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5赤子
一、好恶问题
好恶问题在《里仁》篇前几章从多处重复的字眼来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因此,我们想要知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中的“知”是如何与“仁”联系起来的就首先要看好恶的问题。前两章从笼统的意义上来讲,都是讲“里仁为美”的问题,好恶的问题隐藏在其中,因为里仁、处仁也是跟好恶相关的。下面的四章很明显的在谈好恶问题。《唯仁者能章》是讲仁者的好恶,但是好恶是常人都能做的事,为什么这里却要提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无恶人呢?《苟志于仁章》中的无恶究竟是善恶之恶,还是好恶之恶,这在各家注释中是有不同的解法。《不处不去章》是理解好恶的关键章节,不处不去的标准以及与君子去仁这都是理解上下文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之后会详细论述。《未见好仁章》中的好仁与恶不仁与知者利仁有关联,当然更是承上讲好恶,并且在这里还涉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知行的问题。好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解《不处不去章》与《未见好仁章》是好恶问题的关键。
通过各家的注解来具体了解《不处不去章》,理解了此章有助于下一章的理解。王充云:不以其道,不正道去之。王若虚认为,“不”字非衍即误,主张把“不”字去掉,认为是甘于贫贱而不去。清代学者明明子的观点与此不同,但与皇侃的观点(皇侃认为“不可除去我正道”不去道,即是不去仁,不违道)有相似之处,认为“不去”,不是说离开贫贱的状态,是说不去道,不除去道,于是就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联系在一起。从上下联系相看,这不是谈去取的问题(如君子审时度势),而是讲好恶的问题,并且是与仁者好人恶人、志于仁、恶不仁是相连的。好恶与去取是相关的,但是重点不一样,比如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此处俊杰是英雄,是明白人,虽然是好的品性,但并不是比较高的,并不是君子。后面有一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士有志于求道,则好在道在仁,反过来则恶不仁。去取是品质问题,因为即使不是君子也可以去取的,而君子是得的仁、道,是求仁求道。仁之所在、义之所在,可以舍生取义。发展下来,孟子、荀子继承了这样的思路。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取舍问题,但实际上是好恶问题,这才是根本。
其次,关于仁者的好恶问题。
《苟志于仁章》中,无恶的恶的问题也较多人讨论。主要是一方面有的人主张是善恶的恶,仁者爱人,存心于爱,可以有过,不成恶,这里的恶与过是相关的,当然,这里也与后面《观过知仁章》有关联。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是好恶的恶,仁者有爱心,恶人则心也是出于爱(苏辙“无所不爱,则无所恶”)。当然好恶的恶与善恶的恶有内在联系的,也能够相互贯通。有人认为:能好人恶人,明性情之正;无恶也,
所以明体物之心。可以看出,如果从上下文联系来看,应该是好恶的恶。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其志则无恶能?其实这里的志又跟格物致知相关连
浅析《论语里仁》篇中的好恶问题
吴晓妹
(海南大学,海南海口
570228)
摘要:众所周知,《论语里仁》篇在整个论语的编排中是居于前位的,《论语》开篇以论学为出发点,《论语
为政》以论政为要,“孔子论
学论政。皆重礼乐,人则为礼乐之本”(钱穆语),因此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将仁放置于礼乐之后。《里仁》篇主要是论仁,其中前七章是论仁的紧密处,后面章节看似论道,其实也是和仁是相关的。因此,理解《里仁》篇前七章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七章中对好恶问题做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论语里仁》;仁;好恶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4-0093-01
起了。志于道中的道是要分主次高下的,格物才能致知的,有这样一种志的诚意,对于好恶也就能明辨是非了,也就是说格物致知与志是相互生发的,有志就能格物致知于是就能知无恶,知质物格了也就有明辨的能力自然就能更加有志。
最后,里仁跟好恶的相关性。
开篇两章所讲里仁处仁安仁择仁跟好恶也是相关的。对于里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居的是一种环境,另一种认为是居于仁道。但实际这两种并不矛盾,是能够相贯的,只是倾向不同。因为根据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居住的环境。如果里有仁风,则人人皆知重礼而尚廉耻。如果是不仁之风,则恶之不择。居于仁道则更好理解,仁者安仁是自性体足因此能够知道处约处乐,知者利仁也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利,而是与道德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
二、好恶与仁的关系
《礼记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是修身的开始,具体的说是从好恶开始。知,认知是由内及外的,仁也是由内及外的,因此,好恶必然跟知相关,也必然与仁有密切关系。孔子最重要的对“仁”的看法有两条:“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前者以仁律己,后者推己及人。我们还知道孔子说“为仁由己”。可以看出,“仁”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为己了才能更好的为人。而对好恶的分辨以及行使都是一种“知”的表现。“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和能力,它更是一种“反省”“体悟”,“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从内在方面讲,是对自己心灵、道德与德性的把握。这样一种把握和判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好恶的理解。我们我们知好恶,辨好恶,按照礼的规制以身作则,克己复礼,这就是一种进仁的方式。反过来,本身就是仁人的话,本身就能好人能恶人,能够在贫贱富贵中察得是不是以道得之,也能够在终食之间不违仁,能够用其力。知仁行仁是议题的,多以才会提出用其力的问题。好恶的问题本身就是仁所要包含的一个问题,是诚意的始端,而诚意又是仁最基本的东西,所以理解好恶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仁的问题,所以《里仁》篇把如此重要的问题放在文章开始。
“仁”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知仁行仁也不是遥远之事,从我们内心的好恶开始便能体会孔子对“仁”究竟是怎样一种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脚下的路却如此知真实,好与恶从心体会。
参考文献:
[1]陈长青.
仁
《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J].现代交际.2011(03)。
[2]白林文,刘韶军.从《论语》文本看孔子“仁”学思想[J].三峡论坛(三
峡文学.理论版).2011(04)。
[3]陈鹏.
援仁入礼以礼立仁——谈《论语》中“仁”与“礼”之关系[J ].
学周刊.2011(03)。
09201.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