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仁学的提出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贡献,仁学不但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从孔子到孟子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且在整个儒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于给传统的民族思想打上了它的鲜明烙印。
一、仁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以前仁的观念虽然有所发展,但内容上仍表现为零碎的思想碎片,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门之学。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仁做了阐释,初步建立了一门颇具特的仁学,奠定了整个儒家学派的思想基础。孔子的仁学,既对以前的思想有所吸收利用,又有新的创造。大致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血缘关系范围内的“爱亲”
“爱亲”是仁的最基本的规定,指在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们的相亲相爱。《国语·晋语》:“为忍者,爱亲之谓仁。”《孟子·告子下》:“亲亲,仁也。”《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文》则直接把仁定义为“亲也”。
血缘亲情一方面为人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另一方面也赋予仁爱以某种等级性和狭隘性。
孔子提倡的孝悌,孝只发生在父子之间,以直接的纵向血缘关系为基础;悌只发生在兄弟之间,以直接的
横向血缘关系为基础。虽然孝悌的重心都在父兄方面,要求子弟的付出远远大于父兄的付出,呈现事实上的不平等性,但是这凭借纯粹的血缘理由发生的,因而能够大体上为人们接受,是孔子顺应时代的一个表现。
然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把纯粹的血缘理由置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予以过分强调。《论语·子路》有一则关于“直”的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明在孔子的心中,血缘领域是道德的“特区”,社会公共道德只适用于地域领域,不适用于血缘领域。
(二)“四海之美皆兄弟”的“爱人”
仁并不仅仅局限于血缘领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从“爱亲”向“爱人”发展的倾向。《国语·语下》记晋悼公为公子时适周,“言仁必及人。”时人由此推许他“爱人能仁”。
孔子了解仁的这一发展倾向,并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爱人”“爱众”之爱,是爱一切人的博爱。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正如子夏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董仲舒更明确的指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在孔子看来,“爱亲”是仁的起点或第一步,“爱人”“爱众”是仁的第二步。“爱亲”和“爱众”只有层次上的区别,而无性质上的不同。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十分准确的反映了孔子的人学思想。
当然孔子对于仁的两个方面不是等量视之的,他把仁的重点放在“爱亲”上,强调仁以孝悌为本。因此,许多学者的批评孔子的“爱人”是一种迂阔之论,带有理想化的成分。(三)泽及禽兽草木的“爱物”
仁是东夷人固有的观念,在东夷人那里,仁与“好生”是相联系的,孔子也认可东夷人的“仁而好生”,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以后,儒家学着一方面赋予人“爱物”的内涵,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另一方面又把仁看做大自然的根本性德,所谓“天,仁也”,“仁,生物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等,这些话清楚的表达了这层意思。
应该指出,从“爱亲”到“爱人”再到‘爱物“,这三步自成系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逻辑展开。在这三步上,仁爱的力度依次递减,仁爱的范围却是依次扩大。当然,在这三步上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亲”甚于“爱人”,“爱人”又甚于“爱物”。这里的等差是以爱与被爱的天然距离而产生的,由其自然的合理性,这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的表现。(四)推己及人的仁爱方法
推己及人是孔子为了解决仁爱的方法论问题而提出的,在孔子那里有两种不同的具体表述,一种见于《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种见于《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合之,就叫做“忠恕之道”,曾子认为,这在孔子那里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首先要立足于“己”,从“己”出发,
推己及人。因此孔子反复强调“克己”、“修己”,要人们端正自己,就是要“正身”。通过修己达到正己,然后从己出发,步步推进,第一步有“爱己”推至“爱亲”,做到“老吾老,幼吾幼”;然后又“爱亲”推至“爱众”,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达这一步也就可以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了。可见正是“推”的运用,仁爱才以“己”为中心,沿着“吾老”、“吾幼”以及“人之老”、“人之幼”,往外一波推一波的扩展开去,从而造就了一个博大的仁爱。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
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强调的是一种生命交感的亲情伦理,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之爱,有利于克服西方社会由于过分强调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从而造成那种由于亲情冷漠而使人陷入精神孤独境地的社会弊端,进而建设一种有别于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新的文明样式。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不仅需要亲情慰藉,更需要那种超越尘世利益计较的崇高的友情。所以孔子仁学所提倡的五伦之爱,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市场经济下人们经常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动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否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
的功能呢?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强调“互爱”,又强调“义”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孔子强调人们在利益面前要“取之有道”“见利思义”,孔子教导人们以“义”为准绳“义然后去,人不厌其取也”,而反对不合于“义”之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强调“取之有道”,反对任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我们的到的秩序和人心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伦理
孔子“仁人行政”理想所范导出来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精英统治的文化,它强调公众人物以诚信和道德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监督,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权力争夺导致的道德堕落。我们现在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政治体制,忽视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是不可取的,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政治文明的新型政治文明。
总之,孔子的人学思想儒家思想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矫正我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所造成的恶果,从而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新型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从我们的传统文明中需求发展动力和精神资源,乃是我们今天制度创新和文明重建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