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2018年39期总第427期
ENGLISH ON CAMPUS
灵惠特曼灵性思想的解读——以《草叶集》为例
文/陈俊英
一、引语
《草叶集》作为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从内容到形式都颠
覆了在它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传统创作模式,采用了“自由体”模式,一方面展现美国宽阔野性的自然风光和壮丽喧嚣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肉体和性的赞美,对万物皆有灵和灵魂不朽的信念的坚持。尽管诗集问世以来饱受世人争议,新英格兰诗人惠蒂尔甚至收到作为礼物的诗集时,毫不犹豫地把它扔进了火里,但如今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草叶集》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最重要的诗集之一。诗集中民主、平等、性、自由等思想在当代大放光彩。“全体”概念贯穿全文,是其
思想主线,也是全诗较难理解的视角。
二、灵性
对于“灵性”一词的理解,古今中外释义呈现多元性。古汉
语中,“灵性”被释为:精神、精气;对宗教的悟性;灵魂等,与英文spirituality相对应。现代汉语中“灵性”则意为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等,与intelligence相对应。西方概念中的灵性(spirituality)来自拉丁语spiritus,有不可或缺(breathe of life)的意思。基督教中spiritualitas用来指代神灵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綦玲认为现代汉语对灵性的解释与智慧相混淆,提出:灵性不等于智慧、感性;灵性不等于精神、宗教;灵性兼具神圣性和超越性。肯·威尔伯的《灵性的觉醒》中提出三个阶段(层次):身体、心智、灵性。指出随着意识的扩展,每条路线都会从“自我中心”的“身体阶段”到“种族中心”的“心智”阶段再到“世界中心”的灵性阶段。因此灵性兼具世界性和包容性,是意识的无限扩展。
灵性概念的提出与宗教相关。美国著名哲学家肯·威尔伯指
出,与灵性相关的宗教多为“世俗宗教”而非“深奥宗教”,是“物化的宗教,被列为神话式的宗教”。至超验主义时期,美国灵性探索迎来转折点,爱默生认为自然是超灵或是上帝的象征。“超验”一词源于康德哲学”,因而灵性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哲学。 《草叶集》继承超验主义,提出同加尔文教的教义
大相径庭的生死观。到了18、19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灵性遭到一些学者、流派的贬低。近现代,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关灵性探索的书籍并未绝迹,书籍陆续出版,灵性主题更为明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又掀起了对灵性关注和探讨的热潮。灵性在各个领域中有了较好的应
用,在医学领域中,冥想成为很好的手段,许添盛将赛斯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在教育方面,很多学者也在呼吁回归大学之灵性。 灵性文学逐渐兴盛,《与神对话》的出版就是一个明例。
三、惠特曼思想与灵修书籍中思想的比较
《草叶集》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因其要表达的思想是超时代
的,人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和体会如此超前的思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状态已然发生改变,接受和理解其思想精髓成为必然。从灵性角度解读《草叶集》,比较该作品与灵修书籍对于“灵性”思想的表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惠特曼的灵性思想。
1.自我与灵魂。惠特曼早年笔记中有记载:“我弄不懂这个
谜,可我总意识到自己是两个人——我和我的灵魂”。他对灵魂
的感知很敏锐,他与灵魂对话、攀谈,并歌颂灵魂,《草叶集》更是堪称一本灵魂的颂歌。《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的主旨是教会人们学会如何与灵魂进行沟通,让人们在忙碌的世界中学会倾听灵魂的声音,二者对灵魂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极其相似;惠特曼的自我主题很明显,“每个人唱着只属于自己的歌”,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灵修书籍也都强调灵魂与自我的联结,寻自我,爱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近年来张德芬出版的诸多作品正是属于寻自我,和自我重归于好的系列灵性书籍范畴。在自我的主题上,两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联结”方面,惠特曼在《夜里独自在海滩》中强调与万物进行联结。《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也强调自我与灵魂的联结,与地球的联结等;灵修书籍认为万物都是有意识的,灵性的,有相应的盖亚理论,认为地球也是有意识的。而惠特曼的《给某位市民》《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时》等作品也明确表述其“万物有灵”的观点。惠特曼强调,灵魂来到人世都带着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来,要做灵魂的奴仆,聆听灵魂的声音,到自己的使命。
2.性与死亡。《草叶集》中有专门描述性的议题。作者认为
“性包括了一切,肉体,灵魂”。这在当时是被评论家所唾弃的主题。人们耻于谈论性,认为性是罪恶的,肮脏的,而惠特曼却敢于发出心声,敢于赞美性,歌颂性。文中多次描述有关性的场景,言辞十分露骨且坦然。但惠特曼所描述的性不只是两具身体的交合,更是两个灵魂的融合。《与神对话》中关于性的描述也很坦白:性功能被认为是完全自然、完全美妙、完全好的。惠特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喜欢冥想,喜爱大自然。其诗歌形式多为自由体,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内容广博,充满灵性。最能体现其灵性思想的诗集《草叶集》就表达了他的自然哲思,政治哲思和人生哲思。诗集中主题众多,如民主、性、死亡等。从灵性角度比较当下灵修书籍和《草叶集》的主题思想,并将“全体”概念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理念相联系,有利于加强惠特曼思想的当代解读。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灵性;全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简介】陈俊英,严春妹(指导教师),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衢州学院校级教学团队“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编号JXTD201507)及衢州学院校级优秀网络课程“英
美文学1”(编号WLKC201621)的研究成果。
245
2018年39期总第427期
ENGLISH ON CAMPUS
Comparison of Identity of Divinity in the Biblical and Chinese Flood Myth
文/陈倩兮
1. Introduction
To take a close look into the cause, process and effect of
the flood both in Bible and i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flood myth, one may find that the Judeo-Christian identity of divinity is more God-oriented while the Chinese identity of the
supernatural is more human-oriented.
