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在美学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是其观点散见于《论语》及其他相关的文献中。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其美学脉络。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韶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道:“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美是处处存在的,世界没有美是万万不行的。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孔子整理《诗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也就是说诗篇能使一个人振奋精神。《诗经》中的作品,既包含着许多当时人们
的生活状态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道德原则,又充分抒发情感,形象生动,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阅读的同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的是河中沙洲上站着的美丽姑娘,这本身已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使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孔子不仅自身重视诗的学习,还经常督促他的儿子孔鲤和弟子学习诗。《论语·季氏》中提到,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鲤趋而过庭。孔子问儿子:"学诗乎?"孔鲤说:"未也。""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对于儿子的教导,孔子认为应该好好学诗,这样才能善于辞令,出席各种场合,不管是议论政事,还是聚会宾宴,都时兴以诗句相互对答。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诗言志"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关于诗的本质特征的解读。在《礼记·经解》孔子曾谈到:"温柔敦厚,诗教也",体现出孔子将审美艺术活动与政治、道德教化相融合。
其次,"立于礼".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并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礼可以使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因此,他推崇周礼,认为礼的运用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对礼文化的把握可以从礼仪和礼义两个方面进行。从礼仪层面上来说,孔子回答子贡"欲去告朔饩羊"时谈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即班朔之礼。对"八佾舞于庭"的看法,体现出孔子对礼仪典章制度的严格遵守。在礼义层面上,孔子将礼的使用范围扩展,使其成为行为准则,应用于人们的日常道德生活中。孔子还在《论语·泰伯》中说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礼都应得到遵守。
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它是等级制度的体现,彰显着尊卑位序的不同。"礼不下庶人",就反映出当时的礼并不为平民所制。对于越级的礼,孔子认为是不明智的。礼还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礼之用,和为贵。
再次,"成于乐".孔子认为音乐使他的所学得以完成,将音乐作为其教学工作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孔子是个陶醉于音乐的人,"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14]孔子听别人唱歌唱得好,一定要学会,并与人同唱。只有因吊丧落泪,出于对别人的同情和尊重,这一天才停止唱歌。孔子还将《诗经》以"弦歌之",虽现在我们已无
法到原稿,但是孔子对乐的喜爱可见一斑。"礼乐"二字也经常连用,以表示对古乐的推崇,试图达到"正乐"的目的。孔子闻乐识人的本领体现出他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子最为推崇《韶》乐,认为其"尽美矣,又尽善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韶》乐歌颂的是孔子最为尊崇的尧舜。舜继承尧禅让的美德,不动兵戈,实现帝位的更替,这是符合孔子"仁"学思想的。可以说,孔子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通过学习"尽善尽美"即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能和谐圆融的音乐,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
孔子美学偏重于道德美的阐释,而现代德育内容进一步发展了道德美的内涵,使道德规范不仅包括传统社会中所包含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内容,还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内涵。我们应努力发扬孔子美学思想的优秀内涵,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给予孔子美学思想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使现代德育充分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进而不断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