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夜风雨声落多少花》(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秋阴不散,霜迟飞,残莲听雨。”(李商隐对罗氏亭崔勇崔公的思考)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
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山清水清,夜间有霜冻。有几棵树是暗红和浅黄的。”(刘玉玺《秋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