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翘楚治杂病撷菁+盛循卿临诊精华+徐小圃的证治经验+茹十眉临 ...
【转载】王翘楚治杂病撷菁+盛循卿临诊精华+徐小圃的证治经验+茹十眉临床经验拾遗
近代医家认为:奇病从瘀论,疑病从痰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王翘楚教授以其从医近五十年的学术经验,倡导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治病不离肝木”,主张从肝论治。现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1车祸后不寐,治从平肝活血。
张××,男,65岁,退休。1997年8月1日初诊主诉,失眠一月余。现左耳听力减退,左眼看物模糊,嗅觉丧失,头颈板牵,时头痛。患者有左中耳炎,鼓膜穿孔史,今颈椎摄片示:颈椎病。C4-7诸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骨赘形成,C4-5、C6-7椎间隙变窄,C6-7椎间隙前缘韧带部分钙化。刻下,夜眠早醒,仅睡3~4小时,服一粒方能入睡,口干、咽红,苔薄,舌质暗红,脉弦。BP:120/70mmHg。诊断:不寐。证属:肝郁阳亢,瘀阻脉络。治拟平肝解郁,活血清热。处方:桑菊各15g,天麻10g,柴胡、焦山栀、姜半夏各10g,生龙牡(先煎)、灵磁石(先煎)、夜交藤、合欢皮、枣仁、生麦芽各30g,蝉衣6g,辰灯芯3g,7帖。另:落花叶安神合剂,早上1支,晚上2支口服。
二诊(8月9日):药后第三天,停服,一夜睡3~4小时,自觉满意。第6天反复,难眠,心烦不安,又服舒乐2粒,仅睡1~2小时,纳呆,口干。原方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化湿宁神。
三诊(8月15日):睡眠改善,能睡3~4小时,中午能睡片刻,已停服,守方巩固。
四诊(8月29日):睡眠尚好,但仍有耳鸣,心烦不安,上方加蝉衣6g,茯神30g,以加强宁心开窍安神作用。
五诊:一月后睡眠心情平稳。三月后(年底),夜眠5~6小时,心情平静,偶有耳鸣,再续守方巩固。冬去春来,1998年谷雨时节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夜眠安宁,阴雨天偶有耳鸣、头晕,现以落花叶安神合剂守功。
按:本案因受车祸应激发挫伤而患不寐,表现为肝郁阳亢,瘀阻脉络。服平肝活血方药,一月显效,随访八月,病情稳定,偶有耳鸣失聪。落花叶安神合剂以平肝活血安神为功效,进一步改善脑血管功能为目的,故作守功巩固。
2老年不安腿,治以平肝熄风。
王××,男,75岁,退休干部。初诊:1994年10月28日。病史:患者素有冠心病及前列腺肥大史。近一年来常卧床难眠,尿频、夜醒三四次,醒后心烦不安,起床走动,心中方觉舒畅,然后方能入睡。后发展到卧床入睡,则腿部时常抖动不安,或多动,起床走动或坐床休息方止。平素易心烦、心慌、胸闷,苔薄黄腻,舌质暗,脉细微弦。辨证:肝阳偏亢,瘀阻心脉。治拟平肝潜阳,活血安神。处方:炒柴胡10g,生龙牡(先煎)30g,郁金、赤白芍、麦冬、钩藤(后下)各15g,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生枣仁30g,天麻10g,净蝉衣6g,白僵蚕10g。
二诊:服上方一月,睡眠有进,但夜中起床走动不安现象仍有,且常有心慌,有时伴早搏。故原方出入,加服淡附片10g,黄芪30g,党参15g,桃仁10g,红花9g,淡竹叶20g。其一为益气温阳;其二,加强活血清热镇心安神。
三诊:服上方至1995年1月上旬,睡眠好转,夜间已不起床,能安睡5~6小时,但时有不自主的动腿不安,有时抽搐。故又更方出入,原方加制首乌15g,山萸肉10g,补益肝肾,重者则加羚羊角粉(吞)0.6g,以平肝熄风安神。
患者病情稳定半年。以后,因年老体弱,感冒后常发早搏,失眠反复,不安腿现象又持续一
段时间,但起床走动,烦躁蹬脚等症状未再出现。经辨证调治,间断性服药三年半,1999年4月门诊随访,夜眠能睡7~8小时,不安腿现象已好转,基本控制,偶尔出现稍动一下。
按:西医有“不安腿综合征”之名,本案以主症辨证论治,从平肝熄风活血安神出发,随症加减,坚持服药,未出现不良反应,病情渐趋于稳定,寐安病除,此乃中医之长处也。
3腰痛痹证,治从平肝通络。
