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
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
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
——我看“医药分家”
最近的几篇新闻报道,说是药价出厂几毛钱,到了患者手里,药价过百元,20%30%的利润让医生拿了回扣了。这些报道让人们对医生愤慨有加,好像医生是罪魁祸首!医生自古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德莫大焉!如果说所有的医生都变成了吃回扣的坏蛋,那么肯定是我们的医药制度出问题了。是谁把出厂价几毛钱的药物定价定到“天花板价”?为什么不让医生光明正大的收取自己应得的劳务报酬,而是偷偷摸摸的拿回扣?古今中外,医术高超的医生的收入水平都是属于社会上游的,因为医生的劳动不仅有体力、智慧,还有很大的风险,而且成才的途径漫长,从学医到博士毕业,再到拥有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术,没有二十年是完不成的。现在的医生的劳务报酬不能反映医生的价值。譬如做一台手术,十个人忙活一上午,手术费才几百元,每人才不到一百元;看一个病人,诊疗费6元、8元、高级专家才20元(山东省统一定价)。为了解决药价虚高,杜绝医生回扣,有人就出了一招:医药分家。医生处方,病家可以到药房购药,这样就杜绝了回扣。想法是好,但是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就好
象当年组织人员建立“临床路径”一样,譬如说糖尿病,只要诊断清楚,就按照统一的检查、药物来,就是按图索骥,目的是为了避免乱用药、滥检查。可是实施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好。因为患者的病没有按照路径来长,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不同病情,很难执行路径的处理方法。据说医药分家,在国外是很通行的方法,引进中国,西医西药还可以,如果套用到中医中药,那就会水土不服,是彻底行不通的。今天看了《中国中医药报》的一篇文章,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2011-12-7日《中国中医药报》一篇文章《串起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珍珠》,记载了安徽省名中医张琼林的故事。
“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六安市新华中医院主任医师张琼林这样认为。
他告诉记者,如今,中药市场出现的“伪、贵、缺、乱、滥”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一些人为了金钱而昧着良心,制造大批假药、劣药流入市场,致使名医开真方用假药,败坏了中医药的名誉。
张琼林退休后办了一家民营医院,而恢复传统炮制方法,保障中药质量是张琼林首重的原则。无论采购、炮制、加工以及制剂、用药等方面,他都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要求,处处体现“弘扬岐黄、求实存真”的办院理念。
在这家民营医院3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码放着各种中药材和饮片,通过洗、拣、切、炒、蒸、煮、炙、晾、晒等工序,炮制出合乎临床使用标准的中药饮片。制剂室里用的是上等蜂蜜、镇江香醋和专用白酒,按照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蜜炙、醋炙、酒炙。一位正在炒制苍术的小伙子告诉记者,选用南苍术比北苍术好;用炭火炒比用煤火炒好,加上麦麸炒成微黄后疗效好。
院子里,还种着不少的新鲜中药,如半边莲、蒲公英、连翘、小蓟等。张琼林说,别小看这些单味药,鲜品的效果最好;或煎水或捣碎外用,可许多急重症。
“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这是张琼林一生的座右铭。
……
从这篇报道就可以看出,中医中药不分家,医药混然为一体,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这才是传统的中医。自己采药、自己炮制,甚至自己种药,以确保疗效。
有一次,几个同道一起吃饭聊天,就说起了药物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的饮片质量问题,越到基层,饮片质量越差。陶汉华教授说,老家来人看病,在中鲁医院取了七服药,吃着挺好,症状明显好转。就按原方在老家抓了几副药,可是一吃药就腹泻。后来陶老师说,你再来时,带上一包药。一看有几种药都发霉长毛了,能不腹泻吗?所以,医药一体对中医来说是很必须的。
再讲一个小故事,是说清代温病宗师叶天士用麻黄的故事。江南人都很忌讳麻黄,认为麻黄会导致发汗太过,出现伤阴之过。但一些外感热病,麻黄还是必备之药,没有麻黄就表不出邪气,就不能发汗解表宣肺。那怎么办哪?叶天士想出了一个妙招,就是通过炮制,处方上不用麻黄,但药内已经含有麻黄了。用麻黄煮汁,用麻黄汁浸泡豆豉(一种解表的中药),晾干后,豆豉中就含有了麻黄的成分。这就是经过炮制的淡豆豉,具有很好的发表作用,也就只有在叶天士那里才有销售。天士开方时就开“淡豆豉”,这是麻黄浸过的淡豆豉,如果不是麻黄浸过的,那就没有这么好的发表作用了,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医药分家是不了解中医药的人在那里瞎指挥,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不利于疗效的提高!因此注定是行不通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