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还是不平的?
世界是平的还是不平的?
有些时候我常常会慢半拍。2005年,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我听说这本书在美国卖得非常好。2006年,这本书的中译本在国内出版,我没有急着去买一本看看,甚至我还下载了该书的中文电子版,也没打开看一眼。2007年,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便买了一本。放在书架上很长时间,没去动它。最近,看到美国一些学者和金融专家批评弗里德曼的某些观点,于是想起来,应该读一读弗里德曼那本著名的书,《世界是平的》。
看着封面、封底,就让人心生敬畏。《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读书排行榜第一名;2005年英国“FT/高盛”财经书大奖得主;比尔-盖茨多次推荐,称其为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必读书”;当时某些书评号称“所有的MBA都在读《世界是平的》”;甚至号称全美国的州长、国会议员都在谈《世界是平的》;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建议:进公司前应该先读《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学院甚至要求新生来报到前就先读过《世界是平的》;……这是一本什么书?难道是现代商业圣经?
以上罗列的评论都是在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之前。最近一段时间,美国股市连续大跌,道
琼斯指数12年来首次跌到7000点以下(3月5日最低达6544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差不多,十几年来首次跌到700点以下(5日最低达677点)。在这种情况下,再看弗里德曼充满激动之情的《世界是平的》,实在有点好笑。不知道弗里德曼如果今天重读这本几年前的著作,自己是不是会感到惭愧。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平坦化的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十大原因,后半部分讲美国、世界各国如何应对。在我看来,至少是前半部分充满了夸夸其谈。作者解读一个小故事,便拿着鸡毛当令箭,总结一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很是自以为是。作者像当年的阿尔温-托夫勒一样,怀抱着对技术进步的崇拜,展开一幅想象中未来世界的图景。有时显得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有时表露出一叶障目式的乐观。常常借助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的小小事情,大大发挥,故作惊人之语。有之,故弄玄虚有之。
作者在说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平坦化世界”的时候指出,“美国仍将胜出”,理由呢?作者说美国有无数制度优势。其中他特别提到说,“美国拥有全球监管最严格、效率也最高的资本市场”,并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执行了严格的产业政策职能。几年后再看,作者所称的“严格监管”在哪里?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外都在说对华尔街的贪婪太缺乏监管了,从美国总
统到美国民众都发出声音,一定要加强对华尔街的监管。而且,如今的美国社会可以明显看到,华尔街的胡作非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但弗里德曼几年前还在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执行了产业政策的职能”。那么,看看现在,再回头看当年弗里德曼的言论,当年所执行的产业政策职能,究竟是值得夸赞,还是应该批判?弗里德曼在描述美国必胜的“核心秘密”时,还把美国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当作一个重要武器。但是,如今人们看到,正是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毫无节制地超前消费,成为压垮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看弗里德曼当年的这些言论,再看看近几年美国的经济走势,我甚至怀疑,弗里德曼是华尔街当年的“托”。2005年,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出版后,半年内,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册。从前面介绍的美国媒体当时对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的大量溢美之词中,大致可以认为,在2005年前后,很多美国人都在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去理解世界、理解美国,去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现在来看,如今美国大大的金融泡沫破灭了。弗里德曼的书,很可能曾经给了无数美国人以底气和肺活量,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大泡泡吹起来。如今,美国的资本市场有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财富”消失了。弗里德曼又如何面对自己当年宣称的全球“最严格、效率最高”的虚拟监管?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如果美国大众就是在这样的专栏作家,这样的专家意识指导下来认识美国和世界,面对今天的结果,还能怨谁?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这本书,从书名到书中描述的内容,有一个巨大的混乱。《世界是平的》,究竟是:1、世界已经是平的?还是:2、世界正在变平?或者是:3、如何抗拒变平?或者是:4、世界变平是必然的?弗里德曼关于“平”的概念很不清晰,其中一种理解是:美国的财富比其他国家多得多,这是“不平”。“世界平坦化”的意思是说,美国的财富正在减少,其他国家的财富正在快速增多。按照这种理解,现在的世界并不是“平的”,弗里德曼的书名就很有问题。而且,弗里德曼想方设法地希望美国继续100年来领先世界、指导世界的地位,显然也不是想让世界真的“平坦化”,只是想在世界变得平坦化的趋势中,让美国继续堆砌一个高高的沙丘。
