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七、仁的启示——爱护世界的多样性
《淮南子·主术训》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是说只有仁义存在,国家才能存在,人类才能生存,生物才能保存。可是,由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如今,人类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缔约方第一次大会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公约》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01年5月17日,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5月22日。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内容和形式,塑造了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
现代世界的仁,就是爱护所有生物、爱护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文明,保护世界的多样性。尽管从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开始,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文化多样性的共识。到2005年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国际社会已经形
成了关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重要共识。但是受发展条件限制,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它的保护和发展的行动较为迟缓,因此有必要成立这样的一个论坛,为全球范围内保护和促进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努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此有深刻的论述:由于人的本能和不恰当的教育结果,人们习惯于将任何不同于自己同族的思想与行为视为“异类”,从而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频频发生。“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并成为打压其他文化,干涉别国内政,掠夺国际资源的思想基础。
当世界只有一种文明和文化存在时,这种非多元文化的世界将是人类的末日。因此,我们中国人提出,各种文明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种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谐共存的世界格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