陈××,75岁,退休医师。初诊:1997年11月26日。主诉:右腰腿酸胀三个月。病史:今年9月16日始右腰酸胀痛,牵引至右下肢,伴麻木,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引起注意。某医院CT示:L4~5椎间盘膨隆,L5~S1椎间盘变性;腰椎退行性变。曾经过针灸4次,推拿三个月,同时服伤科名医补肾活血通络等中药56帖,酸痛稍改善,小便频数减少,但仍伴有右下肢抽动现象。近来,夜眠间断多醒,最多睡3~5小时,纳便尚可,苔薄黄少津,舌质淡暗,脉细微弦。本案腰痛痹证,证属木旺肾亏,风湿痹痛。治拟平肝补肾,祛风痛络。处方:蝉衣6g,白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桑枝15g,鸡血藤30g,議莶草30g,防己10g,黄芪、络石藤、夜交藤各30g,威灵仙、桑寄生、川芎、菟丝子各15g,14帖。
二诊(12月10日):服上药后,右下肢抽动麻木减轻,行走稍轻灵,睡眠也改善,能睡6~8小时,桴鼓相应,效不更方,再续原方。服药四月,症状明显好转,已能行走数里路,夜寐平稳,用力劳累后稍有腰腿痛,仍再服中药巩固。
按:痹证辨析源于《素问·痹论》,其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后,《金匮要略》提出:“中风历节辨治”,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开辟了辨治痹证方药之先河,后代皆崇之。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也发生变化。病情是整体的反应,应审因论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就本案王师纵观外院病史记录,肯定补肾活血通络有一定疗效。但目前患者仍存在睡眠不安,腰腿夜间酸痛、抽动、麻木较明显。王师善于杂病从肝论治,认为肝以平为补。治从平肝补肾通络治顽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肝主疏泄气机,为气血调节之中心。《医学八法》有:“诸病多生于肝”,明·魏玉璜《续名医类案》云:“治病不离肝木”,清·王旭高曰:“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随着时代的发展,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王翘楚教授提出内科杂病重视从肝论治,随证辨治,符合疾病谱发展变化的规律。
盛循卿临诊精华 
年届八旬的国家级专家、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名老中医盛循卿主任医师,对中医内、儿科颇有研究,更善于将仲景学说灵活施用。就四逆散古方的应用阐发,造诣精深,对医治脾胃病、肾系病、中风、情志病、消渴及小儿泄泻、疳积、夜啼等皆有良效。笔者先后随盛师抄方累十余年,特在本文中汇其部分临床经验和效方,整理明晰,以资后学。
学术经验
盛循卿临诊60余年,长于内科,旁通儿、妇诸科,对脾胃病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气机失调是该系统疾病的共同病机,辨治时十分注重脾胃的寒热、燥湿、虚实和升降,认为脾胃必先调养肝气,疏肝理气即是调理脾胃气机。例如胃脘痛,“虽有气痛、血痛、冷痛、痰痛、食痛、虚痛、燥痛之分,但疏理气机则为通用之法。兼滞者行而调之,兼逆者降而调之,兼积者消而调之,兼痰者化而调之,兼热者清而调之,兼燥者润而调之,兼虚者补而调之。”还认为“胃病用药,其性味宜甘平,慎用苦寒开破之剂,若有热象仅加一、二味苦寒之品即可。气郁积滞甚者,要待明确无出血倾向后方可投少量香燥走窜之药。同时,用量宜轻,慎用单味重剂,以免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衡。”并“注重药食结合,饮食起居有节,情怀舒畅,湿阻食积者,忌肥甘厚味及滋补之物;阴虚津少者,禁辛辣温燥之剂;胃痛持续不解解或疑有出血
倾向者,宜进半流质或流质食物’食积不化者,暂缓进食或节食。服药时,脾胃虚寒者,药宜温服;胃中实热者,药宜凉服。”皆有讲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