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独具神韵
古时音乐的形态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态。留下来的遗产很多,有反映音乐美学的论著《乐记》,有反映农牧生活的乐舞《八阕》,有反映狩猎活动的歌谣《弹歌》。古时用于祭祀、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的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其中六部大型乐舞《六代之乐》,被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时以云为图腾的乐舞《大卷》、尧时以水鱼为图腾的乐舞《大咸》、舜时以排箫为主奏的乐舞《大韶》、以及歌颂大禹治水的《大夏》、歌颂商汤伐桀的《大濩hù》、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
中国古代音乐自成一体
《尚书》有云:“舜弹五弦之琴”。1978 年,我国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张战国初期五弦琴。中国古代音乐,或气势磅礴或委婉曼妙,由“宫(1)、商(2)、角(3)、徵(5)、羽(6)”五音而奏。据《管子·地员篇》中云,五音分法是采用科学的数学运算方法所得。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律”,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乐记》中云:“五音之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南宋词人张炎在其《词源》中云:五音分别为“唇、舌、齿、鼻、喉”。
很多乐器至今是奏五音,比如古琴等,江南小调《茉莉花》、岳飞词的《满江红》即是五音古曲之一。中国人不会唱歌被称为“五音不全”,而不是“七音不全”,即源于此。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乐器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有 8000 多年历史。该骨笛长 20 厘米,7 孔加 1 孔,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庄子·天下》云:“舜有《大韶》”。《大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乐舞之一,传说由舜时乐官夔所作。连后世的孔子对其都很欣赏,评价说“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观赏乐舞成为君主的一种特殊享受。相传夏朝最后一个暴君桀,在宫中养着专为他唱歌跳舞奏乐的“女乐”三万人。当然,这也无形中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商朝乐舞取得了较大成就,出现了专事音乐、舞蹈的乐人,已有成组的乐队。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出现了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精美乐器大石磐,是迄今发现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乐器。
周代时期,规模相当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大武》,形成了集舞蹈、音乐、诗歌三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周人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个类别,也称“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 páo、竹等。
周代将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称为“大司乐”,具有行政、教学和表演等职能,主要教育对象为贵族子弟,传授的内容有三,一是“乐德”,即音乐思想;二是“乐语”,即演唱;三是“乐舞”,即舞蹈。
1978 年,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精美乐器,分编钟、编罄、鼓、瑟等 64 件,铜量重达 5 吨多,体现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水平,至今尚能演奏乐曲。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
早在东周、秦汉时期,就有歌舞、百戏等,现有剧种 300 多个,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有名的有京剧、湘剧、黄梅戏、昆曲、越剧、绍剧、豫剧、秦腔、潮剧、采茶戏、高甲戏等。其中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旧称“平剧”,已有 200 年历史。
汉武帝时,大力倡导“百戏”,凡遇大型庆典或民间节日,成百上千人同台演出,载歌载舞。
隋朝时,宫廷音乐受到北方民族音乐的影响,乐器中有曲项琵琶、竖头箜篌、羯鼓等。著名音乐家有万宝常,著有《乐谱》64 卷,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乐理著作。
唐朝时期,能用中外乐器演奏各种乐曲。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姿势雄健,软舞姿势柔软。唐代曾流行由中亚传来的柘zhe枝舞,是一种健舞,原为女子独舞,后演变为双人舞等,刚健明快、婀娜俏丽,白居易著有《柘枝妓》。
盛唐时,流行由西凉传来的霓尚羽衣舞,舞者服饰华丽,最能彰显皇家威严。相传唐玄宗为祭献老子,专门作了《霓尚羽衣曲》,唐玄宗在华清池初次接见杨玉环时,便以此曲引之。
韶北宋时期的杂剧成为后代戏剧的鼻祖。在开封的勾栏(剧场)中,出现了以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杂剧,代表作有《目莲救母》。
元代的元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是元代的新诗,由词演化而来。杂剧是元代的歌剧,由三个部分构成:歌曲、宾白、科。歌曲多半由一个人独唱,宾是台词,白是独白,科即动作表演。
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剧作家,其作品多达 60 多种,比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多出一
倍。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评价关汉卿是“梨园领袖,编剧帅首,杂剧班头”。其作品《窦娥冤》(又名《六月雪》),关汉卿写尽了当时官吏的腐败,为善良的百姓喊冤,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悲剧,法国、日本都有译本。
元代还有一位与关汉卿一样优秀的戏剧家叫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描写了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西厢记》列为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齐名的六大才子书。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 24 折,每折戏自成单元,语言继承古代诗词华丽典雅的长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戈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衍变成京剧。融歌唱、念白、表演、武打、舞蹈为一体,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角,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的《申报》。建国初期,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为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称赞梅兰芳是中国第一代名旦。梅兰芳是男演女,比女角还唱的好。
相声,起源于北京,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相声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长,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最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其次是马季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