2. Cause of Flood
When it comes to the cause of the flood in Bible,
according to Genesis chapter 6, is that “the Lord saw that the evil of man was great in the earth, and every imagination if his the flood, water upon the earth, to destroy all flesh in which there is the spirit of life.” “And God said to Noah, ‘The end of all flesh has come before Me, for the earth has become full of
robbery because of them, and behold I am destroying them from the earth. Make yourself an ark of gopher wood.” It is simply out of the moral judgement of God that man throughout the earth is evil that condemns the fate of living things to complete destruction. In Bible, God is alienated from man and he is the absolute authority and almighty judge of morality, and human being can do nothing but submit to God, 【Abstract】From the Greek myth of Deucalion to the Mayan Myth of Popol Vuh, it is curious that numerous myths concerning deluge have been found throughout varieties of cultures. Whether it is a punishment or a natural disaster, we see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in different groups.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mythology,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origin of a culture, flood stories may help us gras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the two
brilliant cultures.
【Key words】flood stories; identity of divinity; God-oriented; human-oriented 【作者简介】陈倩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了属于自我的一切事物便都消失,不复存在。然而他却像个疯子一样歌颂死亡,歌颂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出生,高唱着死亡与出生同样幸运。这像极了中国古代的庄子在他妻子的坟前敲锣打鼓。灵修书籍《海奥华预言》也有对死亡的描述,认为死亡不是一件伤心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3.“全体”概念。惠特曼歌颂男人、女人、歌颂普通民众、歌颂各种各样的职业。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爱默生著名的“透明眼球”:“全体意味着自我感的消失。我变成
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都不是,却能看到一切。”惠特曼的许多诗篇的内容看似是自然风光堆砌般地陈列,实则意在表明自己犹如透明眼球,全视角无拣择地进行觉察。我们同属一个全体,惠特曼“谁贬低别人就是贬低我,无论什么言行最终都归结于我”的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乐意向所有人学习,给所有人教诲,爱所有人”,“我不作只涉及部分的诗歌/我创造涉及全体的诗歌和思想/我不为一天歌唱,而为所有的日子歌唱”,“我用现代的词汇——全体——讲话”。显然,全体概念贯穿全文。《与神对话》中也描述全体:“一切万有分割了他自己——在某个光荣的
瞬间,他变成同属于一切万有”,同属于一个全体。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体”比较
灵性内涵深刻,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领域对灵性的理解不
同。在肯·威尔伯看来,灵性可分为:代表任何路线的最高水平的灵性;自身就是独立发展路线的灵性;以及代表意识变异状态的灵性。他指出“整合图谱中的五大根本要素:象限、层次、路
历史背景即不同阶段。故,惠特曼的“全体”就是诗歌路线的灵性阶段,而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思想无疑是政治路线的灵性阶段,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草叶集》中的“全体”内涵的一致性不言而喻。无疑,《草叶
集》的思想是超前的,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作品。五四运动中刮起的惠特曼热潮就是一个明例。同时新的时代对文章的解读又会出新认识,鉴于灵性的包容性的特点,因而从灵性角度展开解读能够将其思想和各个领域联系起来。《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将惠特曼诗篇中有关“战争”的概念同教育改革相联系。五、结语
惠特曼创作的诗歌底蕴丰富。读他的诗,不仅能感受强烈的
美国气息,更能从中获得教育和哲学意义上的进步与体悟。《草叶集》的意义也在于此。与许多灵修书籍的观点一样, 《草叶集》中的 “全体”概念同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正体现了作者跨时代的进步思想及其对人类命运关怀
的灵魂主题。
参考文献:
[1]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3]尼尔·唐纳·沃尔什.与神对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4]綦玲.也论大学之灵性[J].现代教育论丛,200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