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弗里德曼的这层意思在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那里,也得到了阐述。奥巴马曾经说,美国确实正在变穷,但是,在世界性危机面前,人人都在变穷。奥巴马甚至说,在一瞎子中,独眼龙就是胜利者。我们当然都猜得出这个“独眼龙”说的是谁。奥巴马这个关于瞎子和独眼龙的比喻,并不是他的创造。至少我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在华尔街的金融流氓那里,就已经有人把这个比喻当成是金融冒险的重要原则,并且导致了美国金融的混乱。因此,如果奥巴马对于当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也抱有这样的心态,后果是很可怕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见不得别人吃肉,见不得穷人过好日子:如果我不好,你也不能比我好,只能比我
更不好。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其心态还是不想大家平坦化。弗里德曼为了抗拒美国变得与世界一样的平坦化,在书中热情洋溢地提倡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显然,那是在美国遭遇金融危机之前。如今,奥巴他更实际,为了维持美国高耸的沙丘,公然使用保护主义的武器。
托马斯-弗里德曼也许没有多少数理基础,它把自己“世界是平的”这一理论发现,与哥伦布“世界是圆的”这一发现并列在一起,不外是自己偶得一个精彩发现,便想到历史上的伟大发现,让自己靠在历史身上,和历史一起变得伟大。有点数理知识就知道,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哥伦布说“地球是圆的”,这里的“圆”是一个真正物理学的概念。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这里的“平”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抽象概念。两者不具可比性。弗里德曼想沾历史名人的光,顺便大大抬高自己,有点可笑。
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热力学里有一个“熵”的概念。按照热力学定律,在没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熵”总是趋于平均化。反过来说,某一物体的“熵”值如果高于其他物体,一定是外力维持的结果。这个“熵”的定律,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弗里德曼关于“世界是平的”还是不平的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国家、没有国境线,没有国境线内外有别的政策,在每个人的自由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例如全世界的穷人都想搬到美国去),这个世界的趋势一定是平均化的,不可能形成世界性的、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富裕100倍,一定是特殊因素,特殊外力的结果。不是人类社会自然变化的结果。不是天赋人权下,人人自由、平等的结果。而恰恰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不自由的结果。因此,这个世界实际上从来都是不平的,但是,变成平坦的力量始终存在,并不是弗里德曼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新发现。只不过以前的世界,维持不平坦的力量过于强大,并且不公正。进入21世纪,不公正的外力影响渐渐开始失效,世界变平坦的趋势,开始从不公正的禁锢中得到释放。
然而,平与不平总是相对的,不管变平的趋势有多强大,世界最终还会是不平坦的。问题只在于,用什么手段消除原来的不平坦,用什么手段形成新的不平坦。弗里德曼把世界历史按照电脑软件的概念分成1.0版、2.0版和3.0版。所谓2.0版就是从哥伦布到20世纪结束,所谓3.0版就是21世纪以后的世界历史。弗里德曼认为,从21世纪开始,“世界是平的”,或者世界开始变得平坦化了,或者要开始用新的方式抗拒世界平坦化了。沿着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历史分界线,我们可以说,世界变平的力量从来都是存在的。世界历史2.0版中的不平坦,是依靠不公正、不道德的武力来维持的。某些国家用武力和不公正压制了世界变平的力量。如今,
他们只是压不住了而已。但是,像弗里德曼这样的美国知名专栏作家,还是希望继续保持原先的不平坦,保持自己的沙丘不倒下。弗里德曼与其他人的区别只在于手段。比方说,弗里德曼希望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结果,金融危机给了他一个否定的回答。奥巴马希望贸易保护和管制金融,结果如何?不见得比弗里德曼高明多少。
当然,弗里德曼的书并非一无是处,只不过他在本书的根本主旨上显得混乱。而且,出于他对美国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并不希望美国被削峰填谷,和世界一起变得平坦,并且因此产生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后果。弗里德曼说:印度和中国并不是要把美国推下悬崖,而是要把美国往高处赶。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明显主张用武力和不公正的规则来保持不平坦(虽然维持现在的竞争关系其实就是维持不平等)。但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如果美国不用武力和不公正的规则,美国真的能保持它在世界地平线上突兀的、不平坦的高耸沙丘吗?换一个角度看,弗里德曼的这本书也许书名取坏了,他一说“世界是平的”,好像为了应验他的结论,几年后,美国经济就突然塌了一大截,不知何时才能再堆上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